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南采茶“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技艺特质

2016-02-16 19:09刘斌温习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本质发展

刘斌++温习

摘 要 随着文化的变迁,当下许多的传统民间舞蹈因内容和形式老化而逐趋式微。赣南采茶“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的表演技艺实质是推陈出新,这既是民间艺人长期表演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赣南采茶的表演审美追求,赋予赣南采茶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技艺置于文化层面,通过对其文化内涵与特质的阐述,旨在促进人们对赣南采茶传统表演技艺的本质理解和把握,弘扬赣南采茶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缘起;发展;本质

【关键词】缘起;发展;本质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真实记录、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当下,许多的传统民间舞蹈因内容与形式老化而逐趋式微。发轫唐代,源于茶山,表现赣南茶农茶事劳作生活,具有“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传统和特点的赣南采茶依然保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1 “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缘起

相传,唐皇宫里有位精通歌舞音律,专教舞女练舞的歌舞大师“雷光华”。因雷光华性情过于耿直且正义善良、不畏权势而屡遭宫廷权势的陷害,太监常在皇帝面前诬告其与舞伎私通,皇上勃然大怒,要治其死罪。雷光华便携带舞女与当时南迁的中原移民一起逃难,来到江西的赣南——赣州(当时为虔州),从此改名换姓,更名为田方,并隐居在偏僻的安远县九龙山(现今的安远县九龙嶂)。定居赣南后的雷光华,常借闲暇之时,发挥精通歌舞音律的特长,在表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的采茶表演新意。为此,雷光华瞬间成为赣南人心目中的采茶“祖师爷”,人们称其为“田师爷”。(目前赣南采茶剧班里依然还供奉着“雷光华”的神位,神位呈布幅状。大红色的布幅上写着黑字,每个班社均有一幅,演出时须悬挂于后台。目前可见的此状神位有二种,字样略有所不同,具体分别如图1其一、其二所示)。

尽管目前没有更为确凿和有价值的史料对“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的缘起进行考证,但赣县王母渡下邦乡《李氏族谱》中记载:“赣南每逢在开园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灯之古习。”故而古时赣南茶农上山采茶之际,就已有一边采茶,一边唱茶歌、跳茶舞的习惯。 可见,赣南采茶与茶事劳动融为一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结果,结果一定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即相互作用,也互为因果。回顾与总结赣南采茶歌舞的发展历程,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1)表演形式不断丰富:起先一人干唱(或一男一女对唱)——以竹击节,一唱众合的“十二月采茶歌”联唱——吸取民间灯彩,加入纸扎茶蓝、扇子、手帕和舞蹈动作,出现载歌载舞“采茶灯”(茶蓝灯)——具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边歌边舞,插科打诨的“板凳龙”歌舞小戏——角色齐全,剧情丰富,唱、念、舞为一体的“姐妹摘茶”(采茶歌舞戏)——融现代科技手段的大型采茶歌舞情景剧“八子参军”等舞台剧;

(2)生存空间不断扩大:茶农劳动唱茶歌、跳茶舞——进入豪绅官吏的“大雅之堂”——明代中叶传入粤、闽、湘、桂等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屡屡赴京和海外演出,享誉海内外;

(3)表现内容日益广泛:自娱自乐,消除疲劳——反映茶农茶事活动——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赣南采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赣南采茶“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技艺的文化成因绝非是偶然的、单一的,其必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历代采茶先民不断探索、创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 “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表演技艺的沿袭

任何一种成熟的民间舞蹈都经历了曲折复杂而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其每一个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涌现出大量的民间表演能手,既促进了民间舞蹈本身的完善,使之逐渐走向成熟,也是体现和检验该民间舞蹈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末清初至今,赣南民间先后涌现出了邝功海、谢德胜、林圣浩、刘日风、张左祥、郭文彬、李九姣、徐荣秀、袁大济、李宝春、陈宾茂等一大批代表性采茶民间艺人(表1所示)。

上述赣南采茶民间艺人之所以能够形成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与他们毕生对赣南采茶的热情和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优秀传统的承继,既促进了赣南采茶外在体态的变化,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传统技艺的内涵,为赣南采茶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文化释义

