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琴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研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1],顺应了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由此观瞻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关注当下需求,让学生获取扎实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更要着眼长远发展,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培植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略很多,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延展学习实践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应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随着课改深入,语文教学逐步走出教学内容跟着课文内容走的怪圈,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教材只是“例子”,教课文为的是学语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须进一步磨砺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内功,摒弃低效无效的讲析,聚焦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2],删繁就简,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学习方法等学习实践上着重力。
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有限的教学时间常耗在对文本内容的讲析上,过度的分析挤占语文实践的时空,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鉴赏力和言语表达力等得不到有效发展。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五下《黄果树瀑布》,不在内容理解上纠缠,在以下两项教学内容上着力:一是“学赞美”。以“瀑布的‘哗哗’声很单调,在作者的笔下却是怎样的?”一问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写瀑布声音的句子;集中呈现,纵向比照,发现作者想象丰富,用风声、潮声、织机声、乐声等描摹瀑布声音的变化,比喻精当、鲜活、生动;深入品读,发现比喻中蕴含着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搭设实践平台,“哗哗的水声还像什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仿说比喻学赞美。二是“学移情”。从徐霞客的塑像“仿佛在凝神谛听”中,体会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塑像上,巧妙表达自己也完全沉醉了;相机传授语文知识——很多时候,人们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草虫鸟上,这就是“移情”,寻常事物融入情感会变得美妙;创设实践机会,出示语段“秋天的校园真美!校园里梧桐树的叶子都掉了,占满了整条小路。石榴树上的石榴都裂开了……”,引导学生学用“移情”手法,改写这一语段。
文本内容、比喻及其表达效果,五年级学生自己能读懂,薛老师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学。但纵向看比喻,比较揣摩其精当,发现比喻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或许是学生看不到的;激活生活体验,用准确恰当的比喻来描摹赞美事物,学生尚不具备熟练的能力。薛老师在此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品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移情”是小学生所不知的,薛老师随文讲授语文知识,但并不止于“学了”“理解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力求达到“会了”“会用了”的境界,学生由仿到创,实践中习得“移情”的能力。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聚焦语文实践,学生的阅读鉴赏力与言语表达力得以提升。
阅读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确定性,但不能过于程式化。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基于文体特征和学情需求,研制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猴子种果树》《日月潭的传说》均属故事类文本,“学复述”是其个性化教学内容,但具体教学点又因“段”与“篇”的不同而不同:
薛法根老师执教二下《猴子种果树》,依据相似段落结构反复出现的特点,把指导学生“学讲故事”定为核心教学内容。老师讲第一个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结构——“猴子种果树+某种鸟出现+鸟叫声+农谚+猴子心理+猴子拔去某种果树,改种新的果树”;学讲第一个故事,记住故事结构,讲出乌鸦着急的语气;合作实践,用换鸟名、叫声、农谚、树名的方法尝试讲第二三个故事,关注人物语气变化,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讲故事;创设情境,“正当猴子伤心时,还会有什么鸟过来,对猴子说什么?”内化结构,续编创编故事。教学内容聚焦于“讲”,从听讲、学讲、会讲到创讲,学生的故事力得到培养。
