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世其(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孙东海 张延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董卫星(安徽省畜牧兽医局)
郑久坤(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推进安徽省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文│周世其(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孙东海 张延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董卫星(安徽省畜牧兽医局)
郑久坤(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遭遇多问题和严峻形势的奶牛业,又面临要不要再发展的战略选择。诚然,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带,气候条件不是最佳奶牛饲养区域。因此,安徽省奶牛业生产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畜牧产业。全省奶牛存栏仅相当于内蒙古、黑龙江等产奶大省一个县的生产规模。
安徽是农业大省,从生产潜能看,农业基础好,发展奶牛有空间;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看,发展奶牛业有市场。但针对面临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新常态下的安徽奶牛业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禀赋,从而寻求安徽奶牛业发展新定位。
1.资源条件有优势。一是气候条件适合青绿饲料的种植。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皖北地区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气候之间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合各种青绿饲料的种植,而青绿饲料是奶牛养殖所不可缺少的。二是饲草料资源丰裕。农作物秸秆、天然草地资源以及农副产品、食品及部分轻工业副产品等均可用于奶牛业。安徽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不但精饲料资源丰富,而且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玉米秸、大豆、稻草、甘薯藤、花生秧、麦秸等农作物秸秆,年产秸秆量达4000多万吨。安徽省拥有大量的荒山、荒坡和荒滩等天然草地,可以改造成牧场用于放牧养奶牛,可利用的草地就达250多万亩。三是土地资源充足。安徽省耕地面积6270多万亩,皖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50%以上,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玉米和牧草。同时,安徽省有大量的荒山、荒坡和荒滩,可以以较低租金提供投资者建设规模化养殖场,不需占用较多耕地。
2.产业发展有基础。市场规律对品种资源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影响到一个产业的存在与消失。据业务年报统计,从2005年~2013年的8年间,安徽省奶牛养殖快速发展,成为南方地区奶牛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在华东六省一市奶业发展排名中,安徽省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均位居第三和第四。特别是随着伊利、蒙牛等大型乳制品企业的迅猛拓展,极大地带动了奶业的发展。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总存栏量达到7万头,占全省奶牛总数的58%。因此,在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和2014年以来的奶价下跌事件中,安徽省奶牛养殖均没有出现烈性倒奶杀牛现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没有对整个奶业造成沉重或毁灭性打击。2014年奶牛存栏12万头,同比增长5%;牛奶产量27.9万吨,同比增长10%,仍保持了高于其他畜种较快的发展速度。
3.消费需求有潜力。奶制品是一个特殊的食品产业,与一般的农产品不同,是一种“富贵”食品,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消费量不大,但超过了人均GDP3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产品从猪肉为主向蛋奶转变,消费层次从局限在城市居民向城乡区域拓展,到这个时候,保障奶制品的消费供应则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需。据统计,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安徽省人口6900万,以2014年奶产量27万吨计算,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3.9千克,大大低于全国28.65千克的平均水平。保持一定的生鲜乳省内自给,不仅是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上海市早先提出了奶牛整体搬迁的计划,但后来感觉不能单纯以市场决定生产,还必须从整体一个区域的消费安全考虑,提出了最低生产保有量的概念,要求全市必须确保6万头奶牛饲养保存量的最低红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2013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500美元,城乡居民对奶制品的消费量逐年上升,要满足6900万常住人口奶制品的低消费,必须在确定最低生产保有量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和适度发展。
4.农民增收有需要。奶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突出重要和新兴的产业,是整个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蚌埠市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蚌埠市奶牛存栏达到4.84万头,拥有现代牧业和蚌埠和平乳业2家乳品加工企业、秋实草业1家10万亩现代苜蓿草生产基地,日处理鲜乳700吨,现代化生产加工线20多条,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已成为蚌埠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之首。奶牛业产值5亿元左右,直接从事奶业生产的人员有6000多人,间接生产人员2万多人,尤其是奶牛养殖业还带动了兽药、饲料、塑料、纸业及种植业的全面发展,整个奶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也就是奶牛养殖业与乳制品加工等其他产业的产值比,可以达到1∶5左右的高产出,奶牛产值效益高于其他任何畜禽品种,更高于种植业,是农业经济中产值最高、效益最好的产业,是农民就业和致富的重要途径。
5.产业政策有扶持。从国家来看,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振兴奶业发展的政策,如良种牛补贴、奶站的规范、苜蓿草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的专项投入、原料奶价格、机械设备补贴、政策性保险的规范、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户的贴息贷款、税收的减免、学生奶计划的推广等。2007年安徽省还出台了《加快发展奶牛业意见》的政策,提出了15项优惠扶持政策,特别是新增奶牛补贴1000和1500元,新建奶牛舍补贴10万、15万等扶持政策,且还提出了用地、用电、贷款等支持。纵横向比较,支持力度在全国都是率先和少有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要进行粮改饲和种养结合试点。目前安徽省扶持秋实草业成功探索出大面积苜蓿种植模式,种植苜蓿草面积10万亩,苜蓿单产超过900千克,总产9万吨。
6.发展模式有经验。经过多次市场的洗礼,安徽省奶牛养殖业已经走出一条农区发展奶牛养殖的成功经验。这就是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以集中舍饲为主,走农牧结合、产加销一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根据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的调研,养殖企业达到300头以上是较适宜的养殖规模,而通过草牧结合,则能有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产销一体发展在奶牛市场消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养殖加工和地方政府、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的共赢格局。
从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人多地少、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安徽,要追求奶牛业数量上的大发展目标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发展奶牛业经验与教训,科学发展安徽奶牛业,主要目标定位在适度发展上。总体指导思想是:在严格贯彻执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振兴与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按照打造安徽畜牧业强省的战略要求,把发展现代奶牛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稳量提质,增效安全”的奶业发展方针,把保障乳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作为奶业发展目标,把优质奶业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新型奶业发展主体,逐步建立起奶牛养殖、奶农合作社与乳品加工紧密联接机制,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经济的生态养殖方式;积极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推进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加强标准化养殖和加工基地建设,强化品牌和资本运作,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实现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力争到2020年,全省奶牛数量逐步增加并稳定在20万头左右,牛奶产量达到100万吨,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奶牛年平均单产水平达到7吨,3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奶牛比重达到80%以上;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奶业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为全面实现上述科学发展奶牛业目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局部调整奶牛业引导政策。安徽省2007年出台的扶持奶牛业发展政策,经过8年多时间的实施,政策执行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该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通过评估来决策该政策的继续、调整或终止。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该政策在执行初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快速发展,已无法满足现代奶牛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该政策进行调整。
