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亟需信息技术的支持

2016-02-17 22:15蔡旻君
中国电化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

李 芒,蔡旻君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教学行为研究所,北京 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课堂评价亟需信息技术的支持

李 芒1,蔡旻君2①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 教学行为研究所,北京 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融合途径和方式将处于不断的应用探索之中。该研究反思了当前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变革的一些不利因素,并从课堂评价的价值分析入手,指出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评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课堂评价中信息技术缺失的现象,提出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评价的基本构想,实现促进学习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堂评价;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反馈;自主

一、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其应用的效果却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技术的不适宜性影响到应用的效果,即某些问题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更好的解决;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有问题,由于技术使用的不恰当性引起效果欠佳,即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总之,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这类问题的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要认真反思,避免技术应用的盲目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绝不是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广度和应用次数的多少,而是看信息技术真正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其应用是否提升了教学的效果。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等要求[1]。外在的培训和多渠道的实践应用探索无疑可以督促教师尝试应用技术,但同时也要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唯其如此,才能为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注入一剂强心针,这对于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分析

(一)应用现状

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工具,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

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现课堂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的变化过程,创设仿真的探索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真实化”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获得真实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将难于发现、难于理解、难于想象的现象或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用技术手段展现出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将枯燥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思维跨度和难度。

2.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通常的观点认为,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媒介信息更接近于人脑的记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也就更适合于学习。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存储及共享能力,以及类似“专家”的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技术把人们从海量信息中解放出来[2]。基于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如在数字化资源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和科学分析活动,培养其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当前Apps在教与学中的应用也将主要集中于创设情景、辅助诠释、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等四个方面。

3.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增加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通过教学应用的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有利于改进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模式。如分别以“语言”“文字”或“多媒体”为媒介,既可以进行同步的交流也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使师生彼此交互的时间、空间得到大幅提升。

(二)效果反思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直观、认知和交互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层出不穷,看似有十足的必要性,但其效果却引起很多置疑,应用的合理性基础也在经受着考验。

1.技术加工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

如唐·伊德的技术哲学理论所揭示的,“在我们依靠技术来‘放大’知觉对象的同时,也意味着对知觉对象的‘简化’”[3]。无论是“图像”“视频”抑或是“直播”,其呈现给我们的内容都是一个“简化”了的由“镜头”以及设计者所框定的“世界”,其永远都不可能具备真实世界或“身临其境”的质感与丰富性。不借助任何技术中介去“经验”这个世界我们才能认知到原初的、完整的世界,只有当这一点受限于条件而无法施行时,人们又可能才会考虑其它代替的方案。李洵结合实践案例指出,当教师无法使用实物开展教学,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时,需从以下几方面衡量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问题:即,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4]。其言外之意是,可以用实物开展教学时,就可以考虑不使用技术替代物,因为技术应用并不能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2.技术应用有碍于人的理性思维过程

从人感知世界的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认可夸美纽斯基于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基础上所提出的观点,即“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5]。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人们认为,语言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这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且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借助计算机呈现“直观的信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或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直观”并非总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自我建构。正如波兹曼所指出的,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们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6]。在伍正翔博士看来,图像的直观也许具有让人愉说和放松的心情,但它从根本上无助于思想的集中和一种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的形成。由此可以推测,在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进行争论,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并从事问题解决或批判思维,或测试他的现实观念时,音影设备就显得无计可施了[7]。

3.技术支持下的交互并不优于面对面的交互

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交互方式以及时空变化,对教育交互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无疑大有裨益,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教育活动远非“单纯”的信息交互,信息技术所促生的多样化交互活动效果并不必然地胜过传统教育环境下的交互。传统教育环境下,在面对面的交互中,交互双方建立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迫使双方深深地卷入其中。首先,基于真实情境的对话无论愉快与否交互双方都能印象深刻;其次,交互双方能从说话者的语气、语调以及表情来判断彼此所想要表达的真实涵义;其三,双方须立刻做出反应,且不易受到其它外界事件的干扰。以上优势都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方式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总之,当我们从教育自身的需求而非技术的可行性出发来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诸多有关信息技术之于教育教学革命性影响的观点都不过是“技术盲从”之于冲动的后果。从整个效果反思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事,教育迫不得已而为之,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剧一种“袪除”思考的倾向。在“书籍”的传统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不总是能迅速得到答复,这种延迟在很多情况下会促使学习者去认真思考和找寻答案。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只需要在计算机上点击几下鼠标就能立刻获得答案。学习蜕变得与思考无关,成了简单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

