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芝
捕捉生活细节抒写真挚亲情
王兰芝
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母亲》:
从小,父母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害怕我们会饿着,害怕我们会着凉、生病,害怕我们会受到伤害。我们的变化好大,然而父母的爱却一直没有变,他们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害怕我们学坏。我们上学父母给我们做饭、洗衣服,供我们上学。给我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这时的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学个好成绩,别无他求。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父母的付出我们不会长大,不会做人。他们所带给我们的是其他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
这篇文章扣住了主题。语句也通顺,可就是读了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实感情。
学生从小就开始写记叙文,写到高中却发现连一篇简单的记叙文都写不好。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实感。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起于至微。”这里“至微”就是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因此,想要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必须运用细节描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呢。下面就介绍一下我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在课前,可用学生感兴趣的有细节的歌曲来激发兴趣。如《烛光里的妈妈》。我先让学生说说听完这首歌后的感受,同学们都被感动了,然后我相机诱导:若把中间几句描写妈妈的眼睛、腰身、白发等的句子删除,有什么变化呢?学生经过比较,就会感受到细节描写的魅力。这一类的煽情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以及写作方面的热情。
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有关细节描写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可结合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引导,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步骤如下:
1.刻画人物方面。
(1)对人物语言进行细节刻画。
投影学生的习作《打针》:
得过支原体的人或许知道,如果支原体感染,必须要打红霉素,而打红霉素的人同样了解,第一天是最难熬的一天!时至今日我还忘不了母亲从下午4点半一直在病房陪着我,直到第二天凌晨7点才匆忙赶回去准备上班;忘不了母亲哄着我吃了好几块馒头,自己却什么也吃不下,直至第二天清晨;忘不了凌晨四五点时,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却发现母亲刚喊护士给我换过药;更忘不了我因胃肠道反应过大,想吐时,母亲一连十几次将痰盂送到床边。最令我忘不了的便是母亲每当看我打针时想吐又吐不出来,回家一直咳个不停时说的那句话“真希望把这个病让我得上算了,你也可以少受点罪。”
然后提问:本文最感动你的是哪些句子?学生一般都能找出文中的一组排比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那么这一组排比句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最后母亲说的那句话。因为这句话就是母亲的心声,前面一切的描写都是源于这种思想。这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这个例子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若能选取符合人物身份的经典的语言,就会使亲情的描写更充实具体。
(2)对人物动作进行细节刻画。
投影学生习作《分菜》
中午,妈妈不在家,回来后见父亲也没有做午饭,我不禁问父亲一句“中午吃啥?”父亲起身穿衣服并对我说:“走,咱俩出去吃。”无奈,我尊重父亲的选择。我们来到川菜馆。父亲问我吃啥,我说了句:“简单点行了。”
我们的午饭确实很简单,一份酸辣粉条,一碗豆腐葱花汤,外加两碗米饭。比起旁边的那桌丰盛的菜我们确实逊色不少。不过搞定它对于我俩来说还是个挑战。父亲不时的给我夹粉条,或许他知道我夹面条吃都很费力这件事吧!但我后来才发现父亲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到后面他不停地给我夹菜,不停地催我夹菜。到后来,索性我一大份,他一小份的分了起来。突然间我觉得眼前这位中年男子是那么慈祥、那么伟大!
人物动作的选取要恰当、得体,越是小的事情,微妙的动作,越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刻画。
投影: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提问: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对于本文的情感,学生不难把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担忧。本文的中心意思应集中在后两句。可引导学生抓住“怯”“不敢”等词语推测这两句的描写角度为心理描写。
2.刻画事件方面。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人物的表现是放在对整个事件的描写过程中来表现的,那么,如何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表达真挚的亲情呢?有两种方法可以试一试:
(1)找准生活中的“动情物”。
投影《一包咸鱼干》
每次吃油炸咸鱼干,我就会感觉周身暖洋洋的。
上高中时,我住校,一个月大休一次才能回家。有一次,大休结束,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我走出家门,刚走出几十米,忽然耳边传来母亲焦急的呼唤,我马上站住,转过身。一会儿,她从家里慌慌张张地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纸包,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是我前几天炸的咸鱼,专门给你留的,总觉得有东西忘记给你了,幸亏你还没走远,拿上吧,哪天吃食堂的饭吃腻了,就用它调下口味”,本来就因高价学费而内疚,本来就因成绩不好而惭愧的我,从母亲手中接过那包咸鱼干,一下子泪流满面。
提问:本文中,那一句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最后几句“我”拿着那包咸鱼干,泪流满面。此时,老师可继续提问:那么把“咸鱼干”从文章中删除会怎么样?然后启发学生理解,删除了“咸鱼干”,母爱在本文中就无所寄托。本文中,让我感动的不是普通的咸鱼干,而是包含了深刻母爱的咸鱼干。
(2)抓情感的触发点。
投影《拐弯处的回头》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对我一直很冷淡,一次,我正与几个同学边走边说笑,碰到父亲推着自行车迎面走来,好像没有看到我一样就走过去了。我跟同学打赌:“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父亲,我敢打赌,他走到这面墙的尽头都不会回头看我一眼,”他们都不相信,我们一起转过头来望着父亲的背影,渐渐地,父亲走到了墙角处,就在这一刹那,父亲转过头来,停下了脚步,我愣住了,虽然我没看清父亲的眼神,但我感觉到他一直在看着我,顿时我心头一热,眼睛模糊了。
提问:本文最感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学生便会找出“我”和同伴看父亲回头的那一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我’的感情产生震动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叫“情感的触发点”,本来“我”对父亲存有偏见,但这一个触发点使“我”的感情发生了急剧性的转变,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亲情。
3.用景物描写衬托亲情。
投影《父亲》
我十二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着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父亲的背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提问:本片段除了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亲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凄凉”、“冷清”之类,用凄冷的氛围表达亲情应属于反面衬托,提问:你是否能用正面烘托的手法来替换一下?如在于父亲的难分难舍中忽见路旁一只老羊和小羊,小羊在妈妈的嘴巴下蹭来蹭去,羊妈妈不停地舔着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柔情。
写作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捕捉生活的细节,就一定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新疆阜康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