3.1 “手脚”与“口音”是赣南采茶塑造人物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赣南采茶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踏歌的遗风与发展的产物,具有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表演的传统和特点。 例如传统剧目《睄妹子》中的男子独舞“米童上路”,“米童”右手执彩扇,脚踩“矮子步”,左手挥“单袖筒”,口唱“二步走来个(喂是喂),往前走哇(呀衣哟),一心要去(隆打隆的古打古的、隆打隆的古打古的)妹家中呀,约妹妹去看灯……”一路歌舞前行,塑造出了鲜活的“米童”形象,表现出“米童”去情妹子家中的内心喜悦之情。显而易见,“手脚”无疑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载体,是赣南采茶动作、姿态、造型和技巧产生的手段,而表演中的音乐、唱腔、唱词和道白自然就是“口音”。如此一来,赣南采茶中的“矮子步”、“扇子花”、“单袖子”三者相互结合、巧妙搭配,在音乐、唱词的映衬下,形成了鲜明的唱、念、舞为一体的表演技巧和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故而“手脚”与“口音”成为赣南采茶“歌咏其声”、“舞动其容”的两大利器和法宝。 否则,赣南采茶就失去了存在与表现的基础和手段。

3.2 “手脚”与“口音”是赣南采茶的文化身份符号

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故而赣南茶农往往借助赣南采茶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把生活中充满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各种复杂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采茶歌舞形态来转述他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茶农劳动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各种难于掩饰、难于言表的内在情感推动了赣南采茶的外在体动,而“手脚”和“口音”自然成为记忆、保存和表现客家族群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符号,使之成为深邃的文化载体。例如茶农砍柴、摘木梓、摘茶、炒茶、插秧及挑担负重时,身体总是双腿弯曲。艺人们通过对这一典型体态的形象模拟和艺术化创造,产生出了双腿“曲颤”动律和“曲蹲”状态的“矮子步”形态,形象地表现与反映出了赣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茶农的劳动方式。又如赣南采茶“单水袖”一破双手穿戴“水袖”的传统对称格局,表演时演员左挥“单袖筒”,右舞“扇子花”,舞姿潇洒流畅,既展示了客家服饰文化,又与戏曲“双水袖”表演形成了鲜明对比,尽显“单袖亦善舞”的艺术魅力,为赣南采茶增添了不少神秘感和特色感。 再如赣南采茶中大量存在的“黄狗打巴”、“乌龟爬沙”、“牛牯耸肩”、 “猫儿洗脸”、“蜻蜓点水”、“猴子跳架”、“龙头凤尾”、“鸡公啄米”、“毛虫上树”、“蛤蟆过丘”、“饿狼寻食”、“驼子纳凉”等充满生活情趣的模拟动作,其一招一势、一情一态,无不饱含了浓郁的乡野民风之趣,体现出茶农尊敬自然、崇尚自然以及开朗乐观、天人合一的精神个性和生命情怀。

3.3 “推陈出新”是“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的精髓和审美追求

赣南采茶“根”在赣南,具有稳定的动作程式和表演规范,但其表演并不是一成不变、刻薄死板的。恰恰相反,赣南采茶表演不仅有着极大的可变性、即兴性的特点和传统,表演时,往往在内容表现需要或表演者情感达到最激动、最热烈的时候,可以随情所至,即兴发挥。例如:赣南采茶传统剧目《钓拐》中的“刘二上路”歌舞表演。采茶名丑袁善全在“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相互交融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睡懒觉”、“乌龟爬沙”、“驼子纳凉”等模拟动作,将刘二的丑态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表演诙谐幽默。后来,采茶后起之秀陈宾茂在继承袁善全诙谐幽默、表情夸张表演风格基础上,着重强调戏曲念白与舞蹈的结合,并大胆创新生角“矮子步”形态,表现出“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的丑态矮子步形象,既充满滑稽、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也将反面人物刘二的形象得到升华,形成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这种打破传统束缚的创造性表演,既极好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变化需求,也高度体现出“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传统表演技艺“推陈出新”的本质,大大推动了赣南采茶的创新。

4 结语

总之,“手脚时时变,口音日日新”传统表演技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尤其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激励今人不断进步的力量。故而我们不能只赞叹伟大祖先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更不能永远停留和满足于向外界展示传统的赣南土著文化,们要善于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不断学习古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利用我们的智慧把那些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艺术化的改造和创新,使之化陋为佳,使其精华更美,让赣南采茶文化薪火相传,让这支靓丽的“山茶花”越开越艳,永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赣州地区戏曲志[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1991:178.

[2]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92:320.

[3]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48.

[4]万陆.客家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1.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93.

[6]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2006:8.

[7]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3.

[8]郭磊编著.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6.

作者简介

刘斌,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省赣州市人。现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副教授,舞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育”研究工作。

温习,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西吉安市人。现为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师,主要从事少儿舞蹈教育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2.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猜你喜欢
本质发展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