李斌
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说开去——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瘦”韵
李斌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位旷世才女,有着花容月貌的外表,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人生却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虽然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人生后期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醉花阴》中,作者以“黄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黄花的娉婷袅娜,瘦削孱弱,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收束全词。词中的“黄花”清新脱俗,孤芳自赏。这里的“黄花”之“瘦”,更多的表现为“身体的无法依凭”和“灵魂的孤独凄凉”。此词中要是没有了“黄花”的映衬,是会失去很多女性独特的风骨的。所以,词中的“瘦”,实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弱风拂柳,如雨丝风片,如暗香浮动,如雨润江南。
杨万里 《诚斋诗话》说:“诗穷真得瘦,酒薄不禁愁。”联系李清照的后半生,我们便能豁然开朗,很容易明白了她诗词里面浸透的“瘦劲”、“瘦韵”了。那是一种“缠缠绵绵绕天涯”的愁!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都被赋予了浓郁的感染力。正承受着国破家亡之痛、丧夫孀居之悲、沦落流离之苦的李清照,时值重阳佳节,不禁睹花思远,内心戚戚焉。长空孤雁的叫声惊破了肝胆,故土沉沦,南渡穷愁,生命颠沛,辗转零落。黄昏赏菊,花枝娉婷,细瘦如针,移步庭院,举觞换盏,不禁花影相映,香飞衣袂,然而顾影自怜中自是凄楚落寞。那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愁”,而是历经生命怆痛的“离愁”!
“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四种注释:1、人体脂肪少,跟胖相对,如面黄肌瘦;2、食用的肉脂肪少,如瘦肉;3、土地贫瘠,不肥沃,如瘦田;4、衣服鞋袜窄小。但当我们读到“瘦劲”、“瘦竹”、“瘦鹃”、“瘦金体”等这些词汇的时候,恍惚明白了这已经触及到了“瘦”的心理认知和审美追求。
作为一个古典诗学领域的美学范畴,“瘦”蕴含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意识,也昭示了中国古代思维内蕴的情感体验方式。当它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出现的时候,自然而然便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先秦时期,如《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对女性美的向往就是勤劳而健壮。而楚文化中,楚王已经不甘于丰美健硕的女子,他不仅要“眉如蝤蛴、肤如凝脂”的靓女,更要腰如蜾蠃的女子,所以就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情景。而这一种审美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能作掌中舞”的赵飞燕,在《陌上桑》里那个让人神魂颠倒的罗敷。此时的男性审美也紧跟这一上流社会的主流意识,以“瘦削”和“风神”为美,不但面容姣好,而且风姿卓绝。
隋唐时代,既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也是融合时代、开放时代、包容时代。所以,身体矫健,意气风发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总体塑形要求;而女子呢,则以“丰腴”为美。这既是富贵的象征,也是整体性的民族自信的体现。
自宋金元已降,直至明清,多民族国家政权对垒、更迭。在长达千年的时间内,人们的审美也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迁:剽悍的民族风气和骑士精神一度成为主流,温软的社会形态和儒雅民风多次被无情否定。这段时空中,我们很难找到个体的审美意志,而更多的表现在社会价值选择中。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胖”、“瘦”来论及这段时空的审美趣味,而是要将个体的审美趣味与当时的国家意志和民族风气联系起来,才更容易发现那种独特的“审美链条”。就像李清照,尽管在她身上聚集了太多的社会性因素:社会体制钳制,伦理纲常亵渎,气数命运捉弄,但她的作品却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对个体遭遇的不满,对人世残缺的叹息。总体上表现为“苍松危岩”般的劲拔,“瘦马西风”般的奇崛,“天涯海角”般的无望,“栏杆拍遍”般的惋叹,这无疑就是一种“审瘦”的追求。而“瘦”逐渐衍展到美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被赋予了枯、硬、清、寂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其所蕴涵的反叛精神、平民意识和隐逸情怀在传统诗词领域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试举数例:
“瘦”在诗文中可以状摩自然风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长天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卢挚[双调]《沉醉东风》)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鲍溶《山中冬思二首》)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
“瘦”也可以描述人的形容状貌
病瘦形如鹤,愁焦鬓似蓬。(白居易《新秋病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曹雪芹《桃花行》)
“瘦”也可以表达主体情感和胸中块垒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墙数苞乃尔瘦,中有万斛江南愁。(陈与义《次韵富季中主簿梅花》)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白居易《羸骏》)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瘦”可以成为文艺评介的语汇
郊寒岛瘦,元轻白俗。(苏东坡《祭柳子玉》)
“瘦”与情致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总之,作为一个古典诗学领域的美学范畴,“瘦”蕴含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意识,“瘦”的诗学影响,集中在古代诗人的创作心理感受、批评家的审美趣味及古代文人的人格修养等三方面。瘦,不仅是一种外在形态的朴素古雅,更是一种审美内涵的坚韧硬朗和铁骨铮铮。
★作者单位:四川通江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