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大合,打造资源整合平台
——访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袁国华

2016-02-15 13:12上海国资王铮
上海国资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临港园区企业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大开大合,打造资源整合平台
——访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袁国华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临港集团要向资源聚集、金融聚集、产业聚集的角色蜕变

临港集团显然是一家不安于现状的企业。比如,作为一家承担政府任务的功能类企业,其投融资机制异常灵活,除发行短融和私募债等常规产品外,临港集团在2015年一举设立全国规模最大的首个园区开发基金,并成功实现优质园区资产借壳上市;2016年,远赴美国旧金山购买物业建立创新发展中心;在设立一系列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后,拟发行海外债。打造临港金控平台已成为其近在眼前的计划。

既具雄心亦有相当执行力,步步实现理想,目前无论集团的规模实力还是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同业开发企业已罕有比肩者。

2015年,临港集团旗下漕河泾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区被上海市委确立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2016年,临港产业区再被确立为主体承载区。

成立13年后,临港集团脱颖而出。

“今年,我们已与70余家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旗下园区有7000多家设立工厂的企业落户,临港集团不是传统的园区开发企业,我们要做的是,打造大开大合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对《上海国资》表示。

临港集团的蓝图是,未来业务板块中,传统的租售物业收入大概占40%,投资收入占20%—30%,服务性收入占20%—30%。

这预示着其重心将逐渐转移至产业投资与为企业提供各类共性服务,颠覆园区开发企业的传统形象。

积极推动“三大融合”

《上海国资》:您曾提到,临港集团不是传统园区开发商,那您认为临港集团是什么样的角色?

袁国华:传统的园区开发商,利润依靠销售和租赁地产,商业模式是从开发到招商再到物业管理。但这种商业模式一旦等到资产成熟,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就很难持续增长。临港集团要向资源聚集、金融聚集、产业聚集的角色蜕变。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会着力推动集团和园区转型升级,临港集团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上海国资》:要成为产业发展推动者和城市更新建设者,临港集团主要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袁国华:我们现在正积极推动“三大融合”,即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和产学研融合,努力搭建平台经济,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体系,以提升园区开发主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产城融合方面,临港集团专门成立了大服务公司,在为园区、产业、企业提供科技、人才、物业、生态等多方面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园区商业、教育、医疗、社区等社会资源的功能服务,推动产业园区向商业社区、生活社区转变。

其次,在产融结合方面,我们不断在努力改变功能性企业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单一、激励机制单一的局面,探索打通国内外金融资源,满足园区内企业的金融投资需求。事实上,随着现在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他们非常需要资金支持,小企业有小企业的需求,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需求,所以金融在我们投资管理中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服务。

第三,我们着力推进产学研融合。为响应科创中心建设需求,集团不仅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独立的技术研发机构,而且还与上海交大、复旦、清华、电子科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加大孵化器投入,更深更广地整合科创资源,放大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效应。

《上海国资》:推进产学研融合,对于园区开发企业来说,是否承担的风险较大?

袁国华:从临港产业园区来说,是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而科创中心的内容不仅仅是研发,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运用和产业化,科技不仅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源泉,而且是产业不断升级和积累的源泉。我们要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

另外,如果要成为社会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仅仅依靠招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和大学对接,与科技型、原创型的机构合作,建设科技的桥头堡,将毛细血管延伸至大学,源源不断地将好的项目流到园区。

当然,会有一定的风险。但企业不仅仅要盈利,还要学会怎么使用资金。资金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为了临港产业园区的未来,扶持科创,解决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规模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我们这种功能类企业需要承担的。

形散神不散

《上海国资》:从最近几年临港集团的发展战略上看,对外战略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对于一个园区开发企业来说,主要目的是什么?

袁国华:我们今年已与70多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我们的意图是加快区域拓展,夯实园区产业,加强服务支撑。

比如,我们与阿里云、启迪集团实施合作,导入了更多知名的创新创业品牌和相关服务资源;与复旦大学、SMG等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导入文化、创业、创新的元素和产业融入到临港旗下的相关园区。

今年11月,我们还与海外的战略伙伴一起“走出去”,在美国旧金山设立了临港海外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今后,海外拓展会进一步继续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在美国硅谷和德国设立创新分中心,寻求与当地先进的孵化器运营团队合作,合力打造临港集团海外孵化器项目。

《上海国资》:实际上,临港集团在空间拓展上已经在强化,比如与上海各区合作开发产业园区。

袁国华:区区合作、品牌联动一直是我们所坚持的。过去5年,我们先后和上海松江区、普陀区、静安区、宝山区、奉贤区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走出上海,与江苏盐城、大丰市政府亦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开发建设。

目前,我们的园区基本上覆盖全市12个区,在长三角地区亦有布局,空间得到了低成本高速度拓展。

下一步,我们与上海各区合作力度还会加大,比如推进老工业地块改造和产业机构升级,并会注重轻资产运营管理模式,输出品牌、资本等合作方式,积极储备园区开发的土地资源。

《上海国资》:与多个区合作开发园区,是否会分散资源?

袁国华:我们将建设若干产业集群,分布在各个园区,各有特色,有开有合,形成具有发展影响力的产业链、功能链和价值链。

比如松江科技城集聚的特色产业是3D打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浦江园区则主要聚集检验检测、精准医疗、生物信息、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企业,该园区已发起全市首个检测检验产业联盟;康桥园区则集聚国内外众多节能环保、金融投资、企业总部和文化产业的企业;南桥园区则在建设“东方美谷”,聚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美容医疗等产业跨界融合。

应该说,这是推动临港产业区发展的一个动力和引擎所在。

产业、园区转型助推科创发展

《上海国资》:临港集团对于旗下各园区的产业布局有什么样的规划?