传授知识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基点,但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不应只停留在此,还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标准。例如,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一种个体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应着力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进而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有助于以上学习目标的实现。显然,根据当前的教学实践工作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有效做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就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应用来“翻转课堂”似乎为技术的创新应用找到了突破口,但“翻转课堂”恰恰强调了被传统课堂教学忽视的“自主”和“反馈”两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因素。信息技术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突显“自主”和“反馈”的作用,这将成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三、课堂评价在提升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追求教育效果的优化必然指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钟启泉教授从评价的功能出发,强调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使评价最大限度地有助于改变课堂教学[8]。据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蒂金斯(Stiggins)的研究表明,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用于评价及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上[9]。的确,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开展评价活动,不管是单元测验、作业批改,还是日常的学生行为观察以及课堂提问,或是设计各种评价任务,都需教师亲历亲为。由此可见,最好的评估方式应该是在日常课堂内进行的。布莱克和威廉姆(Black & Wiliam)综合分析了超过250份有关评估和学习的研究,认为在常规课堂中进行评估可提高学习表现,运用这一模式的课堂能使学生有0.5至1个标准差的进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尤有效益[10]。布卢姆则发现,在课堂上经常应用这一模式能提升学生成绩1至2个标准差[11]。麦索尔斯(Meisels)等人的研究发现,采用“促进学习的评估”策略可提升学生的数学及阅读成绩,能缩小学习成绩的差异,对成绩稍逊学生的帮助尤其明显[12]。

从教学技术的基本范畴来看,课堂评价不仅关心教师如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状态及角色分工。斯蒂金斯、波帕姆等在提出课堂评价概念时,是把课堂评价与标准化测验作为相对应的一对概念来界定的。他们所指的课堂评价是以教师、学校为组织者进行的评价,包括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评价和教师自编的测验。布莱克、威廉姆等是从形成性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得出多进行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的结论。他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除了课堂时间内的提问、反馈等活动,还包括作业评价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的方式。基于此,沈玉顺认为课堂评价正是教师为了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开展的对学生学习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的活动[13]。

很显然,课堂评价不同于以标准化测试为主的外部评价,不以选拔、甄别为目的,它主要是师生在日常教学中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些教学措施,如直接的反馈语言、动作和表情等,也包括书面作业与练习的评价、日常测验、个别谈话和课堂上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或其它类似的在课堂中进行的评价活动。当前,大量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了形成性的课堂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非常有效。通过让学生深入地参与日常的课堂评价,记录和交流等方式可以获得更大成就[14]。除此之外,学生自评和同侪互评也对学生的学习间接发生着作用。威尔斯(wells)认为,学生的自评亦能显示学生所学,使教师能以此为改善教学及给予等级的参考,并更懂得给予学生有方向性的回馈[15]。不仅学生自评后的资料可用作改善学生学习的依据,而且自评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具有能力去评估要做什么才可能达到目的,这样,学生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学习[16]。同侪互评也是改善学习的有效方法。由于学生要依据特定的标准去评监同侪的工作,如果能掌握评估的标准及目的,便更能理解教师的期望。同时,互评还能给予学生机会去观摩和评监别人的工作。郑守杰指出,同侪互评有四个优点:分别是促进学生运用各种高层次思考,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及让学生学习如何评监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意见[17]。

近年来,世界各国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旨在改进学习、促进发展的课堂评价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加拿大西北部各省教育协作联盟(WNCP)在组织研制的《课堂评价再思考:有目的评价》行动指南中将课堂评价分为“对于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和“作为学习的评价”。而在课堂评价实践过程中更加强调“作为学习评价”的基础作用,即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致力于发展学生成为最好的自我评价者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18]。当前,在学习性评价理论的引领下,“教、学、评”逐渐走向一体化,课堂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对课堂评价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它将有助于课堂教学中“自主”和“反馈”功能的发挥,从而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价值认识更加全面。

