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萍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浙江 宁波 315020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临床观察
陈爱萍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浙江 宁波 315020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体温,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能有效降低体温,降低血清CRP及WBC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儿童;中西医结合疗法;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在儿科疾病中占首位,四季均发。故一般采用抗病毒联合抗细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笔者认为,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3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男36例,女31例;年龄1~13岁,平均(5.39±2.06)岁;体温37.5℃~39.4℃,平均(38.36±0.20)℃。观察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1~14岁,平均(5.49±2.13)岁;体温 37.5℃~39.3℃,平均(38.32±0.19)℃。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1]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诊断标准。
1.3 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风热证的辨证标准。主症:身热甚,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咽喉肿痛,鼻塞、流黄涕,脉浮数;次症:头胀痛,伴咳嗽,咯黄色黏痰,口渴,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②年龄1~14岁;③腋温≥37.5℃;④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入院前已经抗病毒相关治疗的患儿;②伴严重肝、肾、肺、心功能不全的患儿;③近3月服用过激素治疗相关疾病的患儿;④伴严重智力低下或精神疾病的患儿;⑤依从性差的患儿。
2.1 对照组 ①抗生素治疗: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规格:每支0.75 g]按50 mg/(kg·d),配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8 h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②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 mL∶0.1 g)按10 mg/(kg·d),配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续滴,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③根据患儿病情,予其他补液等对症治疗,均持续治疗3天。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 g×12袋),用法:年龄<1岁,每次2.5 g;1~3岁,每次5 g;4~6岁,每次7.5 g;7~14岁,每次10 g。每天4次,冲服,连续服用3天。
3.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2组患儿每24 h的体温,治疗前后血清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①体温:以体温计测腋温为标准,分入院时与入院24 h、48 h、72 h 4个阶段测定,并记录。②CRP:取入院时、治疗后的静脉血,采用HF240-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③WBC:取入院时、治疗后的静脉血,采用HF-3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
4.1 疗效标准[2]临床痊愈:服药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服药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感冒症状消失;有效:服药3天内体温较前降低,感冒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服药3天体温未降或升高,感冒主要症状无改善。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对照组总有效率85.1%,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4,P=0.04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不同时间段体温比较 见表2。2组入院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入院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入院时(P<0.05),观察组在24 h、48 h、72 h 3个阶段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不同时间段体温比较() ℃
表2 2组不同时间段体温比较() ℃
与入院时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6 7 6 7入院时3 8 . 3 6 ± 0 . 2 0 3 8 . 3 2 ± 0 . 1 9 2 4 h 3 8 . 0 1 ± 0 . 1 6①3 7 . 5 2 ± 0 . 1 5①②4 8 h 3 7 . 5 5 ± 0 . 1 5①3 7 . 2 1 ± 0 . 1 3①②7 2 h 3 7 . 2 4 ± 0 . 1 4①3 7 . 0 1 ± 0 . 1 1①②
4.4 2组治疗前后CRP及WBC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CRP及W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RP、WBC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RP、WBC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鼻塞、咽干、食少、腹泻等;若高热甚,可引起小儿惊厥,严重者可影响其生长发育[3]。据相关研究表明,患儿早期多以病毒感染为主,而后可继发细菌性感染,故临床多以抗病毒联合抗菌药物治疗[4]。对于发热者,体温恢复情况及血清CRP、WBC值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疗效。发热主要会影响糖代谢,致糖原分解增加,糖原贮备减少,进而影响大脑供能,导致相应神经系统发生改变。CRP为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急剧上升的一种急性期蛋白,可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和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5];WBC有助于分析患儿的发热病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了解机体抵抗力和有助预后观察[6]。
表3 2组治疗前后CRP及WBC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CRP及WBC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治疗前 治疗后6 7 6 7 C R P ( m g / L ) 7 8 . 4 7 ± 1 1 . 6 3 8 0 . 2 5 ± 1 2 . 0 6 W B C ( × 1 09/ L ) 1 3 . 5 6 ± 2 . 0 4 1 3 . 7 2 ± 2 . 1 3 C R P ( m g / L ) 2 7 . 1 8 ± 4 . 3 7①1 5 . 4 2 ± 2 . 7 1①②W B C ( × 1 09/ L ) 1 0 . 8 2 ± 1 . 0 5①9 . 1 3 ± 0 . 8 5①②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2组患儿的体温、血清CRP和WBC均不断下降,而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的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体温、血清CRP和WBC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抗病毒联合抗菌治疗有效,加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主要成分为柴胡、桂枝、葛根、黄芩、浮萍、白芍、蝉蜕。柴胡,在本方中为君药,能疏散风寒、升阳举气、疏肝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病毒、抗炎、抗惊厥、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7]。桂枝,为辛温解表之药,具有发汗解肌、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与葛根配伍,发汗解表退热,同时葛根的生津作用可防止津液不足,使热退身凉,恢复正常体温。蝉蜕、浮萍为辛凉解表之药,发挥清热祛风、解毒利咽之功,与黄芩相伍,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白芍敛阴、和营止汗,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而止汗,并且白芍具有解热、抗炎、抗菌等功效[8]。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对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均有治疗作用。故加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未对其他炎症因子进行观察研究,值得继续探讨。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3]吴赛君.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2例[J].河南中医,2015,35(5):1165-1167.
[4] 徐冬梅,郑颖,李蓓,等.血清PCT、CRP和IL-18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2698-2700.
[5]黄思玉,张俊川,李广红,等.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SIR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0-61.
[6]周玉平,冯传咸.4777例发热儿童CRP和WBC计数及手工分类的形态学检测结果[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2):109-111.
[7]牛向荣.柴胡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2009,12(9):1310-1312.
[8]王瑞,鲁岚,李颖伟,等.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12-114.
(责任编辑:吴凌)
R56
A
0256-7415(2016)03-0165-03
10.13457/j.cnki.jncm.2016.03.065
2015-11-30
陈爱萍(1979-),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普儿、新生儿)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