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阳,鲍娟,郭鲁娜
(枣庄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普通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失真状况研究
韩建阳,鲍娟,郭鲁娜
(枣庄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部分普通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认知方面存在缺陷、执行过程中的正式因素和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导致测试数据不真实。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旨在确保普通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执行失真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普通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着重提高《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
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目标是本校全体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7月份)最新统计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1]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决定着该政策执行任务繁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执行主体有着鲜明的科层特点,校党委、教务处、教辅部门、部门科室、二级学院(系)等共同组成执行集合体。目标主体和执行主体利益构成虽呈现多极化与复杂化,但各主体总目标就是获取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真实数据。
《标准》规定体质测试共包括9个项目,每个项目测试时间不等,一般需要学生在某一连续时间段内完成。由于测试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对不同年级、院系、班级都要提前指定时间安排测试。测试设备故障、现场秩序、学生受伤等各类突发事件都会影响测试进度,进而影响整体测试计划。此外,对于测试不及格、因伤病缓测等学生还需要补测,复杂的测试信息采集过程结束后还需要经历评分、验证、上报等程序,任何一名学生数据不合法会使全校学生无法成功上报。
政策资源是执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政策的基础,缺少资源的支持,任何体质指标数据也无法得到准确测量。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质测试,学校需要按照《标准》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在人力、资金、设备、信息给予保障。部分高校配有标准的体质测试中心,学校拨发专门经费,保障体质测试的顺利实施。测试期间,执行主体按照职责各自负责资源的维护和使用,对于测试设备损坏等资源使用风险应及时上报上级处理。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2](P26)政策执行失真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失真就是普通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造成执行过程和测试结果背离政策本身,进而导致国家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缺少整体把握的现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失真的表现:1.象征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具体措施,忽视深层问题的有效解决,或者只宣传而不付诸具体实际的操作行动,这使得政策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普通高校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仅限于公布测试项目及其标准,对测试过程并未制定具体方案,从而导致政策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调查分析,部分高校对新标准认识程度不够高,仅限于上传下达,要求测试部门在规定时间完成体质测试任务即可,部分测试执行人员对测试程序知之甚少,操作不够规范,注重结果,淡化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测,对体质测试不合格者,学校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整个测试工作流于形式,象征性的执行。2.扭曲执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评估、检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4]普通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以及对政策的理解,对政策的部分内容和信息进行有意的曲解,扭曲国家体质测试的政策精神,在上报测试数据时,就会出现虚报、变更测试成绩等不良现象,数据缺乏真实性,致使政策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3.敷衍执行。执行主体是具有主体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参与具体执行活动并直接决定执行活动效果的人。[2](P100)《标准》具体执行主体包括校领导、院系领导,更主要是教师以及教师指定的学生这个群体。由于素质层次不齐,业务水平不熟练,对国家体质测试政策精神领会、把握存在偏差,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存在执行不给力、不到位、不彻底等问题,仅限于做表面文章,虽提出具体的测试要求,但并没有实际执行,敷衍了事,致使国家政策法令在落实过程中大大折扣,政策目标无法实现。
政策执行之所以无法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人员对所执行的政策存在着误解。[5](P294)《标准》执行失真认知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所执行政策的价值、功能缺乏正确的认知,尤其是对其长远利益没有充分认识。走访调查显示,部分普通高校在执行体质测试期间,学校未对新标准进行宣传、解析,交谈了解老师、学生对新标准有关规定并不知情,认为只是“走过场”,思想麻痹。其次,对执行政策的内容、标准缺乏正确的理解。执行测试现场应有的提示不够醒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梳理解决,直接导致学生认知水平偏低。再次,关于测试成绩不合格者或违规测试者,相关警示政策、处罚措施不够明晰,部分高校即便有政策,但解读宣传力度弱,教师、学生“机械”的执行测试项目。
(一)《标准》执行失真正式因素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设计不对称。制度实施的不完全还来自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6](P139~140)政策系统作为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首先要求在确定的时空条件下,各项政策之间以及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得互相抵触,相互矛盾,否则就会破坏系统的正常结构,导致整个系统瓦解崩溃。[2](P247)《标准》规定:“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而《高等教育法》第58条又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准予毕业。”[7]调查显示,普通高校体质测试工作与体育课考试、考查衔接不紧密,体质测试成绩也未纳入学校必修学分当中。《标准》在普通高校执行过程中,必将以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两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悖离,究竟如何贯彻实施,亟待完善。
2.监督检测制度不健全。监督检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执行的过程、结果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纠正有悖政策目标的行为,确保政策执行的正常运行。健全合理的监督检测机制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普通高校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针对体质测试结果,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中国学生健康研究与促进中心)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但在抽查过程中,由于样本量大,对测试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而且,缺乏对实际测试过程、程序的监督,规范程度偏下,造成执行失真。