四、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缺失

新课改伊始,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实践中逐渐引入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理念,与学生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课堂评价也引起了重视,但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的课堂评价探索却寥寥无几。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与诊断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化评价的能力”得分、“教师采用信息化方式评价学生的比例”“使用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57、23.10%、8.50%,各项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有待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教师在使用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的能力处于最弱的现状,应该给予较高的关注[19]。

(一)现象透视

原本课堂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理应引起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冰火两重天,在追求信息技术的热情中,课堂评价却被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一般的课堂提问和作业练习过程很少用到信息技术工具,如问题的设疑和练习题的呈现环节多用口头提问或板书呈现,或纸质印刷。有教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CRS(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应用效果的评价是,“提高了学习者的课堂注意力,与教师的互动性也提高了很多。”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却很少使用过类似于CRS的互动教学反馈方式[20]。

2.课堂评价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手段比较单一,课堂评价的反馈和学习者自我调节环节缺乏有效工具的支持。尽管借助社会性软件(如YouTube)上传的微视频反馈信息成为类似于Moocs课程的一大亮点,但在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还很少有教师去做积极的尝试。

3.教师采用信息化方式评价学生的比例较低,如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实施测验、练习,提高评价工作效率的举措不多。使用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的比例则更低,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的行动并没有真正落实。

(二)成因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其应用效果更多地受到技术使用者的观念和能力的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应用中的缺失,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也是人的认识不足和实践能力的缺乏。

首先,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水平较低,缺乏对课堂评价知识的全面了解。课堂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评价专业知识和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接受过课堂评价培训的教师,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评价。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并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培训[21]。赵雪晶博士的研究发现,在一般学校所开展的教研培训活动中,有涉及教师课堂展示、教学技能测试、专业发展培训、教学思想交流、教育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等等,但没有为“评价”专属单设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虽然说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时会涉及到“评价技能的训练”,在听课、评课活动中会包含对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评判,但这些仅仅是评价活动依附于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此,当评价不能在日常学习中得到强化的话,教师评价意识也就无从得到培养[22]。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75.6%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学校没有将“评价能力”纳入到教师考评指标体系当中,也就是说日常教学中缺乏鼓励评价的机制和交流评价的平台,在进行考核和评定的时候,并未涉及到对教师评价能力的鉴定。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师主动去获取评价知识,提升自己评价技能的意愿和热情[23]。同样,郑东辉博士于2008年3月至5月对Z省四个地区95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价素养的现状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教师的评价素养处于较低水平,教师拥有的评价知识与技能严重不足[24]。评价知识匮乏的另一方面是评价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师所需的评价操作不相符合。斯蒂金斯在有关教师课堂评价培训项目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实际所需的和教师所接受的评价培训内容很不匹配[25]。目前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使用能力急需加强,获取、处理和反馈课堂评价信息的能力不强。

其次,从学校所开展的课堂评价实施情况来看,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单一,对评价信息的加工利用不足,其实践状况并不理想。在我国积极倡议改进课堂评价方式的地区应该首推香港。2002年的香港课程发展议会曾明确提出,所有学校应自行检视现有的评价实施方式,加强促进学习的评价。可是学校在推行方面仍欠理想。根据2005和2006连续两年的《视学周年报告》的内容反映,香港地区部分学校仍未为“促进学习的评价”制订整体推行策略,评价方式欠多元化,而且评价政策仍以总结性为主;小部分学校的试卷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为主,未能有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而大部分学校未能善用评价资料回馈学与教[26]。彭新强等人在2008年对香港八所中学及五所小学进行了78次不同的课堂观察,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未有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价”策略。虽然众多研究均肯定促进学习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成效,但学者均指出,无论是现职教师或现正接受培训的学员,对促进学习的评价都缺乏充分认识,亦得不到足够培训。

