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舒婕 赵凯元 |文
特别策划
民间交流助推中非关系发展:民相亲在于民相知
袁舒婕 赵凯元 |文
来自尼日利亚“艺术倡议之心”组织创始人和负责人卡尔图穆•布拉玛•贾娜在参观长城的时候,捡了一颗路边的小石子放进了自己的包里,她说:“在我的故乡有一个传说,如果把心中所想的地方的小石头带回自己的家里,终有一天,你会再回到你魂牵梦绕的地方。在‘非洲国家重要非政府组织骨干考察团’看中国的这一段旅程中,回忆太难忘了,我希望这个小石头能让我心想事成,以后还能再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在去年举行的第四届中非民间论坛上发布了《中非民间交流合作倡议书》,倡议书倡议,中非各国非政府组织、智库、媒体、企业及政府部门等要做中非关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要以交流促了解,以合作增互信。为了落实倡议书的倡议,2016年11月27日至12月8日,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华出版促进会、国际援助杂志社等协办的“非洲国家重要非政府组织骨干考察团”活动,共邀请到19位非洲各国非政府组织骨干访华。成员分别来自南非、纳米比亚、马拉维、赞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津巴布韦、坦桑尼亚9个非洲国家,其中既包括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主席约瑟夫•齐兰吉,还包括了纳米比亚全国青年委员会主席曼德拉•卡佩雷,赞比亚爱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委员、国家减贫机构理事会成员保罗•姆恩加等主管非政府组织的副部长级官员,也有非洲各国的智库、非政府组织负责人、知名媒体人士及相关领域的学者。
在中国十几天时间内,考察团成员走访了北京、贵州、福建等地,既考察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项目等做法,也深入了解中国大城市、沿海地区等的教育、科技、文化、公益等多方面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真真正正做到了“以交流促了解”。
在贵州省盘县石桥镇妥乐村,考察团成员在听取了妥乐村基本情况介绍后,纷纷抛出自己的问题:“怎么让古朴的乡村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被现代化进程所侵蚀?”“脱贫的标准是什么?”“村民的医疗和孩子的教育情况怎么样?”……盘县生态旅游局、盘县扶贫局及石桥镇妥乐村的有关负责人就他们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加纳民主治理研究所副所长、行动组主任伊诺克•科菲•阿维蒂说,交流活动是他整个行程中最喜欢的,因为可以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了解,更深入地去接触这个地方。
在福州的交流座谈中,考察团成员的提问十分犀利,曼德拉问:“中国在我们国家有很多投资项目,很多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质量也很高,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准备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保罗接着曼德拉的话直言,民营企业在赞比亚的投资是混乱的,并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欢迎。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李宏直面问题,他回答:“中国有句老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民相知’。我们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的确有准备不足功课不够的情况发生,有的民营企业家对国外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多,甚至语言都不通,这就容易造成沟通有问题,也不容易聘请到当地的管理人员,致使很多非洲的老百姓并不是很清楚这些中非合作项目具体是怎么一回事。这就需要加强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了解,像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民间交流活动就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做好这些功课,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向我们的民营企业介绍非洲的合作环境、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培训他们的语言,通过非政府组织去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样不仅能增进两国友谊,还能帮助两国企业克服投资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差异,带动中非经贸合作。”马拉维总统非政府组织事务顾问马托武•巴姆斯接着说:“我们知道勤劳的中国人民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来推动中非合作,我们有的人在质疑中国对非洲的援建和投资,但是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应该如何去调节自己心态去更好地发展这些合作?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思考的。”中非人民坐下来一起直面问题、客观分析彼此不同的视角,才更有利于消除误解,推动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地区庞大的劳动人口数量、城镇化发展提速、农业发展需求增强为中非合作创造了机遇,非洲成为了中国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工程项目承包的重要市场。考察团成员此行参观了利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青年创业园等地,还饶有兴致地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观看了在线游戏的制作过程,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为这些企业与非洲企业牵线搭桥,进一步“以合作增互信”
