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朗读教学的再认识

2016-02-17 01:37邱从荣
中学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章语言语文

邱从荣



对语文朗读教学的再认识

邱从荣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指出:“凡读书……须要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是要主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不难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及对朗读作用的认识。朗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典文学作品和前辈文学大师的作品中,都不乏对书斋里、课堂上琅琅书声的生动描绘。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学习语文,朗读最重要。

可是,这些年,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法中,宁“左”勿右,重思想内容的讲解分析,轻语言训练;重“知识点”的“网”的编织,而轻语感、文感的熏陶培养。在这样的氛围中,琅琅的书声在课堂上渐渐地寥落了。

社会在进步,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加快,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更新。然而,能不能因为一味求新而将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呢?

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朗读是古今中外学习语言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和经验。汉语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的方块字构成的,只有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才能实现识字悟义的目的,也只有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在中国历史上,凡有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持之以恒地刻苦读书的,无一不是手不释卷、口不停诵的。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说过他自已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唐朝杰出诗人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曾经“苦学力文”,“不遑寝息”,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不难想象,这些文学巨匠在朗读上下过什么样的苦功。语文课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素质和阅读技能。强调朗读,正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闪光点之一。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书面语言的根源是口头语言。而朗读则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它也是说话训练最好方法之一。朗读文学作品,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它从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具有极大的综合性与创造性。由于多种感官的参加,学生可以接受视觉、听觉等诸多方面信息,感受领会到文章更多的内涵。这是靠讲解、靠分析所永远得不到的。文章要熟读成诵。这时候,作者的语言就真正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成为读者自己语言“仓库”里的材料。可以说,到了这时候,读文章的人才算把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了,才算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了。不读,或者读而不熟,就做不到这一步。当前,中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方言区的学生,还普遍存在着语汇贫乏、语病多的毛病,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都有不少欠缺。让他们多朗读课本所精选的优秀文章,多接触、体味典范的语言,这对扎实、有序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抵御社会上语言污染的免疫力,无疑也是很有裨益的。

再者,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艺术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更具说服力。在朗读中,调动学生听觉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的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事,更富有艺术魅力,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使作品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在或委婉、或铿锵、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得到淋漓酣畅的表现。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描写了月下庭中景色,精妙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子,生动形象,极具特色。学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想象月光澄碧、竹影斑驳的夜景: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如此,朗读时学生的思维便能进入美的意境之中,沉浸于幽静迷人的画面里,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也便能更真切地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和博大胸襟。要让学生将书上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想象画面,或展现情景。这样学生能通过咀嚼品出作者的真味,把握作品的真意。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感受到文章的气势和韵味,既受到思想情操的感染,又得到审美道德的教育。

当然,学生现在要学的学科多,学习的负担重,时间紧,教过的课文不可能都读“百遍”。并且如果不指导方法,不讲求“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是一味盲目地、机械死板地多读,也不一定有效。但是无论如何,文章一定要反复朗读才能学到东西。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针对当前不少教师、学生对朗读重视不够、学生不肯多朗读的现状,提倡一下“读书百遍”的精神,还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的语文朗读法加以深入的研究,去芜存菁,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声像手段,不断提高朗读的效果,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到我们中学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云霄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章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