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贠志兴(内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有限公司、北京先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从“澳牛入华”思考本土肉牛崛起
文│贠志兴(内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有限公司、北京先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
2015年6月17日,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并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中澳两国关系迈入2.0时代,两国贸易充满了更多的机会。根据协定内容,澳洲进口牛肉的关税将在9年内从15.5%降至零关税,进口活牛关税将在4年内从10%降至零关税。
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澳两国行业协会组织、各地政府、企业关于引进澳大利亚活牛、进口牛肉的新闻层出不穷,澳大利亚牛肉在中国牛肉行业内尘嚣甚上,热闹非凡。
3月25日,一艘远道而来的澳大利亚船抵达山东烟台口岸,船上是2490头澳洲种牛,海关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这批“移民”中国的种牛及时奔赴新家。
4月5日,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说,接下来的几年将进行几项农业市场研究,优先研究养牛和牛肉市场。据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公司的数据,过去3年里销往中国的牛肉总额增长了6倍,2015年接近10亿澳元(1澳元≈4.71人民币元)。
4月13日,恒都农业集团与京东商城生鲜事业部达成战略合作,宣布从澳大利亚通过飞机空运安格斯活牛,4月26日活牛将抵达中国进行屠宰,并通过京东平台提供的全套冷链配送服务发到消费者手中。
4月14日,澳大利亚新任总理特恩布尔首次访华。到访当日,澳中贸易联盟有限公司与中国丝绸服装进出口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是澳大利亚活牛牛源的供给、出口、屠宰、销售等。与此同时,连云港东海县,占地200多亩的澳大利亚活牛屠宰加工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并在明年春节前,迎来澳大利亚第一批活牛;届时达产后,每年产能规模将达到10万头。
中澳两国贸易层面突出澳大利亚牛业务的分量,中国各地政府、企业随之蜂拥而至的背后,本质上是澳大利亚肉牛凭借生产模式的优势,冲击着中国本土薄弱的肉牛行业。如何以正确的姿态吸纳澳大利亚肉牛生产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现状,思考肉牛生产模式的创新升级,或将为本土肉牛崛起找到出路。
澳大利亚肉牛引进培育有100多年历史,肉牛产业的发展与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密不可分。为加强选育,每个主要肉牛品种都成立了以品种选育提高为主的协会,制定了品种选育计划。
澳大利亚肉牛良种繁育结构比较合理,由核心种公牛站、种牛生产场、扩繁场、商品育肥场几个环节构成。种公牛一般由种牛生产场和扩繁场培育,为促进种牛培育,协会每年组织赛牛会,评出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军牛,给予奖励,激发生产者开展种牛培育。
而中国即便是较好的肉牛品种如鲁西牛、延边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都属于役肉兼用型,不是纯粹的肉牛品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未曾为繁殖肉牛专门培育优良的肉牛品种,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内牛肉业的起步和发展。
通过引进国外优良的牛种,如安格斯、利木赞、夏洛莱、西门塔尔,甚至是顶级品种和牛,借鉴澳大利亚的良种繁育模式,通过现代化的种牛基地,规模化繁育种牛,普及推广高品质肉牛培育,逐步改良本土牛肉品质,是本土肉牛行业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具备了优良肉牛品种基础后,实现规模化养殖肉牛,批量化生产牛肉,还需要足够的基础母畜。
2000年起,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役用牛退役。由于养殖成本上升、收益不高,出现大量的弑母杀青,再加上国家为保护草原,实行牧区限养,肉牛存栏量持续减少,2006年至2012年间,中国平均牛群数减少了1400万头。反观肉牛规模化养殖的澳大利亚,截至2015年,肉牛存栏量达到2800万头以上。
和肉牛养殖相比,由于中国乳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起,奶牛养殖及牧场经营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奶牛存栏量达到1400万头以上。据统计,牧场奶牛淘汰率在15%~30%,目前奶牛牧场的淘汰牛去向是变成肉牛,这部分牛肉正是中国牛肉的主要来源。引进优良牛种,再充分利用这部分淘汰牛作为基础母畜,有效利用奶牛牧场现成的设施设备、管理、饲养等条件,推广“乳肉兼营”型牧场经营理念,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繁育高档肉牛的途径之一。
另一条途径是目前中国各地普遍实行的“企业+农户”的操作模式:企业提供优质肉牛品种、饲养、管理;再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协助担保贷款,提供资金,并按合同回购育成牛。这种模式降低了农户养肉牛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并且能保证一定的收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乳肉兼营”型牧场和“企业+农户”两条途径,前者借助“稳定平台”,后者“聚散生效”,促进规模化养殖肉牛,是符合中国牛业实际,能够实现快速规模化、效益化的探索。
澳大利亚建立了严密的牛肉品质保证制度,主要包括牧场及养殖场的品质保证、运输和售卖场的品质保证以及牛肉追溯系统。生产上禁止饲料添加骨粉,牧草喷洒农药需要遵守严格的休药期,只允许对肉牛注射与呼吸疾病有关的2种疫苗,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等。
在产品加工方面,澳大利亚对加工企业资格审批十分严格,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规模较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子耳标或胃标,一牛一个标识加上牧场位置卫星定位系统,建立了“国家畜牧识别追踪系统”,牛肉生产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的质量可追溯系统。
同时,澳大利亚政府立法要求养殖者、加工者牧场及育肥厂整体化,严格遵守牲畜生产保证体系,在活牛交易及牛肉加工过程中必须向“国家畜牧识别追踪系统”中心数据库提供相关信息,否则会处以重罚,此举不仅确保牛肉质量安全,也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的蔓延,提升了澳大利亚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肉牛产业处于初期探索、起步阶段,底子比较“干净”,另外中国的奶牛牧场在信息管理、数据管理方面,已经能够和国际接轨,这也为肉牛生产实现“可追溯系统”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牛肉生产质量安全方面,可以做到同步实现。
行业协会在澳大利亚肉牛产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肉牛产业密切相关的有澳大利亚牛业理事会、澳大利亚肉类和畜牧业协会、澳大利亚饲养者协会、各个牛种协会等。
澳大利亚牛业理事会主要负责推动养殖生产的质量控制,进行疾病防治和检疫等基础性工作。澳大利亚肉类和畜牧业协会影响力最大,有工作人员150多人,3万多家活畜农场会员,包括农场主、加工商、出口商及零售商。
协会的职能是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拓市场、协助州和国家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等。
中国本土牛肉产业化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体系上,行业协会的带头作用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本土肉牛养殖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养殖户到牛贩子,再到屠宰厂,最后才到终端消费。每个环节都要有收益,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受到层层盘剥,养殖户的利益不能实现最大化;企业也会出现渠道断裂、资金断裂,导致经营不善,甚至是破产倒闭。
如果减少肉牛养殖的“利益链”或控制“环节”分割,或许又是一条出路,那就是产、供、销一体化,去掉中间环节,打通产业链。
在解决牛肉规模化生产之后,进入市场领域,以市场为导向,是让本土肉牛实现真正崛起、抗衡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