《日月潭的传说》也适合学复述。三年级学生有一定复述基础,教师依据文本特点,训练学生多种复述能力。浏览课文,抓住“恶龙吞吃日月——大尖哥水社姐挺身而出——千辛万苦拿到金斧与金剪——激战恶龙,救出日月——吃下龙肉,化作青山”等关键词句梳理故事情节,学习概述即把故事梗概讲清楚。接着,默读课文,捕捉描写大尖哥水社姐言行的语言,体会其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借助情节线索,抓住主要人物主要言行,把故事经过讲具体。本文情节有波澜,因篇幅所限,人物言行等只是概要讲述。教师以“大尖哥水社姐挺身而出”一段为例,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大家一筹莫展时会是怎样的神情?会有怎样的对话?大尖哥水社姐又会想什么?挺身而出时又会说什么……经过加工、创造,故事更显生动;归结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于空白处、略写处展开想象,给故事“添枝加叶”,让人物鲜活起来,故事生动起来;最后,学生实践,小组合作,在大尖哥水社姐“吃尽千辛万苦”“恶龙激战,救出日月”等处展开想象,尝试创造性复述,学生巧妙借用《沉香救母》中“不知翻过了……也不知跨过了……饿了就……渴了就……”等句段,借用“蹚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等民间故事语言,把大尖哥水社姐经历的“千辛万苦”讲得绘声绘色。聚焦于“复述”,学生的概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等多种复述能力有了提升。
共性中求个性,同一项语文能力在不同年段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并不是抛弃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良好的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少告知多探究,利于学生阅读力、思维力的发展。薛法根老师执教《桃花心木》,引导学生探究“种树人的种树行为‘奇怪’在哪里?”,学生默读静思时教师提示:不仅要找到写着“奇怪”的语句,还要找到没写“奇怪”两字却也反映其种树行为奇怪的地方,引导学生往深处广处思考探寻。一男生找到“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不一定”这一处“奇怪”,薛老师追问“还奇怪在哪里?”,男生又搜寻到“给树苗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薛老师继续追问,男孩在老师追问下,反复寻找,找到“工作忙怎么又有时间喝茶”“懒人又怎么知道有树苗枯萎”等多处“奇怪”的行为,薛教师要求用“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的句式进行整合表达。这样的教学,没有简单的告知,更多是学生思考探究。教师的追问,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个男孩最后说“我发现自己会读书了”。简单的话语发人深思,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读课文,而是通过读课文培植良好的阅读思维、方法和习惯。“会读书”,是指向长远的关键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靠教师简单告知获得的,而是在教师智慧引领下的自主探究中逐步悟得习得的。
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学习力从哪里来?无疑从实践中来。当下很多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实践,但缺失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须延展、做实学习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方法规律教学,方法规律若只教到“理解”,还只是静态知识,唯有通过实践方能活化,即转化学生的能力。
薛法根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注重在实践中指导方法规律,在运用中提升语文能力。
本研究在参考俞海伦[2]、孙蕊[3]、陈艳芳[4]实验基础上,采用HPLC法,通过考察流动相和色谱柱等色谱条件,建立同时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PCr和肌酐5种物质含量的方法,并用于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组织样品的测定。
1.听写生字。教师报一组词语或句子,学生倾听思考应该默写哪个生字,如“桃园里的桃子都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像胖娃娃的脸蛋”,“这个小伙子做事一向丢三落四,显得很不成熟”,“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评改学生默写的生字,指导用“主笔舒展”的方法把“蛋、舞、靠、熟”写匀称美观;引导学生学会联系语境理解“成熟”的不同意思。
2.学习概括。学生浏览课文,找到“我”去王大伯桃园的三个时间点。接着,出示句式“去年冬天的一天,我看见____;春天到了,我看见_____;暑假里,我看见____”,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概述。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提示,学会抓住“忙着剪枝”“红云片片”“挂满又大又红又甜的桃子”等关键词语概括;请学生把三句话连成一段话,教师耐心指导一学生练说三次,把一段话说清楚连贯。最后,教师提点“概括”方法:概括就是用几句话把课文的主要意思说清楚;厘清时间顺序,概括就有条理;抓住关键词,概括就准确。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课标对中年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很多语文教师也能关注这一目标,但因为缺少方法指导,学生较少有实践过程。薛老师充分延展这一实践过程,由找时间顺序到抓关键词,由说一句到说一段,学习实践中教师提点方法,学生有豁然敞亮的感觉,也有能力生长的喜悦。
3.训练朗读。请学生朗读“我”“满怀好奇”“将信将疑”的相关语段,在朗读实践中巧妙指导朗读方法:“对话语,角色变化”,读出不同人物不同语气,同一人物不同情境中不同语气;“心里话,轻声细语”,用轻柔低缓的朗读恰当表现人物内心独白;“叙述语,自然平和”,教师用很夸张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叙述语是为了把读者带入情境,不需太多起伏,不宜大声高调;学生运用学得的方法进行朗读实践。“实践——点拨——再实践”,朗读能力在实践体验中得以发展。
