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

2016-02-15 13:53段乐川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科研究发展

段乐川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部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

段乐川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寄乎时序。”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又是自身价值兴替的明证。清代学人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首倡学科史研究,提出要重视对学科自身发展历程的研究,要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中探讨学术变迁的趋向、因循和潮流。他说:“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这可能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学科史发展的最早概念。之后,伴随着现代学术的分科发展,学科史的研究被渐次提上议程,并由不同学科的创始者关注、推动和发展起来。比如,鲁迅先生就有《中国小说史略》的文学学科的开山之作。再如,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则彰美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之功,并为后人积薪引火,燎以成原。至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得益于中国历史学科的积淀深厚和源远流长,更是成果丰硕,举不胜举。相比较而言,编辑学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诞生的一门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新兴学科,无论从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抑或研究厚度来讲,都不可与中国其他传统学科同日而语。这也就造成,中国编辑学学科自身研究的长期付诸阙如。学界关注的焦点,要么是编辑学理的自身建构问题,要么是编辑实践的现象迭代问题,要么是编辑史的梳理观照问题。大家很少,或者基本没有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系统认识编辑学学科的发展。换言之,编辑学学科史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被广大编辑学人长期忽略,长久遮蔽。也正是在此时,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姬建敏教授出版的《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一书。全书40多万字,4 章11节,首次以多维的视角、客观的立场对我国编辑学研究60年的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学术史观照。笔者和建敏老师交往甚多,受她的教诲和启发无数,对她的为人为学更是十分钦敬。她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又进行编辑学理探索。这就使得她的编辑学研究,有着不同一般的学术特色,既有浓厚的现实问题意识,又有鲜明的学理观念,尤其是编辑学学科观念。十几年前,她曾出版《编辑心理论》一书,积极地尝试从学科融合交叉的视野来认识编辑学,以大无畏的创新勇气开创了一个编辑心理学研究领域,当时在编辑学界曾引起很大反响。记得,有次交谈时,曾经请教她,当时书名为什么不用“编辑心理学”而用“编辑心理论”一语。她说,在编辑学学科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提出编辑心理的研究问题,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若用编辑心理学可能会更让人费解。她还笑着对我说,非不愿也,乃不敢也。当时,笔者就想,她的编辑学学科意识的确非常鲜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疑问,才促使她始终关注编辑学学科建构这个问题。今天,当看到这部《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一书出版时,再次印证了笔者对她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的认识。细心研读此书,不禁为她不分寒暑精心钩沉史料的学术毅力和沉潜致远覃思精虑的学术见识所触动,由此引发了对这部书和编辑学科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思索。

一、从科学到学科:梳理了编辑学研究的主要向度

在编辑学创立初期,人们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有学吗?这个疑问,首先就是编辑是一门科学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筚路蓝缕的编辑学研究前辈们从编辑实践的历史性、复杂性讲到编辑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性,就是为了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其中,最为经典的明证,大家普遍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观点,即他曾提出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他说:“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要研究它工作中有什么规律。”更有胡乔木的“编辑只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的观点为证,无不是为了阐明编辑科学性的要旨。由此,亦不难看出,编辑学创立初期是何等艰难。编辑工作是一门科学,和编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建却是两个问题。编辑学学科的创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回答编辑工作的科学性的。然而,从科学到学科,却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历程。姬老师这部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第一次较为详细地向编辑学界梳理了从编辑科学到编辑学科的极为繁难曲折的历程,生动系统地勾勒了为了实现这门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学科建构而做出卓越奋斗的中国学者的艰辛努力和思想智慧。在书中,她以西方学者托马斯·库恩“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观点为依据,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等发展纬度的视野全面审视了中国编辑学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她还从传统学科史、论、术三个层面深入准确地揭示了60年来中国编辑学发展的路径、轨迹。她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60年来研究的发展道路从本质来讲就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道路,是遵循着并反映着一门新兴人文社科学科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在这6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编辑学科最大的成就在于实现了从科学到学科发展的初步转变,建构起了历史、理论和业务三个纬度的中国编辑学学科大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指出,中国编辑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学科特色,那就是与编辑出版教育紧密相连,共生共荣,呈现出交相互用、共振共鸣的学科发展动力。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她在该书中才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单列编辑出版教育一节,以求更好地反映编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动因。

二、从学科到学科史:开创了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先河

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一书中,大致有这样一句话,学科史研究的出现才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他认为,学科史本质上来讲是对学科的反观和审视,是以一种总结反思的理路来观照学科发展的史学研究,是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编辑学研究60年来,在不同向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然而,这个体系究竟是什么,内部的结构关系是什么,又分别在学科层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重要引领性标志性贡献?为什么讲编辑学发展前30年是原始学科阶段,后30年是常规学科发展阶段,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在这部书中,围绕上述问题她都给予了深入浅出又深刻系统的回答。她认为,编辑学科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即总结经验、展示成绩、激励当今、开创未来的重要功效,是编辑学科反思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编辑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她说,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发展有着与新中国同命运曲折进步的重要发展特征,是真正地由中国人自主创造的传播实践研究话语体系,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经验又具有国际示范价值的传播规律认知,是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的学科建构。

