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专业对口就业率太当回事

2016-02-15 09:53王启龙
职教通讯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就业率对口

王启龙

别把专业对口就业率太当回事

王启龙

实现青年人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言,能够对口就业是多数人从学校到工作世界过渡的理想追求,而对于企业来说,雇佣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也是保证生产质量的最佳选择。正由于此,“专业对口就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也随之产生了“专业对口就业率”(以下简称“对口率”)。而对于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而言,对口率不仅是衡量专业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学校就业质量的硬性指标。如果某所学校的对口率不高,不仅会引来学生和家长的声讨甚至是摒弃,更会招来教育主管部门的追责。可以说,对口率已经成为社会各个群体奋勇抢夺的高地。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热切关注和追逐的同时也需要静下心来追问一句,对口率就那么重要吗?关注对口率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未来,对口率还会是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吗?

我们有必要了解下究竟什么是“专业对口就业率”。所谓的“专业对口”,一般我们理解为,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职业)名称近似或一致,或属于同一个岗位群,即“对口”,反之则“不对口”。而“对口率”就是指当年毕业生中专业对口就业人数与毕业生总人数的比值,其计算方式为:专业对口就业人数/当年毕业生就业总人数×100%。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推断,对口率的产生主要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增和结构调整,即大批学校由中专升格大专,大专升格为本科,同时普通中学转型为职业学校,随之引发了这些学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为了检验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规范和引导学校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和行业办专业,所以在统计就业率的基础上叠加了“专业对口”的概念,对口率也就随之产生。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职业院校对口率的统计和考核的确发挥重要作用,逐渐引导新升格和转型的职业院校确立了服务市场的办学导向,办学与市场和行业的对接,大批毕业生实现了对口就业,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帮助职业学校本身提升了吸引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用对口率来衡量职业院校的质量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如果过分强调对口率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危害。

首先,对口率的统计忽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能力现状。统计对口率的实际上基于三个前提假设:(1)职业院校的专业开设和规模确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匹配;(2)职业院校具备将学生培养达到对口岗位(职业)要求的能力;(3)进入职业院校选择某一专业的学生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强烈意愿。仅就前两点来说,一方面,我国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前并不具备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条件,还难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人力资源市场也并未建立劳动需求统计和预测发布机制,致使学校开办哪些专业、专业规模设计多大都没有充分的信息依据,这将如何保证毕业生有充分的机会选择对口工作呢?另一方面,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国家资格框架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职业教育始终没有国家层面的教学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机制还有待突破,导致教学目标不明晰、教学内容缺依据、教学团队不完善,这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保证毕业生具备对口择业的能力呢?

其次,就第三点假设来说,对口率的设计实际上漠视了学习者自身的心理需求。不仅仅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即便对所有的升入高职和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们来说,又有多少人是在对未来职业清楚了解基础上选择专业的呢?即使是了解或喜爱当初所选的专业,经过3~4年的学习也完全有可能也有自由“喜新厌旧”,那么谁又有权利去阻止自愿的“不对口”就业呢?

我们痛心地看到,个别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对口率数据更好看,一厢情愿地“帮助”学生对口就业,不惜将制造类专业的学生送到企业从事五花八门的低端工作,不惜将酒店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安排到酒吧、KTV陪酒陪唱,不惜使出用“对口就业协议”交换毕业证的手段,如此换来的高对口率意义何在?!教育何在?!人性又何在?!这样的对口率不要也罢!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引领的快速发展的时代,全球正在迎来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新制造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新产业的崛起已经引发全球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甚至交易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将逐渐胜任目前很多的岗位,人力资源结构将之发生巨大变化,职业的叠加、消亡和新增已经显露。未来,由人来完成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创意设计、个性化服务等带有温度的职业,这些工作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心智技能,以及拥有“需求调查—产品定位—功能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等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能力,职业间的边界将逐渐模糊,从属于不同行业的职业除了物质载体不同外,所隐含的职业能力日渐趋同。到那时,跨行业工作的变动不仅可能而且将更加频繁,谁还会在意从事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匹配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口率作为历史产物,终究会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淡出人们的视野,走进历史的故纸堆……

[责任编辑张栋梁]

王启龙,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就业率对口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浅议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机制研究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