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国 夏松竹 张立国 武俊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培养具有“三海一核”品牌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
孙建国夏松竹张立国武俊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三海一核”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新形势下,为了紧密配合学校的发展大计,提升学科专业的影响和竞争力,提出了培养具有“三海一核”品牌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实施方案、激励机制以及管理体制等七方面提出了探索的建议和意见,并加以论证和分析。
创新;品牌;人才;计算机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他提出创新应该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要素创新,市场开拓创新,制度创新。
类比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个人认为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领域创新、知识创新、管理体制创新。
要实现建立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同样包括3个战略阶段。第一,更新,即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分配制度、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抑弊扬益,构造一个适合创新思想繁衍和孕育的温室环境。第二,创造,鼓励教师刻苦钻研,进行技术、理论、领域甚至知识层面的创造,并应用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第三,改变,即新事物的磨合,将经过验证的思想和手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之最优的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创新要有目标,人才培养也要有目标,即培养具有“三海一核”品牌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三海一核”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确立的主体办学特色,所谓“三海”是指“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所谓“一核”指的是“核能应用”。
之所以称之为堡垒而不是基地,是因为堡垒的结构更加坚固和可靠,它是创新人才的物质保障。
首先,堡垒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智慧和劳动的积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荣誉和成果,但还不能自成一家,称之为体系,它需要系统的提炼创新内容,精心的筹划创新团队,稳步的提升创新层次,踏实的开展创新教学,敏锐地把握创新方向,逐渐形成创新点和面,全面构筑创新体系,让计算机学院的创新工作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乘着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发展强势和助推动力,走出计算机学院,走出哈尔滨工程大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其次,堡垒的建设需要充足的物质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就的取得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除了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合理地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学院、学校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知识的获得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够获得的。因此,适时的购置实验仪器、设备是创新实验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此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这个团队除了富有教学经验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开创精神和意识,善于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能够利用各种具有实效的教学手段和开设大量新颖的实验教学内容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否则,我们培养的也只能是优秀的实验人才,而不具备创新潜质。
最后,堡垒的核心作用是任何基地所无法取代的。强化堡垒的核心作用有利于计算机学院整体创新意识和思想的凝聚与升华。堡垒是核心,基地是辐射,通过不断巩固和建设创新堡垒,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个连锁反应就是堡垒造就优秀的指导教师,教师将创新思想融入科研工作,创新性的科研工作不断指导知识的更新,知识的更新不断促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动创新人才的知识储备,进入创新堡垒的人才陆续走向各研究中心,形成创新基地;陆续走向各科研院所,走向企事业单位,走向社会。如此,春华秋实,最终计算机学院收获的必将是创新带来的胜利果实。
在“三海一核”的改革大船,乘风破浪之际,谋划一个属于计算机学院的位置,是当务之急。计算机专业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变劣势为优势,让这艘大船从需要有我,转变为必须有我,关键是找到楔入点,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从创新内容中提炼。发展离不开创新,同时创新的内容也指引着发展方向。既然如此,何不把创新的内容定位在为“三海一核”服务上?计算机专业的强势在于对问题的计算机形式求解和实现。因此,开发一系列面向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甚至核能应用的评测、检测、统计分析软件的嵌入式设备、软件平台是切实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点替面,找突破口;以点为核心,去寻求一席之地。
第二,在创新团队的筹划上,要强调复合型团队。强调教师发展的复合型,鼓励教师多进行跨学科,多门类的科研研究和学术探索。在科研团队的配备上,同样注意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面向“三海一核”有倾向性的培养和引进教师。努力克服学术领域的重叠和资源浪费,假以时日,计算机学院自己的研究团队就可以在“三海一核”的某些实际需求领域和方向上独树一帜。
第三,从创新层次的提升上入手,这也正是从需要有我到必须有我的战略转变过程。首先,技术的创新是基础,如何证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实力,最终要回归到技术优势的评价上来。其次,理论的创新是保证,单纯的技术优势是很容易被逾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升华,将这种技术创新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不断更新和充实理论,才能达到前跑后人随的旗帜效应。最后,知识的创新是核心,从必须有我到以我为主,需要的一个科研领域乃至一个学术方向的形成,形成了知识体系,创新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四,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有其独创性。重视实际动手能力、鼓励理论知识自学、强化创新思维、形成学生创新梯队、建立创新成果库、积极开展院际,校际的创新活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应善于把握创新的方向和可行性,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教育,开展面向“三海一核”的以追求实用性为主导思想的初步创新技术研究,如船载无人控制系统,船体摇摆倾角传感测试系统等,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有能力实现的。
第五,强化辐射作用,宣传技术优势,让“三海一核”主动地寻求合作。具有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要善于宣传和展示,同时还应主动面向“三海一核”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实践,形成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和人才梯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适时地推荐自己,主动融入学校的发展大计中。
老、中、青教师梯队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
首先,聘请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老教授来担任梯队的领军人物,准确地把握创新方向。老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工作经历,善于把握和领导团队的创新方向,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创新的风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理论知识的指导对于中青年教师和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影响和造就创新团队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由中年骨干教师作为梯队的中坚力量,善于挖掘创新内容。在对主流技术的把握,中年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敏锐性,往往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创新内容的提炼过程中,中年骨干教师会起到强大的助推力。