(二)《标准》执行失真非正式因素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试教师自身因素。高校教师是《标准》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人,他们的态度、行为以及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与否。调查中发现测试教师在实测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自身业务素质不够娴熟,仪器操作不规范(如坐位体前屈没有赤脚进行,肺活量测定未清零等等);其次,测试过程态度不认真、不端正、不严谨,走访发现个别教师以手机代替秒表计时,学生长跑“抄近路”未加制止,随意指定学生协助其完成测试,对受测学生没有认真核实身份,“替测”现象时有发生;最后,测试过程中“讲人情、走关系”,部分大四学生忙于就业,个别学生为了评优,就托人找关系打招呼,教师随意填写测试成绩,甚至篡改测试成绩,测试数据不够真实,严重背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2.测试学生自身因素。执行测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部分学生被安排辅助教师进行测试。然而辅助测试的学生之前并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高,熟练程度偏低,执行测试不规范,如计时反应慢,坐位体前屈“屈膝”,跑步“抢跑”,人体向上“屈臂”计数,仰卧起坐不标准计数、身高体重进行“目测”等等;个别执行测试的学生,“送人情、讲面子”,碰到“熟人”,给予“照顾”,随意抬高、更改测试成绩,导致测试数据失真。
3.受测学生自身因素。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于九月开学初至十月底完成数据的上报工作。为顺利完成任务,基层普通高校于开学初进行测试,受测学生恢复调整不及时,体能下降,仓促应测,测试成绩下滑。部分学生由于运动技能水平低,身体素质差,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测试中明显信心不足,消极对待。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以“及格”为目标,“不出力、不尽力”,敷衍进行,直接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执行环境因素。执行环境是指保障有效执行所必需的各种资源条件,主要包括物力、财力。财力资源是《标准》在普通高校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目前,普通高校执行体质测试所需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经费来源单一,仅够维持学校日常教学、训练、竞赛所需,从而导致测试设备陈旧、老化。调研发现,多数普通高校执行体质测试,跑步以手动计时为主,仰卧起坐、引体向上靠“目测”,极少数高校配备电子仪器,直接影响测试效果的精准度。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据统计,目前拥有正规体质测试中心的高校较少,大多集中统一测试,造成测试现场拥堵、混乱。
1.完善监督检测机制。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督监测平台,接受社会各界咨询和反映情况,及时整改落实。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省市层面成立专门监督检测委员会,“不打招呼,不走过程”,深入学校测试现场抽查和复核检测测试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不弄虚作假。相邻普通高校之间互换监督检测小组,进行实地监督检测,不循私,不舞弊。以此形成由国家、省市、高校内部、高校之间等多渠道监督检测机构,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从而确保《标准》执行的公正、准确、合理。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基层普通高校执行测试不能流于形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学校各级部门审查,随机抽查复核等措施,将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与毕业、升学结合起来,以“法”约束、敦促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同时,把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评优、评奖相衔接,激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积极性。
3.提升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省教育厅成立专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机构,各高校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学校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测试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通晓测试要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挑选思想觉悟高、态度认真负责的学生作为辅助测试者,集中进行培训,加强业务能力,保证体质测试工作准确、规范。
4.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组织好相关执行主体通过认真学习加强对所推行政策的的准确认知,利用各种会议、决议、文件等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真正了解其目的、内容、功能和价值;学校成立专门的宣传报道机构,安排学校宣传部门,利用学校的网络、媒介、宣传橱窗、印发小册子等进行宣传报道;有关“奖惩”政策要及时出台,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时机进行传达解读,提高认识水平,从而确保《标准》执行的顺利实施。
5.拓展融资渠道。充足、丰富的财力物力资源是《标准》实施的物质保障,是《标准》高效执行的重要支撑。要重点加强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测试设备齐全。一方面,拓展学校体育经费来源渠道,打破单一国家财政拨款形式,面向社会,扩大宣传,吸引投资;保证教学、训练之余,体育场馆对外进行有偿开放,募集资金;举办体育培训班、承办大型体育赛赛等方式来多方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管理、维修和保护,延长其寿命,节约成本,购置体质测试电子设备,取消手动计时,减小误差,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普通高校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将来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拥有健全、健康的体魄,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推动形成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学生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完善大学生体质测试政策执行体系,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1]http://www.sundxs.com/baike/12795.html.
[2]丁煌. 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张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14-06-11.
[5]George C Edwards,III and Ira Sharkansky,The Policy Predicament:Making &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mpany,1978.
[6]张曙光. 制度 主体 行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反思[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7]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人大网,1999-01-01.
[责任编辑:何 芳]
2016-06-25
韩建阳(1978-),男,山东青岛人,枣庄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G811.37
A
1004-7077(2016)06-01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