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2016-02-15 12:20:19彭谈英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邢台054100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读书专业教师

彭谈英(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邢台 054100)

专业阅读: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彭谈英
(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邢台 054100)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涉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课标对学生如此要求,教师理所当然应当是阅读的楷模。教师的阅读应当是 “专业阅读”,即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阅读。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的阅读存在着不读、泛读、浅读等问题,教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阅读现状?教师专业阅读应读什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专业阅读?这已成为教师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阅读存在哪些问题

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是社会中最爱读书的人,要终生与书相伴。我曾对一所中学的教师阅读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阅读绝非是想象中的阅读状况,当走进学校的图书馆时,可以看到书籍琳琅满目,名著、科普读物、工具书样样齐全,翻阅借书登记,学生读书者甚多,而教师读者却寥寥无几,再仔细向管理员咨询,发现教师的阅读现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为消遣而阅读

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根本不理解专业阅读的实际价值,不懂得做一个教师应具备的专业阅读能力,在他们看来,做一个教师能够将课本知识告诉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教师关系不大,教师阅读课外书籍纯属消遣活动,读与不读无大妨碍。我曾与一些年轻教师做过交谈,在这些教师中有教音体美的,也有教语文和史地的,上师范时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功课上,阅读范围基本上是以课本为主,此外浏览诸如 《读者》《青年文摘》《译林》等一类的刊物。参加工作之后,忙于备讲批复考,对专业性强的书刊和名著涉猎甚少,此种现象绝非个别。曾有一位教师毫无愧色地说出这样的话: “我为什么要去读书?读书与工资有什么联系?不阅读不是一样可以做教师吗?”当下,一些教师把阅读当做自己消遣的工具,睡前翻阅以催眠,无聊时翻阅以打发时光,烦闷时阅读以缓解情绪,如此阅读,对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何益处?

(二)为功利而阅读

在一些教师看来,读书就是为了名和利,否则便不去阅读。也有的教师阅读常常是遇到难题之后才找书看,把阅读看成是一种解决生活中难题的事情,而不是去积极储备知识。现在有一些学校大搞阅读形式化,校长在新学期开始就给教师推荐了一系列书籍让教师在本学期完成阅读,其中不乏教育理论和专业书籍,都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读之书,并要求教师写出读书心得。此做法乍一看很好,可在运作过程中,教师整天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哪有时间去读书?于是乎到学期末便去网上下载一些读书心得,算是完成了校长交给的阅读任务。难怪一些教师教书时间越长越觉得知识贫乏,原来是他们平时不为自己充电、加油的结果。

(三)赶时髦阅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一些教师形成了网络依赖症,离开网络便失去了生活的滋味。当你走进一所学校,若是课余时间,你会看到教师中的 “低头族”,他们在低着头购物、聊天、交友,是货真价实的 “网虫” “网癖”。在一些教师看来,网上阅读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可以不择地势,不择环境,不分白天黑夜,什么时候想读就读的平台,不用携带书籍,随心所欲选择阅读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让这些人倍加满足。可是,殊不知这样的阅读带给人的是一种浅阅读,它很难给人以反复咀嚼的思考,也不可能把即时的思考旁注在原文中,瞬间的思考难以保留下来,况且这些教师阅读的内容也很难保证是名人名篇,文章的营养性值得深思。

(四)拒绝阅读

生活中有的教师从来不读课外书,在他们看来,看闲书是无所事事者所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教师一个学期也不进一次图书馆,从不去翻阅报纸,从不去做历史穿越,好像除了念经式的上课之外,一切书籍与他无关,把自己拒之于书籍大门之外,成为文化的陌生人,坦然地把专业阅读与自己的成长分离开来,与无知为伍,向愚昧靠拢,何谈为人师表?

二、教师阅读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担负着把前人积累的经验传给下一代并使之成为事业栋梁的重任。教师和学生阅读与否,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发展底气高下,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唐朝韩愈曾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 “传道、授业、解惑”,其中 “传道”就是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教师要承担起文明传承的重任,阅读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为,一个教师应读以下三方面书:

首先是中外名著。名著是蕴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是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们以警世和深远影响的作品。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在他的 《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读书的经典论述:“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应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的3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全部记在心里才罢手。”像中国的四大名著及鲁迅、老舍、巴金、冰心、曹禺等作家的作品,外国的像 《鲁滨逊飘流记》《格利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名人传》《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等,这些都是文中精品,应当反复阅读,一部作品甚至可以读它几十遍,直到烂熟于心。

如我在读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仿佛看到了无数苏联青年,高呼 “为了祖国,前进!”勇敢地冲向疯狂的法西斯侵略者,鲜血染红了莽莽雪原。我明白了:生命属于每个人,虽然只有一次,但只有把它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人生才有意义。主人公保尔凭着毅力,在劳动、战斗、工作各方面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终于锻炼成具有崇高理想、坚毅的意志和刚强性格的革命战士,他把整个生命和所有精力毫无保留的地奉献给世界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品读之后,我为保尔的崇高精神而肃然起敬。品读名家作品,时而欢喜雀跃,时而悲伤落泪,时而热血沸腾,时而义愤填膺。通过阅读,会从中学到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并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的成长。

