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DHI项目成效显著
自2008年启动实施DHI项目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0万元,2013年又增加到4000万元。项目经费用于支持开展DHI技术推广。在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一领导下,全国畜牧总站与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全国22个DHI实验室以及相关省市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紧密协作、密切配合,经过八年多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了DHI测定体系,并逐渐完善,为科学准确评估和选择种公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提升生鲜乳质量,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有力促进了奶牛群体遗传改良,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测定奶牛规模不断增加。参加测定的奶牛场由2007年的337个增加到2015年的1292个,增长2.8倍;参加测定的奶牛数量由2007年的11.5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78.9万头,增长5.8倍。建立了全国奶牛DHI数据处理系统,收录各类生产、育种数据3513万条,实现了数据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
二是测定和应用能力逐步加强。通过畜牧良种工程建设投入6700万元资金,支持18个省(区、市)完成了22个DHI测定中心的基础建设和检测仪器设备购置,建设国家DHI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和DHI数据处理中心各1个,实现了按月组织仪器校准和盲样检测,形成了100万头奶牛的年测定能力。同时,加大DHI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截至2015年底,累计举办培训班1052期,参加人员5.7万人。
三是奶牛遗传评估体系基本建立。目前,荷斯坦奶牛品种登记数量累计达到129.4万头,用于遗传评估的测定数据达到147万条,评估种公牛达到1792头;2015年存栏的后裔测定验证种公牛达到676头,是2007年的5.7倍。种公牛全部实现后裔测定选择,种源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是奶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测定数据的应用,明显改善了奶牛饲养管理水平。2015年参测奶牛平均单产达到8吨,较2007年提高1吨;体细胞数每毫升由61万个下降到49.2万个;乳蛋白率、乳脂肪率稳定在3.2%和3.6左右,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据测算,参测奶牛每头每年增加1吨奶产量,可增加经济收入4000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奶牛生产性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参加测定奶牛比例低,测定指标少;二是测定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有待提高;三是测定数据对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四是有效数据比例偏低。
为加快推进DHI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扩大参测奶牛数量。努力协调增加DHI项目资金支持,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和办法调动奶牛养殖场积极参与,扩大参测奶牛数量,按照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年新增生产性能测定奶牛8万头,到2020年达到100万头。
二是提高测定数据质量。探讨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规范采样过程,保证样品的采集质量。在畜禽良种工程项目中,加强DHI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使测定能力与需求相适应。推行统一的测定操作规程,缩短测定仪器校准间隔时间,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是增强测定报告的应用能力。推动组建专业的DHI报告应用服务队伍,加大对奶牛养殖者的培训力度,加强DHI报告解读和应用,为奶牛选种选配和饲养管理等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种公牛站与测定中心和奶牛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测定并及时反馈种公牛后裔测定数据,提高优质种公牛育种水平。严格执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办法(试行)》,加强牛场应用DHI报告环节的监督考核,用制度推动DHI报告应用。
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立全国DHI大数据库,提高开放程度,切实为奶牛育种、饲养管理等服务。创新使用微信手机客服端等方式,进行DHI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编辑印刷包括宣传卡片、挂图、小册子等科普宣传资料,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国家扶持政策和良好效果,吸引更多的养殖场和乳品企业重视并参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