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儒家文化主题阅读的价值呈现及操作流程
王飞
当前,伴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变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基础教育乃至国家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题阅读应运而生。
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是快餐化的浅阅读,阅读材料由文本变成电子设备。在这样一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文本阅读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学生的心灵,是学生利用现有资料构筑意义的过程。诚然,主题阅读应该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状态,甚至应该作为一种信仰。
可供选择的主题多如牛毛,比如以爱国为主题,以宁静为主题,以乡土情结为主题,以青春为主题,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然而主题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之,它受学校核心价值观、课程基础、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之所以选择以儒文化作为主题阅读的内容,固然有学校倡导“翘楚文化,儒学立身”的教育理念的因素在里面,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它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社会良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日益式微。
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中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习近平指出“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然而目前现状令人堪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去中国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作为传统文化支流的儒学,其在中学教育的开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第二,人性不古的社会现实。
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看到整个社会民众的人性在日益刻薄、残忍、自私、冷酷、变态、扭曲、失控,小悦悦事件、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湖北省京山中学生焚书事件、河南周口高中生雇凶弑亲事件、广西小学生因妒忌别人美貌杀害肢解同学事件,一件件、一桩桩,让人触目惊心。的确,整个社会的现状就是善在日益消亡,恶在无限蔓延。教育的重要功能应该是化解、限制人的动物属性,彰显涵养人的精神属性。
第三,唯智育论的泛滥。
中国的教育极端功利主义,学校重分数,轻人文。如今社会,个人他治、本我迷失、心灵变态、人性扭曲、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质至上、迷惘浮躁、崇洋媚俗现象甚嚣尘上。针对此类现象,必须要转变教育方式。而回归传统教育不失为一剂良方,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关照人文情怀的仁爱教育。如《礼记》所倡导的人道:“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中庸》所推崇的人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所向往的仁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阅读与生命的结合
一方面,提高语文素养,打造书香校园。钱理群教授提出“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温如敏认为“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语文教育之根就是阅读。
另一方面,修心养气,人格建构,饱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作为中华文化主体之儒学的理论特质在于,儒学始终都是一种“修己以安人”的治世之学。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先后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2.守望与创新的结合
一方面,传承儒家文化,守望儒学精神,强化文化认同,唤醒文化基因。让儒学回归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教育本质,做儒文化的守望者;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能丢失,否则失去的就是自我的认同,自我的价值判断。我们教师,我们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做儒学精神的守望者,做儒文化的传递者。
另一方面,儒学现代化、儒学当代化。对于儒家思想,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文化与时代特征的融合,才是最有价值、最富活力的思想形态。批判地继承,合理地吸收,既守望又创新。
3.审美与审智的结合
一方面,儒文化阅读文本是一种美学渗透。教师根据目前学生呈现的“审美偏差”现象,通过文本解读的美学渗透策略,即从经典的语言文字唤醒对作品内在的审美追求,从经典的表层形象点燃对作品的内在审美追问,从经典的象征意蕴把握作品的审美情感。而审美的过程即是学生感知美、感悟美、体验美、参与美的过程,学生通过这种美学渗透,达到精神提升、灵魂净化、生命本真的境界。
另一方面,儒文化阅读文本是一种智慧呈现。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指出儒家典籍的智慧特征。儒家智慧包含着千古不朽的人文精神。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儒家智慧,历经千年文化变迁,久经社会实践的考验,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儒家思想的智慧渗透,定能参透涉世为人、安身立命和人生法则的真谛!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主题阅读大多是以印发讲义的形式开展。通常是这样的情况:备课组长在学期初将本学期的主题阅读的讲义编写任务分配给组内老师,然后组内老师到网上搜集材料。这种对主题的选择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带有一种随意性和无意识性,更不用说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梯度。这样下去,一方面影响学生文化和精神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师的“学术”修养,使得主题阅读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效果。笔者认为,主题阅读应该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最科学有效的途径是编制校本教材。接下来以儒文化主题阅读为例,粗略地谈一下具体的操作流程:
第一,儒文化主题阅读的序列化开展。
高中三年,按照每学期十五周编写主题阅读教材,每周一个半小时的阅读量,半个小时的自省。将大量儒学经典重新整合,按照“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维度形成序列化,编写校本教材。
第二,主题演讲—主题阅读的主要评价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美中不足是缺少主题。接下来语文教研组将按照儒家核心思想编排主题,形成序列化。每学年每个年级将优秀主题演讲汇编成册,形成校本教材。
第三,早诵、暮省、静夜思的安排。
早诵: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钟,背诵儒家经典名言名句。
暮省:每周五次,每次十分钟,三省吾身,参照理论,反思行为,自我观照,自我修行,自我教育。
静夜思:阅读儒家经典名著并进行现代阐释,重在思考。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
第四,微课程、慕课的开发与应用。
微课程、慕课的开发与应用以时间为轴,点击历史上的经典儒学大师,纵向排列,形成序列,栏目为《点击儒学大师》,从人物生平、核心思想、经典著作、名言阐释等板块安排视频教学,作为补充教材。
第五,采用艺术的评估交流形式。
欧美国家十分重视以交流活动来评估学生的阅读表现。国外盛行的阅读活动如文学圈、读者剧场、专题报告等,让学生群组合作,自由地选择表演、口头汇报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借鉴国外经验,儒文化主题阅读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点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方式汇报阅读成果,这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依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情况,认为可考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演讲诵读:演讲诵读文章内容概要、欣赏精彩情节、好书推介词、交流读书心得等;(2)课本剧表演,根据书中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或者排演小话剧;(3)双向互动:学生小组之间现场互动,如你问我答、辩论赛等。
儒文化主题阅读的开展,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又能丰富学校德育课程的内涵,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推进儒学教育,同时还能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精神信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