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福东
好课是怎样炼成的
卢福东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衡量教学专业基本功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应该能上得一堂好课。当然,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绝非一日之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众所周知,每一堂课都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这里先谈谈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广义的课前准备和狭义的课前准备之分。
1.广义的课前准备
广义的课前准备包括四个方面:备知识、备思想、备表达、备技巧。
一个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有广泛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应该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储备知识,以备不时之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能给学生留下知识渊博的印象,那你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授业了。
其次,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还应该备思想,应该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培养自己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以及心灵的宽度。
再次,老师的教靠的是口头表达。年轻老师可以通过参加辩论或者演讲来训练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者刚刚毕业时,也不善言辞,经过刻意训练,后来参加地区的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二等奖。
老师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很难想像,一个自己不会写文章的老师能教学生写好文章!所以,老师要经常练笔。一方面促使自己观察自然、思考生活,另一方面训练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狭义的课前准备
我们常说的课前准备其实更多是狭义的,主要是两个内容:备教材、备学生。
先说备教材。拿到一本书,比如说人教版语文课本吧。先要有全局观,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课前研读课文,通过各种媒介查阅各种参考资料,并能做出个性化解读。比如说必修一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可以抓住“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进行深挖,得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利”,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义利之辨”。
再说备学生。其实,上课是有特定对象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备学生包括对所在学校层次、班级水平、个体差异等方方面面的了解。
如果说,课前准备要求老师做一个勤奋的学习者,那么,课中实施时,就需要老师能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就好比是主持人,既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管理者。
首先,老师需要有很好的亲和力,不要板着面孔,不要过于严肃,要微笑教学。不要高高在上,摆出一副架子,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近,跟学生地位平等,不时与学生互动。
其次,老师需要有很强的驾驭力,要能有效控制课堂的节奏,一节课就好比是一篇文章,要做到启承转合的过渡转换。
第三,要营造教学高潮。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文章要有起伏,有波澜,一节课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高潮,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高潮。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高点,创设课堂高潮。比如,本人在教学《故都的秋》时,通过对课文的梳理之后,提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借此激起学生的辩论,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把课堂推向高潮。
当然,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还需要有灵活的应变力。课前准备做的再充分,教学设计再完美,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进程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施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施过程中,不时会有意外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意外,促成课堂生成。
人们常说,要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对于中学老师而言,其实就是要求老师要有研究的精神,要有做学问的态度。
当然,这不是要求中学老师成为理论家,而是要求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所以,每一节课后,老师要及时对这节课进行回顾和反思。
这节课上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学过程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课中有没有意外情况?处理得好不好?今后应该怎么处理?有哪些做的比较好?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要养成每一节课后写“课后记”的习惯,“课后记”形式不拘、长短不论、内容不限。让有的老师常常感到头疼的是写论文,其实写论文并不难,只要长期坚持写作课后记,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论文自然而成。笔者的许多教学论文其实就是在“课后记”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都是自己平时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作者单位:华南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