在这部书中,姬老师从术、理和史三个层面完成了对编辑学学科发展60年的历史解构。她认为,编辑理论、编辑实践和编辑历史研究是编辑学学科的三大支柱,系统地支撑起编辑学学科大厦。编辑学研究的60年,正是这三个学科分支交相发展、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60年。编辑历史研究奠基着这门学科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基石,书写着学科研究对象的过往。编辑业务研究彰显着编辑学学科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标示着学科开放前沿务实的学术特色。编辑理论研究则是编辑学学科发展的灵魂,是编辑实践认知的学理升华,是编辑学学科发展的思想引擎和价值根系。她认为,编辑学学科发展有着历史阶段性特征,前30年研究更多的是学科范围的拓荒和研究路径的探寻阶段,后30年研究则是学科提升、转型和深化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历史成就,也有着特定的局限。与此同时,她还指出,编辑学学科的内在结构也体现出了彼此发展的不平衡性,术、史、论研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实绩,而在同一历史阶段也展现出不同的发展境况。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也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学科史发展的生动性、多面性,她分别从领军人物、重要论著和专业期刊三个方面,对编辑学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多维的观照。这种多维观照更立体地展现了编辑学学科发展的内在结构关系、发展轨迹,更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编辑学研究的多姿多彩的画面”。因此,笔者认为,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还在于,首开了中国编辑学学科史研究的先河,是我国第一部编辑学科史专著,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实现了从编辑学研究到学科史研究的转变和尝试。

三、从问题到路径:阐明了编辑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困境和出路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事因循环的问题思索,并从中发现问题、揭示弊病。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历史研究要执着的是历史现象的“隐喻”,而由此形成了令人沉迷的思想。他甚至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思想史。在阅读《中国编辑学研究60年》这部专著的过程中,不能不令人体会到姬老师对编辑学发展贯穿始终的问题忧思,以及求解学科发展之路的拳拳用心。这种冷静沉峻的忧思意识和清醒睿智的反思意识,给这部学科史专著增添了更多思想张力。

她认为,编辑学学科60年发展在展示成绩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学科发展的先天不足问题,成为制约学科走向成熟的主要障碍。在对编辑学研究学术理路探究的梳理中,她认真地分析了编辑学基本理论的讨论和争锋,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编辑学理论流派现象。她说:“从20世纪70年代编辑学研究复苏、崛起之始,围绕编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基本规律、学科性质等的论争就一直不断,各种流派之间意见不一的激烈程度,各种观点相锫相争、冲突不断的热闹场面以及矛盾差异存在的范围之广,应该说达到了一门新兴学科在创立之初所能达到的顶点。”在对中国编辑学理60年研究的概观中,她认为编辑概念问题、编辑学研究对象问题这些基本学科问题的共识的缺失,是制约编辑学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的根本所在。无论是从编辑基本规律的见解差异巨大来看,还是从编辑史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定来说,或者从编辑实践研究的散漫无序说,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编辑学学科发展面临着的重要困境。这个困境,在新世纪之后十几年中显得更加突出和鲜明。一方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编辑学研究热潮骤然降温,编辑学研究论著的数量大为减少。另一方面是,有分量有思想有深厚学理价值的编辑学专著乏善可陈,尤其是较之20世纪90年代理论流派纷争的现象,多少显得“寂寞沙洲冷”。面对这种困境,甚至有论者悲观地指出,编辑学研究已经走向式微,未来的发展前途叵测。在这部专著中,她以客观翔实的学科发展史实告诉我们,编辑学研究有着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暂时的发展缓慢,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停滞和衰败。恰恰相反,积蓄和沉淀是为了更大的爆发和绽放。诚如她所说:“和其他学科相比,编辑学还是一个年轻学科,编辑学研究只不过才完成了从原始科学阶段到常规学科阶段的转变,而更大发展空间的集成科学、交叉科学阶段还远远没有到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由此不难看出,她对编辑学学科发展走出困境的学术自信。

毫无疑问,这种学术自信来源于她通过学科史的研究而对编辑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也来源于她对当下编辑实践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引发编辑学理嬗变、升华和突破可能的大胆预见。她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变动不居、苟日日新的编辑实践,为编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概念、编辑功能、编辑流程、编辑特征,乃至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和编辑规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形态的转型重构,不仅重塑着传统的社会传播关系和传播渠道,更深刻地影响着作为信息生产传播重要环节的编辑实践。正是基于此,我们对未来的编辑学学科发展有着谨慎而乐观的期待,对下一个中国编辑学发展的60年有着美好而坚定的憧憬。

作者简介:段乐川( 1981-),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编辑理论和编辑思想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理论创新研究”( 15cxw012)。

收稿日期:2015-12-04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39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154-03

猜你喜欢
学科研究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超学科”来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