最后,由青年教师担任梯队的骨干,负责具体创新内容的实施。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断完善的技术背景,他们更有毅力和魄力带领学生开展反复的创新实践,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重视品牌的作用,大力宣传和扶持有影响的创新项目,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创新着眼于点,但点要能够连成线。对于不能够进入创新主要领域的创新点来说,可以扶持其发展,但还应主要把握这条创新主线,因为它才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定义好生命力的具体意义,那么这些创新点会像血液一样自觉地向其靠拢,并最终融入进来,这生命力最终便是计算机专业创新的品牌。
品牌也应着眼于点,现实的意义是可以立竿见影的看到效益,某某学生小组的创新成果,到某某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某某研究中心的创新成果,最后才可能达到计算机学院的创新成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于一点的品牌效应,必会如同兴奋剂一样拉动着整个学院的创新步伐。
面向“三海一核”也应着眼于点,可以不注重利益,但只要能看到实用性,这样的点就应该延续下去。例如,船体的多自由度倾角测量系统,完全可以加以开发,形成船体智能自调整系统,无几船只航行控制系统。一句话,点做大了必有其达成面,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时候。
第一,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工作机制。将创新工作纳入教师的考核,量化指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创新,如奖励措施,谁创新了,就奖励谁;激励制度,谁在创新,就扶持谁;竞争制度,谁不创新,就淘汰谁。
第二,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扶持计划。在学院一级建立教师个人及团队创新工作评审和监督小组,重点扶持真正对社会有益,对学院发展有利,对人才培养有助的创新科研项目,并给予物力和政策上的扶持。同时,成果的转化带来的收益应首先服务于学院,利用这部分收益可以建立创新扶持基金,形成良好的链式反应。
第三,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明确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辅导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渗透和宣传,让学生明确创新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要明确创新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利用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开展独立的创新发明和竞赛等活动。
务实、全面、高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三要素。
所谓务实,是指面对“三海一核”的大方向,应扎根基础。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技术的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而尝试性的科研探索和活动势必成为建立面向“三海一核”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构件。以学促学,鼓励和激发教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深化研究。
所谓全面,是指理论和知识的全面提升。作为计算机专业来讲,缺少的绝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技术如何结合理论形成新的领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对于“三海一核”的大发展方向,缺少的正是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
所谓高效,是指战略目标的提升速度。在“三海一核”的大环境下,人人谈创新,院院讲发展,如果想成为排头兵,势必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这就要求全院提高凝聚力,认识到创新对于个人命运和学院发展的巨大影响,形成学院稳中带快的创新工作发展势头。
尽管学校、学院始终关注并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支持,但面对技术创新的设备需求,理论创新的书籍材料需求,实验创新的元器件需求,还是杯水车薪。
创新经费管理体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科研创新管理体制,将科研创新经费的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项目监审体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效保障,建立专门的创新项目监审小组,由行政人员和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授挂帅,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生产线全程把关,进行论证和指导。
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专人专责,负责对竞赛,学生发明,教师个人专利的创新成果转化,一旦成功既能为创新本身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成果的宣传,创新项目的延续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人才考核体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形成对创新团队的绩效考核,对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指标考核,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一种助推力。
创新是必需的,因为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是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的保障力量,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忽视了创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是必需的,因为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历次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导火索和推动力的。对于一所学院来说,如果不能适合学校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其生存也将面临风险,学科专业势必存在着淘汰的威胁。
“三海一核”的特色发展道路是学校长期实践,几代工程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乘势成事,对于计算机学院来说,如何利用这种契机,将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与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战略目标契合,如何支撑学校特色发展之路是一个紧迫的命题,而破题之处正是在于多位一体、教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1] 孙建国,武俊鹏,张国印.计算机创新实践区的方案设计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9(15):168-170.
[2] 王晓梅.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07(18):62-63.
[3]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5.
Training Computer Professional Creative Talents Oriented " Marine Research and Nuclear "
Sun Jianguo, Xia Songzhu, Zhang Liguo, Wu Junp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Harbin, 150001, China
"Marine research and nuclear "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rategic objectives.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plan to enhance the impact of disciplines and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develop a "three sea one core" brand featuring computer science innovation. Meanwhile, the support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incentiv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seven area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o explore and to be demonstrated and analyzed.
innovation; brand; talents; computer
2016-04-08
孙建国,博士,副教授,嵌入式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夏松竹,博士,副教授,教学服务办公室主任。张立国,博士,讲师。武俊鹏,本科,教授,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