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
人格教育对作文教学的价值浅探
张治中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说明文章和作者思想情感、行为风格是紧密相连的。在作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地在作文的技法上进行指导,重视作文的形式,忽视作文的思想内容、真情实感。作文的生命意识逐渐被淡化,作文教学逐渐被模式化。学生作文思想幼稚没有灵魂,内容虚假没有情感。
“立学”首先“立人”。先做健全人,再作健康文。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又要有宽广的胸怀。对现实社会既要有纯净简单的信仰,又要保持一份清醒和慎思。只有把人格精神的濡养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文风良性发展。因此“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也体现了人格教育对作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本文围绕人格教育对作文教学的价值,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思考。
作文本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意的思维活动,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漠视周围的人和事,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青春年少时那份感动和情怀,那么作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他们对新事物不热情,不敏感,只是沉浸在个人世界里,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对生活不幸者没有同情心。这是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缺乏的根本原因。
“修辞立其诚”,求真求诚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于漪说:“用真情浇灌的文章才有活泼的生命力,千万不能为写文章而说假话,造假情、虚情、浮情。虚情假意,不仅写不出好文章,对语言文字也是一种亵渎。”“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只有感情真切充沛,才能写出回肠荡气之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如果缺乏爱心,情感淡漠,是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的。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对弱小同情,对亲人关爱,对生命珍爱。
爱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从不同角度开展。首先是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亲人,特别是热爱母亲。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巴甫洛夫中学校长时,在巴甫洛夫的校训碑上写过这样一句话:“请爱你的妈妈。”很多人对此非常不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妈妈都不爱,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其次教育学生走出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小圈子,把眼光投向周围的人,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从周围人身上寻找温暖与感动,汲取激励自己前行的正能量。第三要教育学生摈弃小资情调,要有家园意识、家国情怀、报国志向。爱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循序渐进,从培养学生爱亲近的人开始,从最天然最朴素的情愫开始,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父母尽孝,对家庭尽责,对朋友尽诚,对国家尽忠。
进行爱的教育,我们可以从语文教材中汲取养料。归有光《项脊轩志》写出了母亲抚育子女的苦心,儿子追怀母亲的哀思,丈夫怀念妻子的深情,唱出了诚挚的人生哀歌。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记念刘和珍君》等作品也展示了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在平时的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爱的教育应贯穿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如每年在母亲节、父亲节给亲人写一封家书,每月为亲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用文字记录并进行班级交流等。如果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就一定会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是我们学生在作文时,不敢直面现实,而是躲进校园,写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写身边琐事,舍“大”求“小”,作文题材相似,主题相似,仿佛一个模子刻出。作文显得脂粉气、孩子气、小家子气。
教师应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注世界、关爱人类,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大千世界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阅读社会这本百科全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如果具有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热情,具有了对现实的洞察力,具有了纵谈世界风云变幻,谋划富国强民方略的能力,那么就不会囿于自身,囿于课堂,闭门造车,写一些乳臭未干,书生气十足的文字了。
鲁迅之为鲁迅,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刻也离不开国家民族和国计民生的现实。学生要写出思想深邃,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就必须贴着地面行走,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自由之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具有几种眼光。一为宏观眼光,鸟瞰事物和问题;二为微观眼光,在显微镜下探幽入微。三为历史眼光,把事物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四为比较眼光,学会比较甄别。五为辩证眼光,学会辩证分析。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热点讨论、时事评论等活动,如环境问题、法治问题、教育和科技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等。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博大的胸怀,超人的胆略,从而写出富有大气的作品。
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健全人格必备的品质。精力充沛、意志坚强、兴趣广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新人格的基本特征。富有创新品质的人格就是创新人格。作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活动。创造人格培养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和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构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果缺乏对学生创造人格的构建,作文的创新就会失去支点。
当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缺失时,学生的思想必然麻木,学生只能成为思想的傀儡,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思想平庸、认识肤浅甚至低幼化。作文教学只有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作文在思想内容上创新。高中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戕害,作文出现了“新八股”,思想苍白,语言无味,缺乏个性。所以作文教学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突出作文的生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其次应该引导学生作文在思维形式上发散。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视角、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体验。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思维,因此在作文时进行思维发散,可以让个性之文魂兮归来。
许多学校尝试“反作文”教学实验,鼓励学生反弹琵琶甚至写“离经叛道”文章。这些做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取得了成功。笔者也曾尝试让学生写自由作文,让学生写最愿意写的文章,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开拓新题材,形式选择不拘一格。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效果甚好。
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作文教学应该是基于生活,绿色生态的,需要我们挖掘人格教育的元素,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让学生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世界的悲悯情怀,保持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的欲求,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创新,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