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非洲是“冤大头”?

2016-02-16 06:42陶短房旅加学者
国际援助 2016年6期
关键词:受援国中非中国政府

陶短房(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旅加学者)︱文

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来源

中国援助非洲是“冤大头”?

陶短房(瞭望智库特约国际观察员、旅加学者)︱文

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来源

每年7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都会发布一份《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近年来的“白皮书”显示,中国对外援助的“大头”是对非援助。

对此一些人表示不解甚至不快,理由是“中国穷人还很多,不应该在非洲乱花钱”、“对非援助是花钱买虚面子”,这种说法流传久远,且几乎“遇火就着”,每逢能“沾边”的热点,就会有人把前面这几句“车轱辘话”拿出来翻炒一番。

对外援助目前遇到一些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质疑,一说中国威胁论,一说中国在搞新的殖民主义。国内民众也不甚理解,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专注自己的建设,不应该花钱买面子。

这些论调如何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头说起。

建国初期政治上的互相支持

中国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大规模展开则在上世纪60年代。

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对外援助8原则:

1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

2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3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

4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5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设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政府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6中国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且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议价。如果中国政府所提供的设备和物资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中国政府保证退换。

7中国政府对外提供任何一种技术援助的时候,保证做到使受援国的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

8中国政府派到受援国帮助进行建设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权要求和享受。

在日常生活中,自私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帮助别人与自己的钱包是否殷实并无必然联系。这一道理在国际关系中同样适用。上述8项原则的提出,使刚刚挣脱殖民枷锁、百废待兴的非洲各国得以在不牺牲主权、尊严和国家利益前提下,获得急需的经济、军事支持。

“文革”期间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非但未停滞,反倒进入高潮,例如坦赞铁路等几个著名的大项目都是在70年代建成的。正是中国这种无私的帮助,使中非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一个人身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这个道理。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施行孤立的政策,不承认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获得国际认可、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就是这一时期外交工作的重心之一。

而我国这一阶段的对非援助特点正是紧密配合政治和外交战略需要,绝大多数援建项目的实施主要从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无条件国际主义出发,以政治利益和政治效果为优先考虑,经济效果则忽略不计。

许多国内外学者指出,中国在自己相当困难的前提下对非洲进行长期、大量的无偿援助,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地位和威望,争得了影响,打破了朝鲜战争后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战略。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会心大笑的照片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如果没有非洲的“穷兄弟”的支持,中国要想重回联合国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用毛主席的那句名言就是: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发展新时期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中国开始反思对非援助摊子大、花钱多、效益差的局面,原先“无私合作”的理念被“互利合作”的务实态度所取代。

中国当时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新的援非四项原则,自此中国采取管理合作、代管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巩固老项目,慎重对待新项目的上马;1995年下半年,中国对援外方式又作出重大改革,变原先的无偿援助为主,为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方式;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对非援助又进入新的高速增长时期。

新时期的中国对非援助,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互补”基础上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赠与”。

中国和非洲存在独特的互补关系:

一方面,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需要大量能源、矿产和其它自然资源,庞大的制造业产品、产能和大量的资金,又需要稳定、开放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本身则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的匮乏需要输入门类齐全、价格可以负担的工业品,落后的基础设施则需要借助外力兴建,方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

中国所有正是非洲所需,反之亦然。不仅如此,中国对非援助还可有效提升非洲资源开采、运输效率,改善非洲市场购买力,这些同样会反作用于中国自身。

正是这种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让中非双方在改革开放至今的20多年里共同获益。

1950年,中非贸易总额仅有1200万美元,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自2000年到2009年,中非贸易总额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达2103亿美元,是1950年的近2万倍,2000年的21倍多,自2009年起,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按照IMF的计算,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度,如今已高达20%。

不仅如此,和出口欧美成熟市场普遍存在的低利润率和“退税依赖”不同,对非出口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准。

中非未来高性价比的合作

可以说,倘没有非洲这个“外挂”,中国经济、尤其“世界工厂”的加工经济,很难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熬过欧美工业化国家需求大幅下降的冲击,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将导致地方经济遭受重压,大量蓝领工人丧失工作,并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治安后果;倘没有非洲这个“外挂”,中国在能源、原材料来源上,就会受到更多的制约,从而大大提高经济运行的成本。

从左至右:

黑人小男孩问乞求干净的水。它的稀缺影响每一个大陆。大约有10亿人生活在物理稀缺的地区,和更多的人这种情况。

世界和平的象征,不同的文化牵手分享生活经验。

群人挥舞着南非国旗在重新点燃。

而非洲“外挂”的“启动泵”和“润滑剂”,正是雪中送炭般的对外援助,没有这些援助,基础设施匮乏、流动资金短缺的非洲各国经济,就很难一下子“转”起来。而即便撇开对非援助的政治回报和国际义务不谈,仅就经济回报而言,已不愧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中最高效、回报最多最直接的项目。

应该承认,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更应看到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在不断减少,中国对外援助的实效性、针对性不断增强,回报率也稳步上升,具体到对非援助,说是“中国迄今性价比最高的对外援助”,也丝毫不过分。

非洲是最晚迈向工业化的大洲,也是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大洲,而中国则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双方在未来的合作、发展中如何继续维持这种互利互补的关系,如何继续确保对非援助的高效、高回报,需要彼此间更多的探索、努力和智慧,而如何让其它外援目标、项目也获得同样的价值和回报,则是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思索的问题。

过去援助非洲有过去的逻辑,今天援助非洲也有今天的逻辑。中国援助非洲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的,国家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国际视野,要有胸怀,有智慧。世界在变,非洲也在变,中非关系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变,但是中非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变。

猜你喜欢
受援国中非中国政府
中国援非对受援国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不是传统“受援国”,而是“合作伙伴”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西方外援模式越来越“中国”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