尼日利亚新闻通讯社(国家通讯社)社长阿德巴约•奥纳努加27年前来过一次中国,这次再来,发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津巴布韦《星期日邮报》主编玛巴萨•萨撒和坦桑尼亚标准报业集团记者莫林•欧登加此前都一直在关注着中国,也都经常做关于中国的报道。他们都表示,回国之后会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通过自己的报道,让更多的非洲人来学习借鉴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这趟考察让我大开了眼界,这里的当地人一直都在发自内心地微笑着,大家的微笑也说明了他们过上了好日子。”马拉维总统顾问、执政党主席战略团队主席马武托•巴姆斯说。南非全国公民组织(SANCO)全国工委、国际部主任卢卡斯•卡卡扎则表示:“我来过中国四次,这一次学到了中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深受启发。希望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分享减贫经验,一起加快消除贫困,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考察时,南非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法哈娜•帕鲁克认为,钟山区对旅游景区项目打造,成功将民俗文化、民族建筑等元素充分融入其中,充分利用生态的资源优势和独具特色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值得非洲国家学习。
非盟经社文理事会主席约瑟夫•齐兰吉在考察贵州米箩镇猕猴桃产业园区时表示,当地的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学习种植猕猴桃技术,从而让自己脱贫致富,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让他觉得受益匪浅。“在非洲的农村,你会发现很多农民连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但是我们在这几天的考察中可以看到,中国脱贫致富的模式是在政府引导投入扶持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普及实用技术,而且我们在北京所了解到的中国的扶贫政策,在贵州的农村都能看到落到了实处。我希望把这些经验和好的做法带回非洲去,也希望能邀请中国人民到非洲去传授一下经验。”
在贵州省海坪彝族风情小镇上彝族姑娘高唱着“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请喝一杯酒……”;在贵州盘山公路的大巴上十几位考察团成员齐声合唱非洲歌曲《所罗门》《曼德拉》;在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岩脚镇,伊诺克和当地人民坐在一起学习怎么打麻将……这些回忆,让很多人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也给代表团成员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坦桑尼亚标准报业集团原编辑、知名记者贾法尔•马希瑞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是非洲的好朋友,而且他知道,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一条长达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记载着一段中非人民相互支援、友好合作的历史,这条铁路从修筑到建成,有60多名中方人员为坦赞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贾法尔虽然在上个月已经退休了,但他现在又到了华盛顿担任媒体经纪人的职务,并且正在撰写一本记录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背后故事的书籍,在他的手机上还留存着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的照片。“虽然长期报道和关注中国对非帮扶与援助,但是此前我并没有来过中国。要想更好地认识中非关系,促进中非友好交流,就必须亲自来这里看一看。来到这儿看到中国的发展,我感到很震撼,同时我也强烈地感觉到,只有互利互惠的双边关系才能让中非关系健康持续地发展。”
提到此行的收获,很多考察团成员都表示受益匪浅。卡尔图穆认为中国对悠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给她上了很好的一课,法哈娜则提到,在南非,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很少,能教授中国文化的专家更少,通过这次的访问,让她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等她回国之后,就能给学生更好地传授关于中国的知识。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平安全研究所博士所罗门•哈森•特格涅说:“在这次行程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这个迷人的国家,还有它勤劳和谦卑的人民,我想把中国是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带回我的祖国,分享这些感受给更多的人。”
莫林觉得此行在参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时候最为震撼:“对非洲很多国家来说,普通的中学甚至大学,都几乎是不可能拥有科技水平如此高的实验室的,但三十五中做到了。”赞比亚国民议会议员、国家减贫机构理事会秘书安东尼•卡桑德维说:“这次考察学习非常有用,在中国呆的这十多天胜过在学校学习的7年,我希望中非之间的友好交流合作继续往前发展。”纳米比亚通讯社首席执行官伊萨克•哈马塔更是喊了出来:“希望通过更多的中非民间交流合作,让中非友谊更上一层楼!”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史国辉表示:“这次中非交流活动可以看作是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的一个延续,通过此次活动,我们让代表团成员真正地去了解了中国,有了深厚的民间基础,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非洲有一句谚语:“只要蜘蛛合力,就能搞定狮子。”在深厚的友谊之下,中非人民合力同行,密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