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文明,打造大国软实力

2016-02-17 19:19石勇
南风窗 2016年1期
关键词:秩序素质文明

石勇

在中国已经走向富强的今天,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重要,它不能拖后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上显示出来。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把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视为是在“社会舞台”上的一种真实演出;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则把商品“对社会生活的殖民化”视为是一种景观。

我们可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以及出国旅游的中国人那儿,看到很多非常熟悉—准确地说已经熟悉到麻木—的景观,那是人们的真实演出。

一:中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的街头,绿灯还没亮,但等待的人们已经不耐烦,于是,左顾右盼,一路小跑闯红灯,脸上带着理所当然的表情。

二:小贩,行人,在马路上乱丢垃圾,在垃圾随手被丢到地上时,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别人会不会踩到垃圾上而摔倒。

三:每到“五一”或“十一”这样的假期,国内的一些风景区,或轻或重地几乎都会被游客—这是一个有必要进行人类学考察的临时性群体—蹂躏一遍。即使这群人到了国外,场景已然不同,仍然会从高声喧哗、破坏景物中寻找存在感。

还可以列出一系列景观:比如爱狗者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追堵运狗车、开豪车的某些男女在与人发生纠纷时口出狂言、摔倒的老人讹诈扶了他一把的人、企业的制假贩假、各种对社会生态的破坏……按照戈夫曼的“社会表演”理论,所有的这些社会行为,都无异于是在向观众表明,一个人、群体、社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景观,这些社会演出并不文明,冲突于我们应该展现出来的个人、群体、社会和国家形象。不文明行为的危害,首先是通过对可以保证社会运作良好秩序的破坏来让个人、社会承担沉重代价,其次削弱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

文明秩序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里这样说。

2011年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距今近5年了,虽然就人均GDP来说,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仍有2亿贫困人口,但说“仓廪实”、“衣食足”没什么疑问。

有钱了就会带来人的文明素质的提升吗?并不尽然,也许有的人仍然只是拥有暴发户的粗鄙,在心理结构、行为模式上远未完成“转型”。从前面所列出的各种景观看,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有让人担忧的一面,跟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的富强并不相称。

从句子的逻辑结构也可以看出,“仓廪实”、“衣食足”只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说一个人有钱,在社会价值排序上提升了,他就真的高大上了。

甚至,“仓廪实”、“衣食足”和“知礼节”、“知荣辱”也不必然就具有逻辑上的关系。从社会历史中,我们可以考察出,即使一个社会比较贫穷,人们的文明素质也不低。因为,在他们那儿,有同情心、正义感、友善等来维持一个社会良好的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就把人身上的这些文明素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称之为“自然秩序”。

但仅仅靠“自然秩序”是不行的。它太容易遭到破坏了。所以,一个社会的文明,需要有意识的、整合了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建设。

而在中国已经走向富强的今天,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重要,它不能拖后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上显示出来。

早在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就深刻地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创造

“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

这是2014年9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尔代夫,在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的一句幽默的插话。这其实也是对中国游客的“喊话”,对国人提升文明素质的关心和期待。

有时候,我们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啊,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规训,怎么还抹不去某些人的粗鄙形象,没有素质甚至没有教养的语言-行为呢?

而且,跟很多社会不同,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社会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文明共同体,不仅文明的根基极为强大,而且同化能力也相当强,但为什么仍然难以让某些人的心灵得到进化,甚至还退化了呢?

对这两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些人把它们归结为“现代性”,或者是历史中一些激进的做法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或许有这样的原因,但我们认为,还有另外的真相。

从用词就可以看到,我们把“礼仪之邦”、“文明共同体”视为是一个整体,以为“礼仪”、“文明”囊括到了所有人,而且预设了所有人都具备了接受、习用“礼仪”、“文明”的基本生活条件。但事实不是这样。

“礼仪”、“文明”在整个社会中,分了一个等级的结构,从最上层到最下层,讲究的东西并不一样,所谓“礼不下庶人”,其天然就预设了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并不仅仅是对老百姓不提出高要求,其本质恰恰是用“礼仪”、“文明”来和身份、阶层的等级配套,具有明显的排斥性,在所有人中构成了一种“歧视性对比”。这样,“礼仪”、“文明”变成了社会的上层在下层面前显示身份优越感的工具,君子们对社会的道德和文明示范的有效性降低。

另外,古代中国社会,在社会的上层有足够的生活条件讲究“礼仪”、“文明”时,下层过的生活,仍然是一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粗劣的生活,他们无法受到起码的教育,在心智上难以提升其“礼仪”、“文明”的素养。

这两个真相决定了一旦社会的不平等达到临界点,很容易就“礼崩乐坏”,文明的底线轻易就会被突破。

这使得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继承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也是一个在历史新高度上的伟大创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可以看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的预设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讲究社会公正,而且,我们对文明的要求,是普遍主义的,没有身份、阶层的差别。这是在赋予所有人以平等的尊严,去提升我们的文明素养。

一种责任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经典论述,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的提升的崇高目标:在平等主义上,把每一个人提升到可以自由发展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今天正是全民参与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具现实性、历史性的时刻。一个大国是否有新的文明形象,国家的软实力是否足够强大,系于国家的战略规划,系于国家和全社会的努力,也系于每一个人的参与。

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好城市的文明秩序,等等,只是政府的事,跟我们关系不大。其实,提升个人的文明素质,首先就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责任。正如我们追求物质上的改善,想要生活得更好一样,我们也有追求心灵进化、素质提升、在存在档次上高大上一些的需求,这是人类精神上进化的必由之路。人从动物走来,在社会中生活,在精神上追求崇高,不断地让自己具有道德上、素养上、精神上的一些光辉,是一种存在的规定性。人们很难违背这种规定性,违背的话,只能意味着对我们的精神结构的破坏。在生活很困难时,也许文明的素质还提不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跟世界打交道时,展示的也许没那么高的文明素质,但在向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迈进时,文明素质就必须同步了。

我们有责任让自己的存在看上去具有文明的素养,因此也就必须自我约束,考虑到我们哪怕最自然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演出,都有人看,都有人感受,都有人评价,应该使这种感受和评价是正面而不是负面的。

不仅人需要在语言-行为上变得文明,我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的文明环境,比如城市的各种文明秩序,整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在这上面,政府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担当,而我们则是给予理解、配合和支持。

在新的历史高度上打造大国的文明,包括很多方面:每一个人的文明素养的提升;每一个城市、社区的文明秩序的建构和维护;整个社会在法律、道德框架下良好文明秩序的建构和维护;国家在政治文明上的建设……还有经济文明、科技文明、生态文明等等。但关键的是人的文明,以及可以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法律、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当这些文明素养得以充分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上的软实力,一个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的高层次,将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并具有充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秩序素质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秩序与自由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对不文明说“不”
孤独与秩序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文明歌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