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静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浅析
◆白文静
(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出现实用化、实践化、智慧化和创新化的新趋势。
中学地理教育 实用化 实践化 智慧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中学地理教育理念的革新,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化,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实用化、实践化、智慧化、创新化,这些趋势是对传统地理教育的批判与继承,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地理学的理论大多是从其他学科引进的,真正建立在地理学科理论之上的具有地理特色的理论,为数很少,导致地理学理论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用价值不高,也影响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实用性。特别是,传统的地理教育主要是定性地描述讲解理论知识,构建理论体系,忽视其实用性,过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过多的地理原理分析,理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数学概念、统计方法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地理科学研究中,电子技术、同位素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朝着系统、准确、客观的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应用能力,地理科学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也使中学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呈现相结合的趋势,地理教育与现代生产所需的科学技术原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实用化。
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出现实用化的同时,中学地理教育出现了实践化的趋势。初中生已经开始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求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地理教育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中学地理教育的开放程度,构建实践化的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地理教育功能的转变——面向社会建设,面向环境教育,面向全球意识。我国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室外教学和实践活动较少,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而且影响到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同时限制了学生探索自然和接触社会的积极性。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应该让他们真正投身到自然界和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所以,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化也是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学地理教育的实践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或实际操作中展开活动,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地理生存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创造能力。第二,中学地理教育要求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增长才干。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意识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有关的地理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或进行实地考察。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使中学地理教育出现智慧化的趋势。传统的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日益更新的当代,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和知识同等重要。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学地理教育创新化成为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创新化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进行创新化教育,必须理清新的地理知识内涵。第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地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和地理学科能力,使地理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科学的地理技巧和地理创造方法,并为他们提供发挥地理创造才能的实践条件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勇气、创造精神和志气,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开拓未开垦的地理蛮荒,为今后的地理创造打下坚实基础。第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自主学习是中学地理创新化教育的必然要求。第四,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是中学地理创新化教育所必需的。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学习中强调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个体与个体、与自然及与未来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1]范小杉,李传永.百年反思:论地理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探索,2004,(06).
[2]张新锋.初中学生对地理教育看法的调查与分析——以苏州五中为例.铁道师院学报,2001,(02).
[3]张二勋,张同勋.21世纪中学地理教育发展分析.教学与管理,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