其次,要阅读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支撑,是教师从业的保障。一个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靠着在学校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知识来统领自己的教学委实有点单薄,况且写在书本上的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且理论也只能在一个阶段内有指导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教师的教学理论必须不断地予以更新,与时俱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新的教育理论也蓬勃而兴,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传统教育理论书籍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也要对新的教育理论予以掌握,像孔子、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科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个性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教育理念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培养学生的手段和目标,都需要从教育理论书籍中找到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维,才能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再次,要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学科教师是过去或眼下的教师称谓,所谓学科教师就是教师在某一科教学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且该科的知识储存相对其他科目丰富些,可称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等,然而,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具有综合性知识,也就是说文科教师除了具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广泛涉猎理科方面的知识,当然包括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等知识,这样才能去应对复杂多变现实生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论,一个教师在上师范学校时所学的知识,三年之后就会变得陈旧,特别是现代信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发展每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翻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去更新专业知识。为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之余要把博览群书当做自己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去做,为自己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哲人培根曾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沉下心来读30年书,就必然会明白 “十万个为什么”,能在自己的大脑中装下一本 “百科全书”,自己的精神境界就会提升,知识层次也会发生巨变,这样必然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成为一个“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

三、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专业阅读

著名的哲学家卡莱尔说,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一个教师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阅读是教师成长的捷径。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阅读呢?

(一)要有 “三境界”

习近平同志曾告诫干部学习要有三种境界,首先要有 “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 “独上高楼”的寂寞;其次要勤奋努力,即使是 “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 “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要在学习和实践中 “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 “蓦然回首”,在 “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其实,读书也如人生,三种境界就是人生的三个过程。我想,大凡教师的专业阅读要经过的必然是这三个境界,当你没有尝到读书的乐趣时,感受一定是很茫然,断然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与教学无关的荒唐之举,于是便排斥读书,厌倦阅读,把读书当做一种负担,难怪校长和学校一再强调教师读书,而读书的氛围却难以在学校形成,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使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发展后劲殆尽。要想走出这个误区,需要教师耐得住寂寞,放眼望远,去眺望成功的彼岸。这里需要知道的是,读书不是电脑前的网络游戏,不是浏览网页的消遣,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它需要阅读者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清冷,静下心来,不为世俗所动,不去人云亦云,全身心地走进阅览的世界中,然后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并与书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去品味人生岁月中的苦辣酸甜,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飞跃,为自己的教学助力,勉励自己绽放青春的光芒,在三尺讲台上无怨无悔。

(二) 要有 “三劲头”

“三劲头”就是教师在专业阅读时要有挤劲、钻劲和韧劲。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每天工作特别忙碌,从早到晚,备讲批复考毫无闲暇,即是节假日也是家务缠身,很难找到阅读的时间,说专业阅读其实就是一句空话。事实上,教师的阅读必须具有 “钉子精神”,要善于挤时间,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冷沅教授称零碎时间叫 “零布头”,他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我以为教师的读书之间不妨可以这样安排一下,首先要合理利用寒暑假。每年的寒暑假时间相对集中,可以设想较大的读书计划,可以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如名著和一些教育理论书,要系统地去读。其次要认真把握星期天。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有选择地去读一些参考书和工具书,甚至可以去阅读一些名家的教学方法书,以对自己的教学提供帮助。再次可以利用入睡之前的时间。教师可以养成睡前半小时读书的习惯,浏览报纸、翻阅图片,略加琢磨,便可受益无穷。除此之外,阅读应当有一股钻劲,对于那些于人生、于教学有益的书籍,不要读一遍就了事,应当不厌其烦,三遍五遍乃至数遍,达到熟读成诵,烂记于心,所达到的效果必然是一步一层天。当然更为关键的是阅读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将阅读伴随自己的职业生涯,必然后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三)要读思结合

读贵在思,读思结合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才是最让人受益的阅读。教师阅读时,要将书中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认真揣摩字里行间,认真思考字词句段篇章,把书中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放开想象,去穿越时空。遥远的古代、广阔的宇宙、四极八荒、天涯海角,历史人物、英雄史诗、善恶美丑、苦辣酸甜都通过阅读而滋生,实现书中主人公与读者间的思想链接并产生碰撞,激情四溢、火花撞击,让情感去涌动,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

我认为阅读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浏览去理清文本的基本脉络,知道书中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要表现一种什么思想,达到怎样的目的,在自己的脑子中要有轮廓。第二,要做批注。批注是记录阅读者即时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读者与文本对接的最佳方式。阅读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在文本的旁边加以批注,或谈看法,或谈感悟,或与作者商榷以表现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将这些点滴的记录汇集起来,会形成自己思想的河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第三,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们先人通过实践得出的至理名言,每读书必有感受,每读书必把自己的感想付诸于文字。这里需要说的是,写读后感不一定局限于艺术和思想两方面内容,更多的是要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对作品的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可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也可结合生活去谈,这样的阅读才是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阅读。一个智慧的教师,常常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吸收前人的精华,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使知识变得既宽且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 “学博为师”的铭训,不断为人生注入活力,如此还会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吗?

总之,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教师的专业阅读水平的高下,直接关乎到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复兴。面对网络阅读的冲击,教师不可去盲目排斥传统阅读,更不可拒绝阅读,而使自己步入愚昧无知。任何形式的“浅阅读”和 “碎片阅读”,都会助长教师的惰性,会使教师步入职业倦怠的深渊。教师要使自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职业习惯。

猜你喜欢
读书专业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