4.理解寓意。教师不做简单告知,而是以“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为话题,不断“追问”,“逼”着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理解:“把那些粗壮的不结果实的枝条剪掉,桃树的营养就会留给那些结果实的枝条,桃子就长得又多又大又甜”,“适量减少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就是为了后面更大更多的收获”,“如果你对无用的事情浪费了时间,那你有用的事情就做得少了,这也是一个取舍的定理”……薛老师的“追”“逼”,延展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拉伸了学生的思维长度,从基于文本语言的似懂非懂到联系生活的深刻体悟,充分展示学生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发展。
薛老师深谙“剪枝”的学问、“舍得”的智慧,充分延展学习实践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概述力、朗读力、理解力、思维力等在实践中建构生长。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学会深度阅读学习,是提升学生阅读力、研读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学一点,用一点。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主体是学生,不必每课都由教师一讲到底。教学中,提出有挑战性的阅读话题,相机指导整体阅读、联系比较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一点,用一点,在自主阅读实践中迁移运用方法,累积、提升阅读能力。
2.学一类,用于类。教师可强化“类”的意识,依据文本体式指导阅读方法,在同类文本的阅读中迁移运用。以苏教版教材中说理文为例,学习四上《说勤奋》,学生第一次接触说理文,首先,走进内容,读懂文本所述之理;其次,关注语言形式,发现说理文基本特点,即以说道理为目的,摆事实讲道理,本文作者就是选取“典型事例”来说明“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桥梁”这一观点的,“提出观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是说理文的基本结构;最后,了解基本阅读方法,由言探意,明白作者所述之理,以及品析语言,揣摩作者是如何把道理说清楚,让人信服的。学习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第二次接触说理文,可以迁移已学方法进行自学,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所述道理,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和选取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写作方法。在学生能知能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探索新知:如何叙述典型事例才有说服力?指导学习李时珍一例,将“从小立志学医”“走遍”“二十几年”去掉,移易比较,发现这些语言都能有力说明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从而明白说理文要围绕观点叙述事例,才能使人信服;将四年级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替换文中事例,是否更生动?置换比较,体会议论文重在说理,不宜生动描述,简明扼要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学习五下《谈礼貌》,多一点自学空间,学生能学能会的不讲,引导阅读新视角:作者如何“议”的?发现作者都是先叙事例再发议论,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把道理说明白;事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发现三个事例分别说明讲礼貌能求得别人帮助、化解生活矛盾、展示个人高尚的修养,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说明讲礼貌的重要,说服力强。学习六上《学与问》,放手自学探究,教师寻找新的生长点:发现叙议结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是先叙后议,也可以是先议后叙,还可以是纯议论;学以致用,迁移实践,给学生一些故事,把具体的故事浓缩成简要的事例,并加入议论,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讨论交流,浓缩的事例可以替换文中哪个事例,说明理由,在实践中习得说理智慧。
基于“类”的特点指导“类”的阅读思维与方法;关注“段”的衔接,不断在“温故”中“知新”,学生的阅读力、研读力、表达力等学力得以渐进发展。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须转变学习方式,将理解性学习转变为综合应用性学习,即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转向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具体情境的学习;须打破学科间、课内外壁垒,在连接学习、综合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实践探究、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养。
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散点式阅读方式,增强整体意识,倡导联系阅读,培植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与方式。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可引导学生运用“联系”方法多角度感悟柳的形象:将高原柳的生长环境与其“巍巍然撑立”的形象联系,读出其不惧恶劣环境的“生命伟力”;将文章的实写(作者眼见)与虚写(作者心想)联系阅读,体会这株柳在高原严酷环境下,不仅能萌芽存活,还能不断生长壮大的不可思议,深悟其百折不摧的“生命伟力”;将高原柳与灞河柳的命运联系,对比阅读,深味这株柳面对不幸命运不怨不弃、不畏不惧的可贵“生命伟力”;将物与人联系阅读,拓展陈忠实的生活经历等资料,感悟物性与人品的相似,初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将这一篇与这一类联系,与已学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燕子》等联系,引领阅读视角,很多作家写物不止于物,常会寄托情志,阅读这类文本,要善于看到事物背后的深意,今后阅读《夹竹桃》《广玉兰》等,也要善于运用联系的思维与方法。
