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丽 刘光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思考
尹丽1刘光伟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是一种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导致的慢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治疗效果差,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西医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疗法,效果有限。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针刺、艾灸、贴敷等方法可以起到调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以达治疗目的。目前中医外治法防治CHB,不仅需要循证医学的支持,也要加强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为中医外治法的发展提供帮助。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外治法;
CHB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根据最新指南发布的数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发展为慢乙肝[1]。每年因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原发性肝癌而死亡的患者达60多万人[2]。现阶段治疗慢乙肝常采用免疫调节、保肝降酶、抗纤维化、对症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抗病毒治疗是防治CHB的关键措施。但临床上常存在耐药率高、病毒应答率低、副作用大等问题,而中医药特别是中医外治法治疗CHB具有一定优势。外治是与内治相对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利用药物、针刺、手法或者声、光、电、磁等作用于患者的体表或从体外治疗的一种方法,包括整体治疗,皮肤、官窍豁膜治疗,经络治疗及其他治疗等[3]。中医外治法是借助经络的调节作用,通过刺激体表的输穴、从而达到平衡脏腑阴阳、祛邪扶正的目的。
贴敷治疗是指将药物(一般为膏剂)直接置于患者病灶或穴位,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以达到联络脏腑、内病外治的治疗效果。外敷治疗较内服治疗不良反应小,临床报道仅见少数皮肤刺激,并且中药外敷治疗不通过胃肠道和肝脏的吸收或破坏,消除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以达降毒增效的作用。陈庆等使用疏肝贴(由独活、续断、蔓荆子、当归等组成)贴敷期门、肝俞、胆俞等治疗慢乙肝胁痛患者80例。结果显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胁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李研[5]等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由桃仁,当归,川芎,丹参,红花,鳖甲,白术,水红花子,冰片等组成)贴敷于章门穴、期门穴、日月穴、肝区或章门穴与期门穴二穴连线中点,联合甘草酸二胺保肝药物治疗治疗慢乙肝108例,通过症状及肝纤维化检查,证明有改善肝功能及抗纤维化作用。刘汶[6]使用的清热解毒穴位贴敷(由黄芩、黄连等组成贴敷于神阙穴)疗法配合中药被证实对慢乙肝有明确的疗效效果,减缓向肝硬化发展的速度,改善预后。陆原等应用疏肝化痕方(由姜黄、炒当归、川苟、乳香、青黛、防风、虎杖、王不留行组成),敷贴期门、日月、章门、肝俞、胆俞、脾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协痛33例,每日更换1次。疗程(14天为1疗程)结束有效率为81.82%[7]。
艾灸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流传广、疗效较好,被广泛记载于中医药古籍中。主要以艾绒为载体,点燃后通过熏熨和烧灼体表病灶或特定俞穴,借助艾条本身的温通以及热力的刺激以达到温经通络,深入脏腑、调气活血、防治疾病的目的[8]。
肖杰[9]等选用肝俞、脾俞二穴,采用直接灸法,每日一次,每穴7壮,治疗结束患者的转氨酶有所减低,肝区不适及口干口苦症状明显缓解,脉象平稳有力。韩秀华[10]等通过对5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基础保肝联合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与单用保肝药的对照组对比,发现试验组能显著改善消化道症状,促进肝脏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基础保肝组。姚俊青等[11]通过艾灸关元、期门穴联合针刺手段治疗实验性肝损伤大鼠,结果表明对其胶原纤维增生、肝组织病理损伤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证实了针灸对大鼠实验性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督灸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经络学说和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使用隔药灸施治于患者督脉的脊柱段,通过激发督脉“阳脉之海”的特殊作用,发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督灸疗法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起到抗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12]。李晓杰等[13]证实督灸可以有效对抗安达芬等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及其他不良症状,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慢乙肝的疗效。一些学者认为:干扰素治疗慢乙肝造成的骨髓抑制及其他虚弱性症状,可归于中医“虚劳”范畴。李文海等[14]通过统计分析临床治疗骨髓抑制用药,把白细胞减少症的病机归纳为气血虚和肾虚两大类,主要涉及脾、肾两脏。“气血虚弱”和“肾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因此,益气温肾补血是本病的主要治法。督灸疗法,通过艾灸的辛香温通,调和气血阴阳,使先天充足,后天得养,五脏六腑功能得和。且督脉能沟通阴阳,总摄诸经,为阳脉之海,灸督脉可以调整阴阳,协调诸经,使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从而可以解除干扰素引起的诸多副作用。
