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晴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9
简析传统建筑原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文/钟晴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9
传统建筑作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既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自我身份的认同。其演变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结构精巧,种类繁多,富含了工匠们的智慧以及对于人和自然的思考。传统建筑不仅是传统生活方式的呈现,也是传统文化特有的标签。在这个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当下,建筑师如何从传统建筑中获取灵感,窥探历史之中凝结的智慧,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命题。将传统建筑原型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既是传承亦是创新。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建筑原型的特征分析,结合相关建筑师实践的案例研究,尝试讨论传统建筑以何种方式和层面启发现代建筑创作。
传统建筑;原型;建筑设计
过去30多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建设将胡同、四合院、古典园林等传统元素逐渐剔除。传统要素的缺失导致当代建筑风格趋于大同,缺乏文脉传承与身份认同感。融入了历代劳动者智慧的传统建筑原型蕴含了人们对于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思考和对社会和谐相处的深思,沿用千年。因此,当代建筑师在其建筑实践中,可以尝试从传统建筑原型中汲取营养,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打造出传承与发展共存的建筑。
1.1传统建筑原型
我国传统建筑种类多样,以民居为主,既有北方的四合院、窑洞,又有南方的土楼、吊脚楼等等。传统建筑原型指传统建筑的本质与内涵。它不仅包括客观表现出来的建筑形式、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包含主观上在大环境背景下建筑所表达出的空间意境及其在人文方面的设计思考。
1.2传统建筑原型的特征
传统建筑以人为核心。为满足不同的地域特色与人们不同自然环境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传统建筑的形式各具特点。建筑的外层结构以砖、瓦的建筑材料居多;内部装饰以石、木等天然材料居多。意境表达与地域风格吻合,设计理念不仅在于功能的使用更在于其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带给人主观上的感受。
1.3传统建筑原型的意义
传统建筑原型的融入可使建筑拥有自己的文化含义与身份认同。传统文化通过建筑表达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更好了解人文风俗与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传统建筑原型的意义在于让风格趋同的现代建筑找到文化的根源,体现建筑的在地性。
通过对传统建筑原型的研究与解读,现代建筑师们可以从传统建筑原型的不同方面中收获灵感,发现其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在不同层面的启发。下文将通过解析建筑师实践作品的方式分别从传统形式、空间意境、传统要素,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材料五个不同方面分析传统建筑原型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2.1传统形式的借鉴
借鉴于传统形式并对原形式加以改变与修饰,使新建筑既从传统原型中取其精华又从中去其糟粕,迎合现时代人们的需求,趋于更优。以都市实践建筑师刘晓都、孟岩的作品土楼公社为例。土楼公社以福建农家土楼为原型,借鉴了其圆形的整体格局与集合住宅的建筑体系。圆形的格局使得邻里关系得以改善,增强了建筑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继承形式之外,土楼公社更加以创新,将农家土楼集合住宅的单一功能扩大为将娱乐、集市、工作、住宅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复合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建筑结构上对农家土楼的“o”形结构加以改造,打开一个切口,使新建筑成为“e”形结构,加强了土楼公社内部与外界的沟通,打破了原农家土楼过于封闭的限制。
2.2 空间意境的移用
借传统建筑所带给人熟知的意境感受,将其特殊之处移用在设计的建筑空间中,从而营造出相似的意境便是意境的移用。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将民居院落的空间结构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相结合,使建筑传承民居院落精髓的同时体现出江南园林特色。在颜色上,延续了徽派建筑“黑白灰”的基调色,给人以安宁、简约之美。这种来源于中国水墨画的书画墨迹元素,润饰着古代园林中的景色,更直观表达了造园的意境。馆内,建筑师借山水画带给人的辽阔、宁静的感受,更好展现中国空间的意境。
2.3 传统要素的解构
传统要素的解构是指对传统建筑原型中的某个要素进行分解,并通过新的材料与手法重新表达,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过程。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将突破原有建筑材料、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固有限制,带来新的表达效果。建筑师李兴钢在其“乐高”系列作品中,大胆解构了中国园林中的一大标志物——太湖石。乐高Ⅰ号、乐高Ⅱ号由儿童积木乐高堆积而成,建筑师通过对太湖石自然形态的分析与解构,提取其中的形态与空间模式,借用模块化的乐高玩具表达,使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点更好的呈现出来。乐高系列作品本身不是建筑设计,但是它却是建筑师对建筑空间要素的解析,在建筑与非建筑之间,表达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人与自然融合相通的哲学和生活理想。
2.4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
在传统建筑群落中进行新的建筑策划与方案时,设计应关注新建筑的介入对于原有的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有何影响,使建筑做到新功能与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共生。建筑师张轲的新作“微杂院”中,建筑师摒弃先入为主的设计手法,充分尊重了原有大杂院中老人、儿童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设计研究了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生活状态,以空间上微小的改变激发使用者生活中的新乐趣。
2.5传统材料的使用
将传统材料使用于新的建筑中,不仅使传统建材循环利用不被浪费,满足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同时增添了怀旧的情怀,予人以淳朴古风之意,使传统建筑美的韵味得以延展。王澍在双年展作品“瓦园”的设计中,通过江南旧瓦片来撑起一片瓦面。俯瞰瓦园,其似江南屋顶的瓦面结构引起人们对于江南水乡的回忆。瓦片呈现出的文化意境与文化符号唤起人们对于文化根源的乡愁,而这正是传统材料使用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将传统建筑原型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的方法多样,表达效果与意义也不尽相同。建筑师在建筑实践中,不仅能从传统形式、空间意境、传统要素、生活方式、材料表达等方面得到启示,还可以从更深入的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设计出蕴含传统文化之魂的当代建筑是打破缺乏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全球化建筑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刘晓都,孟岩.土楼公社[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06:66-75.
[2]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72-75.
[3]李兴钢.胜景几何[J].城市环境设计,2014,01:42-47.
[4]张轲,张益凡.共生与更新 标准营造“微杂院”[J].时代建筑,2016,04: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