袁国华:我们的规划是,依托临港高端制造业基础、漕河泾高新技术研发基础、自贸区政策先发基础,期待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园区布局。

比如,临港产业园区和漕河泾开发区是临港集团的核心区,临港产业园区要以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向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共性技术平台,希望在民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燃气轮机、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漕河泾开发区则要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区,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商业模式好的优质企业和项目,提升产业的辐射功能,争取培育一批众创空间,从而形成创新孵化、创业投资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

其他园区,比如临港松江科技城、临港奉贤园区、浦江园区等均根据产业特色各有分工。

《上海国资》:临港集团已经制定了企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临港集团的目标是什么?

袁国华:到2020年,我们要成为上海市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综合性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具体的经营指标是,集团开发园区的企业营业收入要达到10000亿元,园区企业利润要达到450亿元,属地税收要达到400亿元。

园区企业营业收入、工业产值、引进产业项目投资总额、属地税收等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要超过10%。

功能类企业的市场化机制

文‖《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家功能类企业,临港集团运用资本与金融的手段并不比其他竞争类企业逊色。

其身份虽然是上海市管国有企业中唯一以园区开发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主业的功能类企业,但他们认为,身份并不妨碍自身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临港集团表示,功能性公司引入市场配置资源,不但是可能,而且是重要发展机遇。

“通过我们这种功能类企业,把国资作为杠杆撬动社会性资源,来完成市政府确定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专项任务,我们感到功能类公司可以比原来做得更大、做得更强、做得更有效。”临港集团表示。

——成立第一支园区开发基金

2015年6月25日,临港集团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上海临港园区开发基金。它是临港集团探索产业金融化和园区转型的产物,与企业的单一产业金融化的模式不同,临港集团按照先集聚产业、再实现金融化的思路,产业金融受益面更广。

经过多轮选择,这支基金首期选定建设银行下属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基金占比56%)、农业银行下属农银汇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金占比28%)作为优先LP;临港集团自身作为劣后LP参与基金投资(基金占比15%)。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亦以优先级合伙人身份加入基金。

普通合伙人(GP)为临港集团和华宝信托合资组建的上海临港华宝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临港和华宝股比分别为40%和60%,GP在基金投资中占1%。该支基金的投资周期为“6+1”。

基金成立后,临港集团旗下所有园区开发投资都会用这支产业基金来撬动,并根据需要不断推进产业基金的二期融资,亦可增加LP数量和规模;投资方向将主要针对上海各区以及苏浙地区的园区。

——进入资本市场

2015年11月,临港集团旗下园区资产成功借壳自仪股份,首获A股上市平台。通过此次重组,临港集团将旗下优质的产业园区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实现竞争类“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的目标。

旗下松江园区、康桥园区、南桥园区和洋山自贸区陆域部分四大园区进入上市公司。这四个园区被谓为产业定位好、规划好、建筑形象好、引入项目好、产出好、合作机制好。

临港集团进入资本市场方案独特。因为其旗下每一个园区均由临港投资与当地政府的合资公司负责开发,为了使这些合资公司股权100%进入上市公司,临港协调将园区合作方持有的园区开发公司股权折成上市公司股票。

事实上,松江园区、康桥园区、南桥园区的合作机制、开发阶段和业务模式属性趋同,均存在农民集体土地资产,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量化后组建成镇一级资产管理平台,各自持有份额,然后由资产管理平台出资到园区开发公司,实现折算入股。

最终,农民集体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临港集团认为,通过上市公司可以实现集体资产的投资回报,未来也可以通过增值退出分享资本市场的红利。

同时,上市方案承诺,未来3—5年内将把核心竞争类园区资产逐渐注入至上市公司中。

2016年11月,临港集团兑现承诺,旗下浦江高科技园二级开发业务成功注入上市公司。

——积极对外扩张

临港集团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先后和普陀区、静安区、宝山区、奉贤区和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等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市各区、长三角地区和欧美拓展产业园区。

目前,桃浦地区转型升级和二次开发顺利推进、宝山高境科技小镇启动建设、静安冶矿厂项目、宝山中外运江湾项目、中冶项目、保容玻璃瓶厂项目等临港“新业坊”实现签约,联合光明食品集团、江苏省各级国资企业组建了沪苏大丰公司,启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

11月,其走出境外,投资4500万美元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临港海外创新中心。“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在美国硅谷和德国设立分中心,对接创新科技及工业4.0先进技术和项目,与当地先进孵化器运营团队合作,合力打造临港集团海外孵化器项目。

——拟成立临港金控平台

临港集团的金融手段并不缺乏,目标激进。

临港集团希望把园区运营和产业投资结合起来,从产业招商、服务招商到投资招商。打通国内外的金融资源,在建立园区开发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小贷公司,并已计划适时海外发债,希望引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创投资金,成立以服务园区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临港金控平台。

“十三五”期间,临港集团表示,将坚持以土地和资金为生命线,开展多渠道融资、制度化投资,建立跨境投融资双向拓展平台,集聚国内外优秀的股权投资资产管理机构。

猜你喜欢
临港园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