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对话,无意生成

2016-02-15 21:20李旭东
中学语文 2016年31期
关键词:北平老舍李老师

李旭东

有意对话,无意生成

李旭东

生成课堂,强调师生在自然状态中的学力生成,看似闲庭信步,个中却鞭辟入里,充满教学智慧。现以特级教师李仁甫《想北平》实录为例,欣赏生成课堂“有意对话,无意生成”的教学境界。

一、有意对话,亲抚肌理

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才可能有自然的生成状态,而生成又是有目的或者说是有目标的,这就是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不能因其人文特性而放弃课堂教学的最为本质的要素,这就是语文教学目标。

在李老师《想北平》课例中,教师引领学生搭建了基本的对话模块,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也可以与老师、与同学对话。而这一堂课,有了“面”的模块还需要课堂上“点”的突破,李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目标教学是生成课堂的纲,有了纲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李老师在明确了“与文本对话”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引领的过程也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这一切均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李老师“生成课堂”理论,这是教学预备基础上的对话,而这种教学预备,不是为了预设而进行的准备,而是为了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而具备的教师的预备,笔者称之为“有意对话”。从李老师的课堂对话来欣赏,这是李老师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亲抚文本肌理的基础上的对话。

师:你去过北京吗?

男11:去过。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关注的是北京的哪些东西?

师:是的,我也去过北京,游览过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比如长城、天安门、故宫,但老舍有没有写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

众:没有。

师:没有,他写的都是他生活在北平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好,你是和编者对话的,其实编者已经与文本对话着。“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和事物”,你能不能说说有哪些画面和事物?在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描写了这些?

这一教学片段,作者不是让学生回忆到北京游览了哪些名胜古迹,而是在与学生谈心式的对话中自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触及肌肤,与文本的血液交融,这样自然生成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平淡的生活中渗透出作者“想北平”“想念家乡”之情。

阅读文本最忌浅尝辄止,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过分侧重于人文性,语文课堂变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李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师的有意对话中,引领学生亲抚文本肌理,触及文本心灵,具有特别浓醇的语文味道。

二、无意生成,鞭辟入里

教师在教学之前的预备,是课堂生成的关键。预备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度研读和广泛的资料积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意对话能达成教学目标,但无意生成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李老师不断地追问中,学生生成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体验。同时李老师对背景的淡然闲聊,看似闲庭信步,实则点出作者的民族忧患意识。知人论世的阅读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的无意生成,渗入到文本的精髓和作者的心灵,真乃鞭辟入里。

师:为什么不是写“微笑”而是写“落泪”呢?就像母亲不健康了,他落泪了,那这里谁不健康啦?

(8) 对放坡进行回填,拆除临时格构柱,施作站台板和轨顶风道等内部结构,回筑施工预留孔洞;待盾构始发后,回筑盾构吊入孔,并施作顶板防水层,以及对覆土进行回填,并停止施工降水。

众:北平。

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没有标明。1936年的北平城,可以说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日本人的铁骑已经要践踏上去了,所以如果把国家比作母亲,把北平比作母亲,那他现在有没有“微笑”的理由啊?

众:没有。

师:“落泪”,包含着民族的忧患意识。这层意思是怎么来的?联系背景,就要与老舍这个作者对话,要“知人论世”。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句子,除了呼应前文,表达对北平真挚的爱和担忧之外,还可以怎么欣赏?

女8:这是一个简单的感叹句,却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浓浓情意表达了出来了。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看的,“真想念北平啊!”那从技巧上来看有什么特点呢?

男15:直接抒情。

师:对。另外还有个什么作用呢?“真想念北平啊!”还跟什么前面有联系?

众:题目。

师:所以说,这里还有一个作用——

众:点题。

师:最后一小节有三个鉴赏点,一个是呼应前文“落泪”;二是点题;三是直抒胸臆。这么一句话就有这三个点。我们批注文章就是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要找到这三个点,体现你的真知灼见,体现你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读了什么感觉都没有、走过场。

李老师紧紧围绕“落泪”追问,在不断地追问中,让学生生成了三个鉴赏点。这不是简单的语文高考考点的演绎,而是在追问中的无意生成,这种无意不是教师的无意,而是学生文学鉴赏学力的无意生成,也是李老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三、挥斥方遒,提升学力

生成课堂理论中特别强调教师的教学准备,看似平平常常的准备,其实需要极高的阅读素养和文学修养。听课老师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轻松,但在李老师挥斥方遒的轻松中,教学准备则是无限的。这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积攒着老师无限的教学准备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李老师的课有着一种纯纯的淡然,但当李老师信步于教学对话中的时候,每一次精妙的对话都极尽苦心地提升着学生的语文学力。充分地让学生来对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力,更提升了学生阅读力。在教师不断地从教学准备中拓展补充的时候,学生的文化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师:因为巴黎在那个时代是最时尚的、最繁华的,可是在老舍看来,北平比它还好。看的角度不一样,巴黎再好,也只是个旅游胜地,而不是我的家。这是本质区别,标准不一样。家再穷、再落后,内心也是对她很爱。大家深究一下,为什么作者用了那么多的对比?没有对比,北平的特点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哪怕水果,以美国用包装纸裹的橘子和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用了这样一个词“还不愧杀!”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我太喜欢北平了。就把北平的那种特色、个性写出来了。他正是抓住个性、特色来写,而没有只关注表象。我们看到的北平的表象他都没有写,而是洗尽铅华,留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的画面。就像刚才一个同学提到的,老舍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画面。在这样一个深爱北平的老舍眼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都很亲切。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倒数第二节“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实可以‘悠然见南山’了的。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为什么他不写表象,而写朴实的事物呢?因为老舍本身就是个贫寒的人。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用五句话突出老舍的特点:1.他是北平人;2.他是满族人;3.穷人;4.他差不多有10年生活在国外;5.他生于19世纪最后一年,在60年代去世(文革时,在北京太平湖跳湖自尽)。老舍是不是北平人?是不是穷人?他眼中的北平是不是破城墙、蝌蚪、河边、牵牛花?是不是寻常的朴素的画面?每一个景物都打上了作者的烙印。我们写作文,写故乡、校园,要不要抓住故乡、校园的个性来写?要把自己的个性带进去,写出特色。这篇文章学完了,你有没有收获?

这是李老师用时较长的一段独白,这段独白既是课堂结语,更是老师对课文的独到解读,以师者的身份引领着学生文学鉴赏。课程改革似乎让老师不敢多讲了,但李老师这段独白,不仅是作为课堂教学首席者的智慧的呈现,更是对学生语文学力素养的积极引领。语文学习之道在哪里?正在这样的独白之中。

一节有意对话的语文课堂,生成出教师的无限智慧,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成出无限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成课堂的魅力正在这有意对话和无意生成之间。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北平老舍李老师
北平的秋
该得奖的李老师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宠物难伺候
老舍的求婚
想北平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