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实践路径

2016-02-17 13:25施清杯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2期
关键词:议论文思维学生

施清杯

(石狮市第一中学,福建 石狮 362700)

语文教师指导高中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往往注重体验式指导、侧重技巧训练,又普遍缺乏过程指导,加之高中生分析能力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限制,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成效亟待提高。“写作面对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写什么?需要认识;怎么写?需要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思维来解决”。[1]“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语言和思想是合而为一的,因此,练作文实际上就是练思想”。[2]

“练作文实际上就是练思想”,话语凝练,一语中的。意思是,练作文,认识上不能仅仅止于用语言训练语言,而是要自觉地意识到,是要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训练这个手段,较为明晰地指向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操作路径有:

一、通过连续追问训练纵向思维

课堂上,教授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语文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在论述中引用了某一材料,不能停留在其表面现象认识上,要加以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要学会不断追问、思考,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探向事物的本质,文章才会走向深刻。可是,到底如何一步一步地引领、教会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很少有教师能做出可操作的引领。

笔者执教《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之学习写得深刻》,和学生一起阅读一组作文材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本第71—73页《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写作训练题五):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从此这样救人的事情会更多。

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大家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笔者设计了一组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支架式问题作为任务导向,组织学生分组逐一讨论:

1.子路、子贡两人同样是做了好事,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有何区别?

2.大家批评子路救人收礼,表扬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大家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3.孔子表扬子路救人收礼,批评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孔子的评价是基于什么考虑的?这种考虑的意义是什么?

4.两人同样是做了好事,大家的评价与孔子的评价出现矛盾,你认为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冲突?

5.你更认同哪一种评价?为什么?或者你有其他看法吗?

课堂讨论把握议论说理论证这一关键要素,较好地抓住议论文写作教学注重深化论证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以“把论证引向深入”这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本为指向,对子路救人收礼,表扬子贡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的材料,使用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启发、训练学生纵深思考材料,体现出较好的问题导向思维方式,五个问题抓住评价标准这一核心,由易而难、层层深进的意图较为明显。由此看来,写作课堂,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写作材料,发现材料有思考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进而通过连续追问,层层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议论文写作指导策略。

二、通过权衡比较训练横向思维

面对一个现象,我们可通过纵向思维把它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纵向分析,一层一层地探寻原因背后的原因;也可以通过横向思维把它分为几个方面,进行横向分析。横向分析常常借助比较的方法。比较是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一般可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发展过程等方面着手。

例如,杂文家狄马论及自己《坐着的权利》的写作动因和构思的过程对学生写作会有启发。狄马说:这篇短文的写作灵感来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一个小故事——黑人裁缝罗莎·帕克斯在种族隔离的车厢上,拒绝站起。这件事不大,但引发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抗议浪潮。[3]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人格的独立性。坐着和站着、走着、跑着都不一样,“坐着”主要彰显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尊严感。这是它的核心。然后由这个“核心”生发开去,讲它和站着、走着、跑着的区别。站着、走着、跑着有可能是起哄,但坐着基本不会。接着用“散点透视”法,看有关“坐”的历史,对比“站起”的事实,高下立判,美丑昭然。能坐着的几乎都用身体的重量捍卫了存在的尊严和独立性,站起或跑着的反倒不然。因而在本文中,坐或站,不仅仅是一个姿势,也是一种态度。这类文章的写作,关键在于找到揭示问题的逻辑。如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再找论证的材料就容易了,因为这类例子俯拾即是,只是由于缺少一个逻辑的链条而已。现在你找到了,指出来了,大家就会说:原来如此!

从辨析与论题关键概念相近、相似的其他概念入手,比较分析坐着和站着、走着、跑着的区别与联系,将多种多样的或不相关的要素,捏合在一起,找到并揭示出“能坐着的几乎都用身体的重量捍卫了存在的尊严和独立性”立论逻辑点,获得对黑人裁缝在种族隔离的车厢上拒绝站起这一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问题的不同创见。这个基于分析材料的较为完整的构思流程直观呈现给学生面对现象如何通过比较权衡思辨说理,为发展学生横向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操作参照。受此启发,经过一定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比较,学生横向思维广度大大增加,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使思维得以横向延展、发散,思维视野广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通过正反对抗训练辩证思维

平时议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常常出现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等一些看似简单的逻辑错误,由于没有“敌手”的参与与交锋,大多难以自查自纠。但在辩论这一两阵对垒、全场关注的特殊的时空里,一旦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就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得参与辩论的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论证思路,在攻防转化中界定辩题(论题)、阐明观点、有效推理、严密论证,对于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将辩论活动引入课堂,通过正反对抗训练辩证思维,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张少军老师有一个教学实践案例[4]:

张老师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要求以正方或反方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结果正方的同学大多围绕“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立论,暴露出思维刻板僵滞的弱点。

