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常颖
浅谈语文教学中“德”的培养
吉林 常颖
为师者培养学生无非是要利国利民。倘若只教书不“育人”,那么培养学生的素质从何谈起?教师的悲哀不在于学生是否成才,而在于不懂得如何做教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之所以先“传道”,是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就不能真正有智慧。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课件,“德”是做人的根本。
语文教学贯彻《大纲》要求,是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说什么?写什么?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消极颓废还是积极向上;是狭隘自私还是博爱和平······这不单纯是知识的问题,而是做人的内在本质问题,即“德”。
题的品德,人们自然想到思想政治课,甚至以为这完全是思想政治教育师的责任。其实,教育学生做人不能全靠思想政治课,还要依赖于其他各学科的配合。
除思想整治外的各学科中,语文教学对“德”的培养举足轻重,他有优于理化学科的优势:即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又比深刻的思想政治课易于理解。把握好语文教材,因“文”施教,育人育德至关重要。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的培养:
1.读课文 理解内容——谈爱心
培根说:“利人的品德为善。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具备爱心。这是人类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爱心是“德”的基础,人们留恋美好生活的人生恰是因为浓郁的爱心存在,它令邪恶、嫉妒汗颜。
培养学生具备爱心,不仅能使他们拥有璞玉浑金的品质,更能使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爱心的范畴较广,作为学生,生活中爱心的体现是团结友爱,关心他人,懂利益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在心。
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篇目,只读出了文字优美不行,要引导学生读出开阔的意境,生命的可贵,从而而爱大自然,激发学生蓬勃的朝气,能使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心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锱铢必较的狭隘,这是爱心的基础。
爱心还体现了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一个责任感缺乏的民族是无脊梁的民族。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无修养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礼仪责任是修养的必修课。为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在学习《一面》、《同志的信任》等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先读内容,再读原因,又读对信任和关怀的理解。总之,要读懂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信任。倘若教师在授课时,只讲字词运用,语法知识,那么学生是体会不到作者创作意图的,也就不懂得此时此刻责任在肩,自己是承担跨世纪伟大重任的。
爱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坚强之盾,哪一个民族最具有爱心,哪一个民族就是永恒的民族。
2.说感受 体贴亲人——谈爱家
学习每篇文章,除理解内容外,要谈自己的感受,读与说是联系在一起的。
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古仁人志士选择的是尽忠,这无可非议,但一个人如果不孝不爱家就绝对不能尽忠,先爱家才能爱国。因为一个人幼时对“国”的概念是模糊的,但对“家”是清晰的。我们谈爱心时万不能忽视对学生尊老的教育,试问,连家都不能关心,对父母都不尊重的人,怎么能关心他人?所以说爱家是爱国的前提,爱心的最直接表现的爱家。
3.听背景 了解历史——谈爱国
语文教学中课文背景一般由教师介绍,让学生听的目的是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地位的不同,思想观念就不同,能起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作用。如果单就掌握内容而言,作用只能如此,但和育人联系在一起,它的作用非同凡响。
语文选材范围广,历史背景大体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文明史。如:《诗经》、《史记》、《汉书》、唐诗、宋词、鲁迅作品等等。这些篇章的背景是最好的历史题材,既让学生在历史课的基础上熟悉历史,又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的学生必须知道历史,教师也必须由此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
语言教学中,背景的环境教育不能孤立的教育,而应联系学生“德”的教育,即爱国,我们应该在介绍背景时渗透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发源最早的民族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凭借着智慧和勤奋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彪炳千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弃医从文的豪情……没有这样的爱国激情,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振兴。
4.写作文 现真性灵——谈自强不息
江泽民同志说:“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在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作为学生,此时的努力是将来振兴祖国的基础,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没有中国的腾飞。
自强不息是完善“德性”的最终表现。它包括自立、自尊、自重、自爱,为达到目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磨砺的。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作文。
我从“真、恒、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的训练:
首先,提倡作文写真性灵、真感受。文如其人,可以判断学生的思想倾向。
其次,以写周记形式练笔,培养学生“恒”的精神。“恒”是自强不息的中心,持之以恒就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写与奋斗相关的题材作文。让学生明白,自强不息开天辟地以来逐步形成,代代相传,如: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竺可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求索攻坚在科技领域结下硕果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艰难的。而“德性”是人一切行为的准则,有“德”才有爱心,才能爱家、爱国,才能自强不息。把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同“育德”紧密结合,做到既教书育人,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的。
天下万物,需要到了“拯救”的份上,说明一切都晚了,没救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教委先人之忧提出了素质教育,想到了“德”。思想的嬗变是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德”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社会是大学校,全社会都应以“德”为准则,言传身教,不能推卸责任。归根结底,对学生“德”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中华民族共同承担的重任,这是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四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