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中频按摩与中频药物导入相结合,其作用机理是将中药汤剂中带有电荷的药物微粒带通以直流电,药物微粒就会因为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而向异性电性的方向移动。在人体皮肤与电极中间放置用中药汤剂浸湿的纱布,通以直流电之后,带电胶体微粒或药物离子可以经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使药物易于透入[15-16]。药物微粒进入人体后可以起到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的作用,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中药离子导入采用经皮给药方式,患者耐受率高,对皮肤不会产生损伤,同时避免了注射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口服导致的药物利用度下降,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7]。中药离子导入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病灶,因此局部药物浓度能保持较高水平,保证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8]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浅病灶内药物的浓度比肌肉注射以及其他给药方法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有起效快、时滞小、药效强的特点,其渗透性有时比被动扩散透皮吸收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19],可实现大分子量药物的吸收。将中药、经络腧穴与离子导入有机结合,既能发挥中药治疗作用,腧穴刺激作用,又能发挥直流电本身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功效,从而达到疏通经脉、祛风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20],提高治疗效果。
刘静宇等[21]通过自制的肝病治疗仪利用离子导入肝复康(柴胡、白花蛇舌草、黄芪等)治疗慢乙肝,治疗90例,总体有效率91.2%。孙海潮等[22]在治疗肝硬化时两组均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治疗组同时给予中药(黄芪、当归、僵蚕、赤芍、旱莲草、牡蛎、丹参、茵陈)离子导入治疗。4周为1疗程,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60%、90%。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CHB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而中医外治法通过体表局部用药,具有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外治法的研究主要针对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方面,缺乏相应的基础研究,尤其是给药部位、药物代谢过程以及效应靶点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鲜有报道。(2)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蒋天佑[23]认为提高中医外治法疗效的根本途径是辨证论治。朱庆文[24]认为在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论基础上,应从现代病理、生理、药理及中医基础理论等角度综合阐释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内涵。
针对中药贴敷和离子导入疗法,应以明晰药物代谢过程,合理化量效关系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25]。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外治药物进入体内后的转化过程不十分明确,药物用量多凭个人经验,缺乏药动学的指导,对于有效量及中毒量概念模糊[26-28]。因此,研究药物外治药物进入体内后的转输过程中与机体的各种生物因子产生的物质效应,掌握药物的最终产物和排泄途径,确定生物利用度、清除率、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判定药物与非靶标作用所致的毒副反应等将是以后的研究侧重点。
外治法能否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药物是其关键,而恰当的操作位置也应重视和研究。首先,外治疗法通常选择病变脏腑相关经络上的穴位作为给药部位,然而这是否为合理的给药部位,穴位是否对药物的吸收、转输和发挥效应产生影响,不同穴位以及穴位和非穴位之间对药物的吸收和效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对此类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其次,穴位给药与单纯的针灸在机制和疗效方面存在的差异与关联需进一步研究。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29-34],目前研究大多采用多种针刺手法,考察穴位对脉冲刺激的感知、穴位与调节脏腑机能、神经兴奋传导等,其模式为通过物理刺激产生化学及生物效应。现有研究显示药物对于经气的激发具有显著作用[35],但尚需深入探讨二者的关系,包括疗效及机制,穴位在药物吸收和传递过程中的优越性,探索经络调节特定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机理,这对进一步深化对经络理论的认识,提高中医外治疗法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防治CHB,既需要提高临床疗效的循证研究,也要加强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已丰富临床治疗措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Ott JJ,Stevens GA,Groeger J,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ewestimates ofage-specific HBsAg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J].Vaccine 2012;30:2212-9.
