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聿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农民工市民化与住房保障问题分析
文/姚聿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和改革深化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虽然,我国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仍然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其中,住房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善。
农民工;市民化;住房保障
1、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和改革深化的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即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村人口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先转变为“农民工”,进而成为“市民”。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大量农民工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7747万人,农民工的市民化成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多,必然会引起住房需求的逐渐增加,然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无法满足住房需求,进而产生供需关系矛盾。清华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流动率为21%,在这些流动人口中,21.6%的家庭在城镇已购入住房(2013)。也就是说,在农业人口中,4.536%在城镇已有住房。这组数据显示,我国现阶段约4.5%的农村人口有能力在城镇落户,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居住条件简陋、拥挤、卫生环境差且稳定性较低,与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巨大的、不可或缺的贡献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2、住房并不单是一种商品,它还兼具有社会保障的属性。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大部分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使得农民工和城市其他中低收入群体无法享受到平等的保障待遇。2015年底,我国审计署发表的审计结果显示:江西省、河南省、吉林省、湖北省和贵州省,这五个省已经建成的保障房中有5.75万套闲置。大量的保障性住房闲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一方面,很多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既无力购房,又无法享受城镇住房保障;另一方面,城镇中存在很多闲置的保障性住房。这种严重的供需不对称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在经济学领域,“供需错位”导致的“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如今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学者(刘向耘,2016)认为,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供给不足,而是供给过剩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城镇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而住房保障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工住房条件极差的问题,是我国供给侧结构失衡的直接反映。然而,重视供给侧,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的退出,而是需求侧和供给侧相互配合,共同调整和完善。因此,从供给侧入手,了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供需矛盾,改变农民工住房问题单纯依靠市场供给难以满足的现状,对我国住房保障供给的一系列政策进行有效改革,降低保障性住房库存,提升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供给,提高农民工城镇住房水平,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由于“供需错位”导致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问题。
4、同时,住房保障的供给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住房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资料,住房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从个体上看,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得以生存,关系到他们的工作质量和今后的发展;从社会上看,农民工群体的住房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关系到平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关系到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矛盾,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质量。因此,如果住房保障没有及时有效地提供,农民工群体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必要的生存问题,又如何谈及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又怎样保证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住房保障政策的供给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必须条件,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为加快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解决农民工城镇住房和城镇保障房空置问题,调和农民工住房供需矛盾,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需要从住房保障的供给侧着手进行改革。
[1]刘向耘.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金融,2016,(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