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
农村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王艳艳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70%以上的农村学生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以笔者任教的天津某区农村学校为例,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三个年级分别考查了《春》、《中国石拱桥》、《傅雷家书》三篇课内作品选段和《忽略》、《枫叶礼赞》及《向小人物致敬》三篇课外美文,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题,学生的平均得分率都不足50%。此外,课外阅读文段的平均得分率只有31%,这样的检测结果,使得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形势极为严峻。
针对这样的结果,笔者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电视、手机上网、网络游戏以及一些盗版长篇玄幻小说兴趣浓厚,而对文学经典兴致不高。
2.农村阅读环境不善,没有图书馆等专门的地方可供学生读书。
3.很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只是简单地过问或是不问孩子学习读书的事情,更谈不上给孩子购买优质书籍阅读。
(二)教师方面:
1.语文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较单一,导致富有情趣和灵性的作品被肢解得美感全无,雅趣不存。
2.语文教学目的的“近视”,教师关注的是功利性的结果,注重知识点,忽视了语文教学应承载的对学生人生态度和思维方法的锤炼和铸造,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3.在现代化达标的大潮中,运用的教育手段貌似先进,但缺少真情实感的流露,多媒体的过度冲击,冲淡了或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文字文学的深层次意蕴被抹杀。
4.教师角色定位错误,越俎代庖,学生缺乏应有的主动权、自主性。
(一)积累是前提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流泻于笔下。为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语文素材的积累,包括词、句、篇、感。学生轮流准备美文,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帮助,如提供书籍、美文等,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将美文的好词好句板书在黑板上,利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朗读,其他学生做好笔记,每日作业要写简短的感受,每周最后一天评选出最佳美文推荐,做到天天有所得,周周有所感。
(二)注重课文课堂教学
1.始终把课文看成一个整体,尤其在学习小说单元中,如教学《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经典篇目,可以利用小说的三要素,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复述。
2.从整体出发注意抓点睛之笔。比如《苏州园林》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作者完全把读者引入图画之中,教者也应把学生引入图画中。抓住概括句,联系课文内容,归纳点睛之笔,学生就能更形象地了解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3.不能肢解有机整体,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进行分析。
4.注意把握读物产生的文化、社会及个人背景。如在讲解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有助于学生对驳论文中的错误观点以及正确观点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重视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1.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针对课本中的自读课文,我尝试以学生自读默读为主,当堂训练写读后感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安静阅读篇目,并做到当堂完成读后感,收上来的读后感质量也渐渐的有所提高,事实证明很多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作出概括,并且能够有所思考延伸。
2.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边读一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的效益自然就提高了。也就是训练学生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其实这也和我上面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是相通的。
(四)将情感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景物中去发掘不同的感情。
2.调动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来品味文中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的见闻要少很多,参加的社会活动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他们有一个便利的条件是能接触大自然,如果乡土生活的经历能被老师调动起来,同样可以发挥好的作用。
3.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设好情感目标。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中,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伟大抱负,需要通过朗读的气势去体现。所以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饱满的情绪就很重要,读出激情,读出气势,这样学生也会带着饱满的情绪去感受伟人的心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探究式阅读决定师生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能够从无疑处求疑、为学生挑起矛盾借以质疑、抓住分歧进行质疑,调动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给学生提问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组织讨论进行解决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只能是在自身的教学实际中不断摸索,探索更多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天津东丽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