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河南获嘉县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州市文联百花园杂志社原总编辑,《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原主编。
心怀悲悯,冷静睿智,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道德操守,也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当一名作家将这样的经历与素养融入文字时,其文字便有了救赎灵魂安抚人心的力量。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毕淑敏先从军后从医再从文,丰富的人生阅历滋养了她厚重大气的文字,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随笔,无不打上她生命的烙痕。在纯文学颇不景气的现今,她的《昆仑殇》《红处方》《阿里》《拯救乳房》等作品,一经出版便受读者热捧,被喻为文坛上的“毕淑敏文学现象”。
毕淑敏的作品,文字冷静舒缓,笔触战栗深刻,善于在正视死亡与残酷中书写祥和,弘扬真善美。往往将矛盾的命题融合写作中,工于心理辨析,秉承怀柔的写作姿态,循循善诱地去诠释生命主题。
毕淑敏写作散文、长篇小说之余,也时有小小说佳作奉献给读者,《紫色人形》《走过来》《曼德拉的铅笔》《翻浆的心》……或写人间至爱至情,或将笔触探向幽微的人之内心,或热切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毕淑敏的这些作品中,她既保持着一位女性作家天然的细腻与温情,又有着一位从医者特有的严谨与冷静。笔下的文字时而温情似水时而大气磅礴,常给人以美的阅读享受,也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启迪情趣的陶冶。在与之同行的当代女作家中,毕淑敏的文字风格可谓独树一帜,也就不奇怪她为何读者甚众。
《紫色人形》是一篇为作家获得广泛声誉的小小说佳作,也可视为毕淑敏小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当年荣获台湾联合报征文大奖,被《小小说选刊》选载后又获得年度优秀作品奖。
小小说借助一块旧油布为道具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身为乡下医院化验员的“我”因工作需要去仓库找一块油布,就翻找出那块叠得方方正正的旧油布,“我”索要,仓库保管员大妈拒绝,自然而然就引出那一段回忆。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却是铺垫合理,引入自然,起承转合颇具匠心。
这是一个极其惨烈的爱情故事,要在短小的篇幅里把这样一个故事转述给读者,继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不是易事,作家却借助当年两位年轻人用过的一块油布为道具,由当年一位当事人女护士来复述这段爱情:困厄病痛面前一对恋人生死与共彼此支撑以歌声与病痛对抗,死亡面前二人从容应对共赴死神的邀约……当年的女护士化繁为简地还原,看似平静淡然的叙述,却直击读者心灵。
《紫色人形》用一种平静的叙述语调、几近冷酷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段生死爱情。一对小夫妻新婚夜遭遇火灾双双被烧成了炭人,在生命的极限,他们彼此克制疼痛从不呻吟,生怕对方听见了难过。小夫妻因为烧焦的身体而涂抹的紫草油,深深浸渗在身下的豆青色油布中央,形成了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娓娓道来的文字极尽刻意轻柔,生怕触痛了这对烧焦的爱侣,惊扰了他们用静默呵护彼此的心疼。从来没觉得一份爱情会书写得如此惨烈和瑰丽,普通的油布打开了尘封的岁月,穿越流年描绘出了一对恋人至死不渝的爱恋。紧紧偎依的淡紫色人形,就像一枚巨大的年代恒久的纪念邮票,收藏着一曲惊心触目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
生不同时死同穴,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古有化蝶的梁山泊与祝英台,有化相思树与鸳鸯的韩凭夫妇,那也只是神话一样的传说。毕淑敏笔下的这一段爱情,虽然只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断,其撼动人心的力量决不逊于那些流传千古的爱情神话。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篇小小说正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也呈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毕淑敏从事医学二十余年后又从文,先后攻读了文学硕士和心理学博士,并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其作品中也多有反映其心理咨询师生涯之作。小小说《走过来》借一个心理试验把国人那种功利性极强而又缺乏个人自主意志的心理描摹得非常深刻。没有告诉你任何原因理由,只有一间空而大的教室,然后是坐在门口像收票员一样的“我”和那位国外学心理学归来的女友,告诉路过的人:请走过来。被叫的路人表现各异,老年人的缓缓进去又退出,中年女人满腹猜疑又不知所措,年轻小姐满腔热情又悻悻转身,包括“我”也在替那些人打抱不平,所有接受试验的人当中,只有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毫不迟疑地跑进来又不问任何缘由开心地跑出去。
这篇千把字的小小说,与其说是一个试验,倒不如说它是一幅众生百态图。从老人到小女孩,作家精心选择的接受试验的人囊括从童年到老年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横看它是整个国人群体的一种反映,纵看它也可以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心理成长缩影。小女孩走过去了,人之初多好,向前走就是一切,不顾忌不猜测,没有功利没有顾忌,走得单纯走得随性。简单的测试蕴含深刻寓意。
《走过来》中的心理测试,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测试。一间大而空的房间,让一个人从一边门进来,走过去,再从另一边门出去。测试就这么简单,但是简单的问题不一定得到简单的答案。“每个人难道不会走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告诉?一定要有看得见的利益才肯走吗?有时候,走就是一切啊!”女友自问自答,看似直白,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思索。
毕淑敏的作品,主题端正大气,用平静书写战栗,让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发生的心灵悸动,化解于祥和的生命认知态度中,以一种积极的生活姿态完美人生。王蒙用“文学的白衣天使”来评价毕淑敏,可谓贴切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毕淑敏几十年的从医从文之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毕淑敏的笔下,常常让人无法分清其中的“我”是文学人物还是现实中的她,但文学故事可以虚构,情感却不能虚构。纵读毕淑敏的小小说作品,你不能不为其间涌动的那种大爱而感动,也不能不为她于字里行间所透出的冷静与睿智而叹服。
责任编辑 卢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