从零散走向整合,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与能力。前文所述说理文教学,就有将同类文体文本联系阅读的意识。而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还可将单元资源整合阅读,这单元《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均为叙事写人文章,捕捉典型事例、品味细节、联系环境等体会人物形象,是基本的阅读方法,教一篇带两篇,学生迁移学法自主阅读;《滴水穿石的启示》与前三篇文体不同,但也有学习关联,前三篇讲述的名人都有“滴水穿石”精神,可请学生将人物故事改编为说理文的事例,尝试替换文章事例。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实现学阅读与学表达有机融合。
整合学段资源,更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仍以说理文为例,六下《学会合作》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说理文,学完此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小学所学说理文进行回顾梳理,小组合作,了解说理文结构、选材、语言等基本特点,掌握选取典型事例、叙议结合等基本说理方法;掌握说理文基本的阅读思维与方法——提取核心信息,了解作者观点,反思论证过程,探究是否言之有理;在此基础上,小组或班级可以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开展讨论会、辩论会,学会亮出自己的观点,选取典型事例,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论证观点,力求言之有序、有据、有理。从零散走向整合,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表达、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等综合素养。
21世纪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因特网可以获得海量信息,教师失去了垄断知识的至高无上地位。顺应时代发展,语文教学需有新思维,学习需求新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促进其信息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阅读教学要改变书本研读、课堂问答等单一模式,借助网络等链接学习资源,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阅读。以苏教版三年级《恐龙》为例,教师可安排前置性学习,学生搜集恐龙资料并做筛选整理。课上,要求学生用两三句话交流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最感兴趣的恐龙信息,培养信息素养,训练表达能力。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找中心句或关键词的方法提取核心信息,了解课文介绍的恐龙知识。精读文本,探究“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请学生浏览课文,知晓课文主要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等恐龙形态之“奇”;出示阅读话题,作者是如何介绍说明恐龙形态之“千奇百怪”?以“雷龙”为例,学生捕捉关键词句体会雷龙“庞大”,教师用移易置换的方法引导发现,“好似雷鸣一般”“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用大家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做比较,形象写出雷龙之重、发出声音之响,从而说明雷龙的确是“庞然大物”;学生运用学法合作探究作者如何介绍其他恐龙形态的,捕捉语言信息,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课文用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把恐龙形态之“奇”介绍得非常生动有趣;借助网络资源,提供恐龙知识网页,学生浏览,选自己喜欢的恐龙,听语音介绍,看图文说明,而后筛选信息,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的特点,力求说出“奇”,说得“趣”;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准确的语言将恐龙特点“说”“明”;课后小组合作,继续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确定一个主题,图文结合完成恐龙知识电子小报,上传网络平台互评互学。
主题式研究学习,开放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基于学习目的搜集、筛选、整理信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介绍恐龙、制作小报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实践与体验,培植了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当下,夯实语文基础性素养,更需着眼长远,培植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发展性素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传统语文课堂,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淡化或缺失的。面对海量信息,很多学生的接收方式是海绵式的,囫囵吞枣,全盘吸纳,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语文教学须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准确理解信息,理性审视信息,经过分析推理、提问思考等方式筛选和消化信息,对所学内容、周遭事物做出理智、理性分析与判断,不盲信盲从,不人云亦云;语文教学还须注重培养学生反省思维,能自觉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调整改进学习,成为具有反省思维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2]吴中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