在随后进行的课堂辩论上,这一观点受到反方同学的质疑:远大理想与做一个好士兵矛盾吗?只有想当将军才是具有远大理想吗?一个好高骛远的人能做好普通士兵的工作吗?他们还以雷锋为例,用事实说明,“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同样可以是好士兵”。正方的同学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并认识到立论的失误在于绝对化。接下来的辩论中,正方的几位学生就分别从局部与整体、自觉与自发、胸怀全局与立足本职工作、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互换、责任感使命感对干好工作的重要意义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方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以《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作文,不少同学都能辩证立论,既肯定这句名言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的积极作用,又指出其片面性绝对化的偏颇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而得出“只有把远大理想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成功”的结论,写出了立论正确、分析透辟的好文章。

显然,训练学生深入思考论题,由于引入辩论的形式,双方在正反对抗训练中“通过分析矛盾,就避免了形式逻辑论证对论点不加分析、不加限制,不讲条件的片面性”[5]。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只会堆砌材料、不善说理分析,只会举例、不会论证的思维问题,还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凝滞、思路狭窄的困局、常弊,较好地认识到事理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的多样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四、通过质疑辨析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能够抓住问题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考者对自我或他人思维的质疑和“批判”,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来纠正自身或他人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狭隘,从而保持开放而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经过独立思考而后做出理性判断。

为什么学生面对一个作文试题,立意大量撞车、趋同的情况一段时间以来在各地普遍存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狭隘思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在学生思维方式中占了上风恐怕是主因。让以“细节决定一切”为题写作,多数作文都堆砌各色成功人士注重细节而失败者疏于细节的实例,来证明“细节决定成败”的真理性。至于“细节决定成败”本身的合理性,是不是需要条件(例如,倘若大局未定,大方向错了,细节再完美又能怎样?),大部分学生可能想都没想到过。如果不通过思维训练的层面来寻求改变学生这种线性、固化的思维方式,只是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论证的方法、技巧,很难有实际性、显著性的成效。请看我们课题组教师的一个思维训练案例。

“成功”与“失败”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请从下面四句话中任选一句作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失败是失败之母

C.成功是成功之母 D.成功是失败之母

示例1.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1)经验层面:大多数的英雄人物都是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失败之后才获得成功的。

(2)追根问底:为什么这些英雄在失败之后会成功?为什么与这些英雄同时期的普通人也经历了失败却没有成功呢?

(3)质疑辨析:失败就一定是成功之母?所有的失败最终结局必定是成功吗?失败会是失败之母吗?(成功者一定要经历失败才能够成功吗?)

示例2.论点:失败是失败之母

(1)经验层面:为什么有些人在失败之后依然失败呢?甚至会形成失败的恶性循环呢?

(2)追根问底:也有一些失败是走向成功的,为什么呢?

(3)质疑辨析:只有失败会带来失败吗?还有什么也会带来失败?(成功也会带来失败)

总结:关于议论文观点的推进发展

(1)不要惧怕自己最初的结论不严密完善;

(2)在回答“为什么”中寻求主要原因;

(3)质疑最初结论,在解疑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发展完善观点。

这个思维训练案例,是议论文写作课堂怎样通过质疑辨析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有启发性的尝试。该教师把一个沿袭已久的俗语改造成一组富有思辨价值的思维训练题,通过生生合作、师生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训练,倡导学生敢于追根问底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辨析呈现自己的分析,领会一个论断的成立是需要具备主客观等多方面的条件的。我们就是要在作文思维训练中引领学生掌握走向独立思考的方法:

一是观点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理性分析就是把这些条件分析清楚;

二是考虑为什么有人会对你持反对观点或实施相关行为?他有无合乎理性的因素?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是考虑你的观点是否有漏洞,有无普遍的意义?需要补充和完善吗?

学生有了这样的思维体验,经过一系列系统的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避免盲从与盲信,消除简单的、绝对化的、情绪化的简单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展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生命,为形成独立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语

顾黄初说,促成学生的思辨积极展开的不可或缺的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意识地提供学生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材料,使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敏锐起来;二是,思想活跃起来之后,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过程整饬得合乎规则,更合乎逻辑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三是,领会篇章结构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养成“巧思善辩”的能力和习惯。[6]诚如顾黄初所论,“要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得从上述三个方面着眼去探索途径,这才可望奏效”。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7],不管是指导思想上,还是操作策略上,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要坚守“语文活动与逻辑思维合而为一”[8]的原则,把思维训练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较为系统的训练实践中真切地掌握各种思维方法的特征、具体运用方法,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思想活跃起来,思维敏锐起来,达成通过语言训练提高思维品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段建军,李伟.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78.

[3]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6-8.

[4]张少军.在“说”中磨砺思想在“辩”中学会立论——关于“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11):40-43.

[5]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03.

[6]顾黄初.议论与思辨——略论“议论能力”的培养[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104-106.

[7]吴其馥,谯伟.外国语文教育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79.

[8]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75.

猜你喜欢
议论文思维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