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探究

2016-02-15 08:05李媛媛
职业技术 2016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机制

李媛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 110122)



新形势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探究

李媛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 110122)

本文指出了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和专业学科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

0 引言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优势,科研成果丰富。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的关键时期,以协同创新的思路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方相对独立,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其科研平台和服务机构等存在分散、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一是在组织层面,高校在协同创新中承担起了主要责任,包括制定协同流程、调控协同资源以及协调冲突等。但是,参与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各单位追求目标不一致,引发地方政府需要增长、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现象。二是在个体层面,各单位之间条块分割,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部门,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异常艰难。

1.2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政府政策激励通常通过税收、资金支持得到体现。但是,政策较为宽泛化,激励措施容易被“误读”而产生社会扭曲成本,导致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不是为了创新最大化而是为了获得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就导致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二是协同主体间合作约束机制需要加强。各合作主体之间缺乏外力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和法律依据。

1.3高校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存在困难

一是知识合作共享存在壁垒。从经济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更倾向于直接引进技术成果,直接减少了有创新意义的科研项目的研究。部分联盟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缺乏执行细节,缺乏长效机制。二是投融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企业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压力,往往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对大多数科技成果转化只愿承担部分风险。目前,缺乏风险资金保障,由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2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科学规划、深入论证、默契配合、有序推进。需各级管理者和科研人才在工作中积极实践、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建设,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基础

一是国家层面。国家要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宏观政策,制定科学的产学研合作规章制度,强化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结合实际尽快出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细则,通过立法或出台政策、制度,完善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奖惩和补偿政策,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信贷及专项奖励和补贴。二是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目前各地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和规定还不够完善,对合作各方的责、权、利的规定不规范、不合理。要从目标、原则、机制、模式等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产学研合作指导意见。

2.2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

一是激励科技人员的工作创新。高校可联合设立专门的学位点和科研工作站,科学细化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学术水平为评价重点,进一步保障科技人员在产学研环节中的合法利益,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二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对企业的激励制度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1981年美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复兴税法》,明文规定企业可将研发支出作为可扣除费用予以抵扣,当年研发开支超出前三年平均值的部分可予以税收抵免。政府应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

2.3高校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和学科专业建设

一是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高校应通过国内外研修和产学研项目支撑的形式,培养国内知名的相关专业的领军人物。通过选送科研、业务、管理骨干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队伍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打破学科与学院、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界限,构建人才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学科和专业共建机制。通过产学研多方共同制订学科规划、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需求,共建品牌特色学科、专业,共同进行特色学科、专业评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4高校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是国家加快建立完备的校企合作办学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制定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和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明确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的责、权、利,加大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支持,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政策、税收和资金等倾斜,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与行业和市场对接,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设置,努力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

3 结束语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既符合新常态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也有利于改变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用。但是,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牵扯的面也非常广,因而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又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的整体架构、建设理念、系统设计、突破重点上科学规划、统筹考虑。要在重点任务、建设措施和关键环节上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科学、稳步、高效推进。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0.

[2]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 年第 4 期2 :P30-310.

[3]祖超,聂飒.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2,8:24-25.

[4]虞佳,朱志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科技通报,2013,7.

(编辑马海超)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at Colle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 Yuanyuan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at colleges, and then give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governmental policy guidance, incentive system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and specialist subjects, and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between a college and enterprises.

college;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

2016-01-21

李媛媛(1967—),女。辽宁沈阳人。馆员。研究方向:档案及高职教育管理。

G712

B

1672-0601(2016)07-0020-0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机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