第三,由于缺乏成功案例的支撑,教师对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评价的具体做法显得很迷茫。即使有些学校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率,但限于这种练习只是客观性的选择题,为了避免追求标准化考试的嫌疑,这些应用实例也只是自导自演,并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以Clicker为例,国外的许多相关研究也证明,Clicker教学系统被引入课堂教学,发现其对提高学生出席率和鼓励学生课堂主动参与具有较好的效果[27]。国内一些学校的实践也证明,Clicker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影响①资料来源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项目的实地调查。,但却很少有这样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因为研究者担心只提及学生成绩变化是不是就不要素质教育了,或者这种客观题型的测验会不会就是搞电子化的题海战术,不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显然是对课堂评价功能的理解有误。正如鲍勃·斯泰克(Bob Stake)的座右铭所阐述的,“当厨师品尝汤的时候是形成性的,当客人品尝汤的时候是终结性的。那么关键的问题是时机,同时可能同一种剌激(如品尝汤)可以被理解并用于两种形式的评价中。因此,并不是工具……是形成性或终性的,而是要看理解的时机和信息使用的目的。”[28]课堂测验同样服务于不同的评价目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兰·比蒂(Lan D.Beatty)教授早就指出,课堂测验题目设计应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应答题目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一定的知识信息,同时也应该着眼于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方式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9]。比蒂教授提出应答题目的设计应包含三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元认知目标。知识目标是题目所直接呈现的内容,一般应该是概念的和基础的并且能够在课程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过程目标是题目引导学生培养的各种认知技能和思维方式;而元认知目标则是在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建立起的相关学习法的视角。

五、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评价的基本构想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课堂教学结构),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多年来,通过引进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技术产品,通过大力推广教育博客、网络教研、微博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数字故事、视频公开课、翻转课堂等,希望带来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然而终究成效有限。”[30]由此可见,借助技术变革课堂并不是最佳选择,而恰当适宜地选择技术工具辅助教师的教学过程却会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当然,这种辅助教学的技术并不是简单停留在改变教授的知识形态层面,应以当前知识转向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积极服务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运用技术支持课堂评价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操作,他需要掌握一定的课堂评价知识。从词源学来看,“评价(Assessment)”这个词源于拉丁语“Assidere”,它意指“和某人坐在一起”[31]。斯沃菲尔德(S.Swaffield)从词源学出发,提出个人的看法:“坐在旁边”的评价形式是许多教师教学实践中很平常的一件事。“坐在旁边”的评价都暗示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学生学习了什么、他们的教学是否成功、以及下一步该做什么的信息,然后给学生提供反馈,关注他们作品的质量,指出他们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而为他们提供更清晰、具体的指导建议[32]。很显然,课堂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是为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意在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促进教与学的评价不是那种“前一晚要记忆信息的周五测验,也不是那种给学生评分并根据同班同学的分数进行排名次的测验。而是这些评价应该给学生提供修改和改进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看到经过几周或几个月他们自己的进步,帮助教师识别需要补救的问题。”[33]

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评价,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要考虑课堂评价活动的特点。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另一种赞誉就是“超媒体技术”和强大的“资源储存与共享”能力。课堂评价中要充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评价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反馈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将无疑可以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首先,在信息搜集环节,信息技术的超媒体特性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记录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形象具体,储存信息量大。如,传统纸笔测验升级为计算机辅助测验不单是改变了试题的呈现和作答方式,而且针对学生的一些复杂技能测试变得简单易行。其次,加工信息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海量存储和快速运算功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与图示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准确评定。如,S-P表及Rasch模型软件工具用于课堂测验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评定每一个学生对测验的反应情况,而且学习者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表现状况和存在问题。最后,在信息反馈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快速及时地给出问题解答和学习建议。如,在课堂评价中可以选择YouTube上使用的文本注释功能来创建多项选择题,每个选项链接一个视频片段来响应学生可能作出的回答。学生回答时会点击相应选项的超链接,那么链接就会播放一个视频反馈给学生,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回答(“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或者是一个正确答案的回应[34]。在Moocs中利用了许多社会性软件为学生提供回馈信息,YouTube就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个反馈工具。

