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潭
走进日本的任何一家百元店(类似国内的2元店),都可以看到大量给孩子缝制手工的东西:毛线、纽扣、可以缝在衣服或包上的玩偶、图案或蕾丝花边……
在这个把妈妈当作职业的国度,孩子所用的提包与书包几乎都是妈妈自己缝制的。在日常的玩具当中,三四个圆滚滚的奶粉罐拼在一起裹上包装纸就可以变身小板凳,裁掉一半套上布兜变成收纳盒;旧衣服剪裁下来可以做成儿童布书,透明的饮料瓶放入一颗颗彩色的玻璃弹珠就可以变成一盏彩灯……在日本,如果一个妈妈不会手工,简直就像不会给宝宝做饭,不会给宝宝穿衣一样严重!耳濡目染,我也有了手作的生活。
大概在女儿1岁8个月的某一天晚上,讲完睡前故事,她还不肯睡觉,百无聊赖,我顺手操起刚刚买回的洗碗海绵,掏出针线包缝起娃娃来。先用铅笔在海绵上勾出大致眉眼,再颤颤巍巍地捯饬。女儿兴奋莫名,小狗样围在我腿边转啊转,不时从嘴里欢喜地蹦出“娃娃,娃娃”的声音。我问她,是不是很高兴呀,又有新朋友了。她说“是妈妈做的!”她刻意强调出“妈妈”两个字,我想,这个见证、参与制作的过程对她应该是非常特别的体验。
看她很想伸手触碰,担心她会被针刺到,我很紧张,赶忙将针线包递给她,让到一旁帮我找线。于是,我坐在床边笨手笨脚地做手工,她在床脚下拨弄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线团,不时站起来嘿嘿笑着,“娃娃,娃娃!”暖暖的灯光从头顶射下来,空气里安静极了。
费了大半个钟头,终于绣上两只眼睛一张嘴,一个像模像样的海绵娃娃就算呱呱坠地了。女儿欢天喜地捧在胸前,在床上跳来跳去,高声叫着,“娃娃,妈妈做的娃娃!”我建议她给娃娃取个名字,她嗫嚅着取出“泡沫宝宝”四个字,于是,当天晚上就吵着要和“泡沫宝宝”一起睡觉,第二天出门也要一并捎上,家里其它美艳绝伦的洋娃娃、布娃娃……诸多金枝玉叶都被打入了冷宫,谁都比不上这个素面朝天的“灰姑娘”。
平心而论,我做得一点也不好,论价格,不过200来日元(1.2元人民币),但是那大半个小时的“精心时刻”,烙在女儿心里,针针线线都是妈妈的体温和爱意,它身上的能量和大卖场里冰冷的玩具是不一样的。
很喜欢和女儿一起度过这样的“精心时刻”。有时候,我打开花洒,和她一起在浴缸里驱逐小黄鸭,用废弃的饮料瓶玩保龄球,用彩色纸片糊小盒子搭积木,用落下的树叶、花瓣、果子贴在本子上做标本,用积木、瓶子盖或带纹理的塑料膜蘸着颜料画画……都是些不怎么花钱,但是却可以打造高质量亲子时光的事,孩子当然都特别喜欢。
也许,这种不怎么花钱的手作时间,有一种更为质朴的贴近大自然的感觉,更符合孩子的生命律动本质,而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比全然陪伴更昂贵更本能的爱,可以如此自然地流淌在亲子之间。
众所周知,日本妈妈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给孩子做饭团。妈妈亲手捏的饭团,有着特有的体温、味道和爱,比餐馆的美味珍贵。日本妈妈也要维持生计、寻求发展,如何提升亲子陪伴质量?亲子手作。
这是特别简单、特别有效的高品质陪伴方式,它不关乎钱的多寡,也不关乎父母的技能高低,关键在于那种一家人共同做一件事的状态,将彼此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哪怕有一天孩子长大,远离父母,回忆起来,大概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随时皈依的心灵港湾,是漫漫人生中无可替代的精神摇篮。
祝你幸福·最家长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