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徐杰
“简笔画”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朱徐杰
图形语言是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科学探究的各个阶段恰当运用简笔画能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可以起到有效揭示学生前概念、形象表达科学假设、清晰记录实验过程、逐步催生思维节点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笔画,可以帮助他们构建科学概念,促进思维发展,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带来诸多益处。
简笔画 思维 可视化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还需要他们思维的参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感性经验为主,主要依靠感性记忆,思维发展时需要具象事物做支撑。简笔画是一种图形化语言,能在平面上简洁明了地勾勒出事物的典型特征,具有概括性、示意性等特点,适合学生在科学课上使用。利用简笔画可以让思维可视化,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来,这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提升大脑思维的效率。同时,简笔画还能弥补文本无法记录的探究结果,让学生从丰富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完善探究学习的表达方式。在科学探究的各个阶段(如揭示前概念、提出假设、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等)合理运用简笔画,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能带来诸多益处。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知识前,对各种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认识,它凭借感性经验而建立,往往似是而非,不够准确与科学。但是前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先入为主,它对学科概念的构建会带来严重干扰,其影响力不可低估。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用简笔画揭示前概念,充分暴露脑海中的思维雏形,有助于教师找准教学起点,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如四年级下册《电》单元中《点亮小灯泡》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根据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特点,主动思考,亲手连接电路并点亮小灯泡。在学习之前,学生对这两种元件大多有过接触,甚至亲手玩过。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出两种元件的示意图。图1中(1)(2)(3)是学生对小灯泡三种典型的错误前概念,只知其表,不知其内在结构。当他们看到同伴画的这些“小灯泡”时,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意识到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也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细致观察的需求。此时,教师适时地提供小灯泡和电池,学生观察的方向就更加明确了。让他们再画一次小灯泡时,都能画出如图1-(4)的正确结构,为后续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图1
将“画小灯泡结构”和“观察小灯泡”这两个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直观展示出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增添了动力。此时,学生产生的迫切需求,无形中影响了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思维再加工形成了一种假设性结论。假设的用途在于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来证实或者证伪,然而假设是思维的产物,很多时候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但简笔画在这个环节中却能发挥重要作用。
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让他们开展细致的假设和分析。教师首先进行演示,讲台上的水槽中有一个乒乓球浮在水面上。教师手里拿一个透明的塑料杯,把杯子倒过来罩住乒乓球,直到杯口接触水面时停下来,提问:“如果继续把杯子往下压,直到底部,猜一猜,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示意图,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出来。
讨论结束后,展示出各小组的图画(如图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此时,学生的关注点就会聚焦到水杯中是否有空气、空气有多少等问题上。在学生动手实验前,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分析、理性的认识。实验结果证明了一种假设,否定了其他的假设,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的概念也更加深刻。
图2
简笔画可以形象、立体地展示学生脑海中的猜测假设,而且绘出的图画又可以作为继续讨论和思考的载体。这样充分的假设有利于后期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操作,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起到引领作用。
实验操作实际上是根据假设开展论证,为结论的得出寻找证据的过程。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动手操作的结果、思维发展的过程记录下来,简笔画是学生再现实验过程、记载实验证据的最佳表现手段之一。形象的图画在后期的交流探讨中,为明析事实提供了思辨的基础,使学生思维更具逻辑性,其对信息的处理也会更到位。
如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月相变化》一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与月球公转”的关系,主要的模拟实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眼睛当成地球上的观察者,让黑白球按照特定的状态围绕头部做公转运动,学生亲眼观察到月相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图3是学生画的月球在四个位置的不同月相。这些月相形状虽然是静态的,但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建立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这些图画为分析月相与农历时间的关系提供了载体:这四个点把月球公转的轨道分成了四个部分,等于把一个月分成了四份,每一段代表大约一周时间,这为学生理解朔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形状和时间点提供了形象的参照物。
图3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简要地把实验结果反映在简笔画上,这是一个信息内化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图画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有效构建科学概念。
会主动应用科学结论是学生真正构建科学概念的标志。科学作业本上许多题目都涉及结论的应用,但有些题目内容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困难。那么,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展现出来,将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节点呢?简笔画在这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一个思考题:“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哪个重?”这个题目的意义是在学生构建了冷水变热水时体积变大、质量不变的科学概念后,帮助他们学会应用概念。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此题不知如何解答,此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个答案,而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利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题目内容,把题目大意形象化,给学生创建一个思维节点。
图4-(1)和图4-(2)绘出了题目大意,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1)(2)两杯水的轻重。许多学生能够根据图示自主展开思考:假设把(1)杯的水加热到50℃,那么根据先前的概念,可以继续用简笔画画图4-(3)展示其中的变化:体积变大,重量不变。此时(3)(2)的水温度相同,可以直接比较重量,最终得出结论。这个绘图过程代表了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且把复杂隐性的思维显现出来,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主动思考。
图4
学生在进行理性思维时是需要实际事物做支撑的。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用图画展示题目意思,实际上也是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说明学生正在理解题目内容,把题目内化为思维的起点。同时这些形象的图画又成了新的节点,为思维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学生画简笔画,画出的是一个个形象,表达的是一个个认识的过程,体现的是一个由直观认知到抽象再现的思维加工过程。教师应基于对整个教材体系的把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简笔画。长此以往,学生不但能画出清晰的图画,更能画出清晰的思维。这不仅完善了学生探究性学习中记录和表达的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 3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