[2]Lozano R,Naghavi M,Foreman K,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mortality from 235 causes ofdeath for 20 age groups in 1990 and 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Disease Study2010.Lancet 2012;380:2095-128.
[3]张会娜,刘卫红,李萍.中药贴敷法预防和治疗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概况[J].北京中医药,2008,27(11):896-898.
[4]陈庆.疏肝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9):2890-2891.
[5]李研,辛晓丽,马强,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4(10):45-46.
[6]刘汶,王俊丽,戚团结,等.穴位贴敷配合清化解毒方治疗乙型肝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30(10):726-730.
[7]陆原,陈庆,邵铭,等.疏肝化疥方贴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胁痛33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21-22.
[8]仕丽,王檀,胡少丹,等.温肺化纤方外敷治疗间质性肺疾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6):65-67.
[9]肖杰,王廷峰.谢锡亮教授直接灸法举隅[J].中国针灸,2008,28(7):527-529.
[10]韩秀华,王元敏,宋少军,等.艾灸肝俞、期门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86-88.
[11]姚俊青,郭诚杰,董笃一.针灸对大白鼠实验性肝损伤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234.
[12]许焕芳,赵百孝.艾灸疗法作用机理浅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6-9.
[13]李晓杰,刘晓燕.督灸预防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反应60例[J].环球中医药,2011,6(4):471-472.
[14]李文海,邓长青,梅志洁.中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述评[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66-68.
[15]郝劲松,郑俊明.药物经皮离子导入的转运机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5,12(2):151-156.
[16]许景峰.药物经皮离子导入技术与皮肤电化学的研究概述[J].药学专论,2002,11(8):23-24.
[17]许景峰.药物经皮离子导入技术与皮肤电化学的研究概述[J].药学专论,2002,11(8):23-24.
[18]吴闽枫.直流电离子导入的治疗技术和方法简介[J].医疗与电子技术,2014(5):86.
[19]李永吉,王艳红,王远景,等.经皮离子导入给药系统及其研制展望[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97-98.
[20]李树祝,李冉,白岚.中药离子导入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996-997.
[21]刘静宇,李楠,史海立.肝复康离子导入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4):54-55.
[22]孙海潮,郭锐,王敏利.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3):42.
[23]李戎,闫志勇,李文军,等.针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11-12.
[24]杨晓琳.浅谈督灸的保健作用[J].山西中医,2011,27(1):60-61.
[25]顾文,周春祥.中医外治法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2012,53(19):1642-1644.
[26]陈志农.敷贴法治内病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7,38(2):69-72.
[27]吴震西.内病外治的临床实践[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1):3-4.
[28]畅达.中药外治法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中医,2004,20(4):44-45.
[29]张露芬.实验针灸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2-34.
[30]刘建华,马文涛,崔仁发,等.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进展,2004,6(4):29-35.
[31]钟敏莹,吴思平.针刺结合超激光穴位照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0,42(6):93-94.
[32]陈秀慧,黄德弘,刘艳荣.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对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150-1152.
[33]王秀云,郭义,徐汤苹.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离子机理研究[J].针刺研究,1998,23(4):263-265.
[34]黄红,詹睿,余晓佳,等.穴位神经阻滞对肥大细胞功能和手针及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与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09,34(1):31-34.
[35]陈西敬.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0.
The Thought on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YIN Li1,LIU Guangwei2
(1.Grade 2014 Graduat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2.Department of Hepatology and Spleen-Stomach,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
Chronic hepatitis B(CHB)is a kind of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hepatitis B virus.It has a higher incidence but a worse therapeutic effect,which severely reduces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bring heavy burden for suffer and society.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B relies mainly on antiviral therapy,but the effect is limited.Clinical practice showed we have considerable advantages in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sticking method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gula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strengthening vital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 to achieve therapeutic purposes.At present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B not only need the suppor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but also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which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hepatitis B;exter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8.064
1672-2779(2016)-18-0150-03
(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刘江凯2016-05-15)
liuguangwei19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