从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过程来看,不仅在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环节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且在信息反馈环节更能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除此之外,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课堂评价的目的也不再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结果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其目的应该上升到有助于学生学习。对于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课堂评价的具体做法也不只是诊断出学生的学习缺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证据,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侪互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运用计算机模型工具进行反馈引导,为学生自评和互评提供依据。计算机模型基于相应的模型软件或程序而建立,便于学习者及时修改或复制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工具进行动态模拟与测试,从而实现在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科学建构与理解。同时,模型工具可以扮演学习导师的角色,预测学习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检验假设,也可以给学生一系列好的科学探究的特征标准,学生依据这些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评价,需要从三个方面行动起来:首先,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工具,积极开展案例研究;其次,尝试应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并逐渐扩大实践范围;第三,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开发新工具辅助课堂评价。

其实,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评价的实践最早源于教学交互的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玛佐(Eric Mazur) 早在1991年便设计了Flashcard让学习者可以立即反馈对问题的答案,并应用于与同伴教学中。随着技术的发展,CRS成为Mazur主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前安排学习者进行预习并进行小型的网络检测,预先找出学习者的问题及困难,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学习者进行分组讨论等互动性的师生活动,进行有效的同伴教学[35]。近些来,由手持键盘、无线主控基站和数据处理软件组成的Clicker系统在课堂的应用较为广泛,学生可以通过手持键盘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即时反馈。类似于CRS系统的使用方便了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它不仅可以快速显示出所有学习者的答题情况,教师可实时了解全班答案的分布状况或对错比例,从而掌握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使用CRS来开展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目前欧洲、美国等地区已经将这项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中,教师使用CRS来进行法律课程的辅助教学。相对于普通班级的PPT教学,学习者们普遍反映CRS系统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为活跃,在较长时间内集中在学习内容[36]。目前国内关于这一系统应用效果的研究还比较少。

作为学习分析的工具,S-P表及Rasch模型软件的应用还停留在专业研究人员的象牙塔内,并没有广泛推广,作为普通教师对其应用能力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加强现有应用成果的推广,提升教师应用评价技术的能力。学者普遍认为,有助于学习的课堂评价包括与学生分享教学目标、与学生分享成功准则、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回馈、学生自评及同侪互评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支持以上课堂评价要素的实现,进而全面提升课堂评价的质量。

六、结束语

总之,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教师的评价素质影响着技术作用的发挥。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的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课堂评价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主要是利用技术在信息搜集、加工和反馈方面的数量与速度特性,为教师、学生及同侪评价提供及时的评价信息以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但这并不等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评价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这主要取决于课堂评价的实施理念是否有处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它并不能直接影响课堂评价实施者的观念,关键在于如何作用于课堂评价。

萨罗门和珀金斯(Salomon & Perkins)等人把利用教学课件学习与把计算机当作认知工具的主要差别表述为技术的作用与利用技术的作用之间的差异[37]。前者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用,学生似乎对学习过程没有贡献。利用计算机学习是指学生与计算机形成智能伙伴关系,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认知工具所提供的学习任务中,有效提升由学生和技术组成的联合系统的性能。当前课堂评价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因为只有和学生之间互作的评价和最终由学生做出的评价才能真正培养出独立和成功的学习者。当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参与课堂评价时,他们不仅是提高了技术工具的性能,而技术手段也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学习水平。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2] 伍正翔.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三种流行观点评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7):21-23.

[3] 舒红跃.技术与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9.

[4] 李洵.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2-24.

[5]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1-143.

[6]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

[7] 雷钠特·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8] 钟启泉.课堂评价的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0-16.

[9] Stiggins,R.J. Assessment literacy[J].Phi Delta Kappan,1991,72(7):534.

[10] Black,P.,& Wiliam,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Phi Delta Kappan,1998,80(2):139-148.

[11] Bloom,B.S. The 2 sigma problem: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to-one tutor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4,13(6):4-16.

[12] Meisels,S.J.,Atkins-Burnett,S.,Xue,Y.,Nicholson,J.,Bickel,D.D.,&Son,S-H.Creating a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The impact of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on elementary children's achievement test scores[DB/OL].http://epaa.asu.edu/ojs/article/view/237/363.pdf,2015-9-26.

[13] 沈玉顺.课堂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14] Stiggins,R.(2004).New Assessment Beliefs for a New School Mission[DB/OL].http: //www.assessmentinst.com/forms/New Behefs.pdf,2014-04-25.