2.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和保护机制。合理的生鲜乳价格是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头保障,是政府合理调节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的职责所在。目前,安徽省部分乳品加工企业考虑成本问题,在收购生鲜乳过程中,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侵害奶农利益问题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奶源,促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借鉴上海、黑龙江的经验,每年由省奶业协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发布不同养殖规模淡季和旺季奶牛的饲养成本分析报告。由省物价部门牵头,省畜牧兽医局、奶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牛养殖者代表等共同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定期提出不同养殖模式淡季和旺季生鲜乳交易参考价。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购销双方存在争议时,协调委员会可组织价格听证会,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
3.加快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
借鉴上海、黑龙江等地奶牛业发展好的做法,重点围绕提高生鲜奶质量、监督养殖加工企业、调处矛盾纠纷、进行问题终极仲裁等内容,由省畜牧主管部门牵头,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参与,加快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当前,着力做好前期基础工作:一是建立奶农代表、乳品加工企业、奶业协会、省畜牧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抓紧细化研究检测内容、标准、方式、时限和要求等工作,为平台建立提供标准基础。三是进一步研究安徽省第三方检测平台的实现路径,寻求平衡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利益之间的举措。
4.提高奶牛业组织化程度。安徽省奶业协会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和管理作用,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奶业生产企业、科技人员、广大奶农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为推动安徽省奶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奶业协会建设,强化协会职能,支持其在指导奶业发展、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最低收购价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奶业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开展良种选育、优质饲草料种植、奶牛高效养殖与繁育、现代奶业人才培训等技术服务,强化其技术支撑。按照打造奶牛业全产链的发展方向,扶持现代牧业、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推行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奶牛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养殖企业自愿成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奶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奶牛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紧密的联合一体化经营,形成产业、要素、利益的链接。打造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的种养一体化生产模式;打造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坚持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支持奶牛业经营主体建立以服务和产权为纽带的联合机制。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鼓励散户进养殖小区,强化企业与合作社、家庭牧场的诚信意识,确保农企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现生产要素的融合和经营效益的有效分配。择优培育一批奶牛业示范联合体,引领全省奶牛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发展。
5.继续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安徽省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奶牛生产、乳制品加工企业,支持合肥伊利、马鞍山蒙牛、现代牧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安徽省益益、白帝等地方品牌。支持乳业加工龙头企业自建规模化奶牛饲养小区、饲养场(所)。鼓励国内外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托管、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在安徽省进行牛奶生产、加工与销售。安徽省有关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产业对接等方面简化手续,积极支持奶牛业发展。
6.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及安徽省的实施办法,奶牛牧场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的附属设施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其中规模化奶牛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设施农业用地首先由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三方签订用地协议;乡镇政府应按要求及时将用地协议与设施建设方案,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农业部门备案。支持奶牛养殖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推广饲料供给和粪污消纳相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建议:国土、农业部门应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适应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新需求,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涉及使用土地流转用地的,应给投资者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省发改委在基本建设项目中,优先进行优质奶牛养殖的喷淋系统、沼气、环保、青贮池以及信息化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重点向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基地倾斜。农业综合开发应将优质奶牛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扶贫开发部门应将扶贫开发与优质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配套投入优质奶牛生产基地项目县建设。交通、电力、林业、电信、气象等相关部门,应优先解决好优质奶牛基地和乳制品加工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8.落实奶牛养殖和苜蓿草相关政策。打造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经验。实行“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在保障奶牛场优质粗饲料基本自给的同时,又可以做到粪污还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奶牛养殖业发展,安徽省应积极争取农业部政策支持。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议在总结五河县秋实草业实践基础上,以省政府的名义向农业部和财政部争取更大支持,建立农区苜蓿草生产基地;安徽省财政设立苜蓿草专项资金,鼓励苜蓿草种植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