[15] Wells,R. The student’s role in the assessment process[J].Teaching Music,1998,6(2):32-33.

[16] Black,P.,Harrison,C.,Lee,C.,Marshall,B.,& William,D.Wor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J].Phi Delta Kappan,2004,86(1):8-21.

[17] 郑守杰.网络同侪互评对国小学童学习成效之影响[D].台湾:成功大学,2003.

[18] Western and Northern Canadian Protocol for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2005.Rethink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with Purpose in Mind[EB/OL].http://www.edu.gov.mb.ca/ks4/assess/index.html,2012-12-06.

[19] 张屹,刘美娟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8):2-7.

[20] 张慧芳.课堂应答系统CRS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48-49.

[21] 覃兵.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缺失与培养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49-51.

[22][23] 赵雪晶.我国中学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4] 郑东辉.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状况:来自Z省的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0,(2):31-42.

[25] Stiggins, R. J. Relevant classroom assessment training for teachers [J].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1991,10(1):7-12.

[26] 彭新强,李杰江.在课堂中实施“促进学习的评估”:个案研究[R].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2010.

[27] M.K.Smith. Why peer discussion improves student performance on in-class concept questions[J].wScience,2009,(2):122-124.

[28] Ian Clark(2012).For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s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EB/OL]. http://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2Fs10648-011-9191-6.pdf/2014-03-20.

[29] 陈丽莎,黄致新等.Clicker在交互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物理教师,2010,31(10):3-4.

[30] 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6-18.

[31] Satterly,D. Assessment in school[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1989.1.

[32] Swaffield, S.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authentic assessment for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2011,18(12):433-449.

[33]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与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

[34] 张渝江.十种技巧增加课堂互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76-77.

[35] Derek Bok Center. Interactive Teaching DVD: Promoting Better Learning Using Peer Instruction and Just-In-Time Teaching [EB/OL].MA:Addison-Wesley ,2006-11-23.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215,2013-4-30.

[36] Banks,D.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 in Higher Education:Applications and Cases[M].Hershey,PA:IGI Global, 2006.265.

[37] 王旭卿.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认知工具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23-27.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2015年12月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青基金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广州、贵州、新疆、河北、河南、江苏、天津等地的一线中小学教师、高校师生以及互联网和教育领域的公司、政府机构人员近500人。与会专家有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副教授、中国政企客户分公司教育创新中心杨东总监、“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王涛主任。本次论坛收到多份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来的演讲投稿,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副教授、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雪梅教授、国家开放大学魏顺平副研究员、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知汇云创新教育联合研究中心李栋主任、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陈颖研究员、清华附中李晟宇老师被邀请作为演讲人在会场进行专题演讲发言,王涛主任发表了论坛闭幕主旨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李保萍博士主持了本次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陈光巨副校长、余胜泉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以及论坛主办方发表致辞,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希望与会者能在本次论坛中分享智慧,群策群力,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指引方向。随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发表题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演讲,从国家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意义,正式拉开本次论坛专题汇报的大幕。与会专家和嘉宾分别围绕环境、学校、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这八大教育核心业务进行了专题演讲发言。创新性的理念、引领性的实践探索给与会者呈现了一场“互联网+教育”的饕餮盛宴,会场座无虚席。

本次论坛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远程观众可实时了解会场报告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本次论坛“开放、共享”的理念、体现了“互联网+”的特点。会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论坛使他们对“互联网+”这一年度热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互联网+教育”的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获了很多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本刊记者 赵兴龙)

Classroom Assessment is Badly in Need of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Li Mang1, Cai Minjun2
(1.Teaching Behavio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2.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ducation,whose integration ways and methods will be continuously applied and explored. The research reflects on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in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ing classroom evaluation from the value of the course evaluation analysis. On this basi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the lack of classroom evalu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tting forward the basic ide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ing classroom evaluati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promoting learning, further deepen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Classroom Assess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 Learning; Feedback; Self Determination

G434

:A

1006—9860(2016)01—0063—08

李芒: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leemang@bnu.edu.cn)。

蔡旻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 习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与评价(caiminjun@nwnu.edu.cn)。

2015年10月20日

① 蔡旻君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