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鸿彝
《通典》:我国古代法典的宝库
文/陈鸿彝
通典
《通典》汇通了我国历代国家典制的重要文献。
《通典》的作者杜佑(735—812),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天宝年间,仕于代、德、顺、宪数朝,曾任淮南节度使,官至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封岐国公,是个很有政治地位的人。他很爱藏书,聚书十年,就达数千轴,在当时算是一位大藏书家了。读的书多了,他就分门别类地整理,从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方面作学术研究,而且总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见他不仅关心经史政法文章,同样关心自然科学,是一位善于融通古今知识的大学者。他的代表作《通典》作为历代典制的汇编之书,汇聚了古今相关历史资料,分为“九门”,门下各设子目,使丰富的史料各有所归,成了“九通”的开山之作。
杜佑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于经济,食货自然要领先;政事的推行在于职官,所以要重选举;社会治理要靠礼乐,用来巩固政权基础;国家的和平安定则在兵刑与边防,对此轻视不得。根据这个认识,全书的次第安排就是:
一、食货典,十二卷,汇录历代正史的《食货志》及其他典籍史料,记载相关经济政策与方略设施,疏理历代财政的关键所在。杜佑曾亲理财政,深知经济为一切的基础。他纠正了历代史书将礼乐置于前列的惯例,又破例地删除了天文、五行等与食货并无直接关系的烦琐记载,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二、选举典,六卷,汇集历朝选官制度的演变轨迹,阐发其优劣得失之情,指出考选对于官僚体制的关键意义。可贵的是,他绝不“是古非今”,不似一般儒生的标榜《周官》,称颂“封建”。他批判了三代以“亲亲”为宗旨的世袭制,批判了六朝以门阀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却又不赞成当代科举考试的纯以“文章取士”。他是在肯定“考选”制前提下指出科举考试负面影响的第一人。
三、职官典,二十二卷,记载历代机构设置、兴废沿革及官员奉职实况。特殊的是,他肯定了李悝立法、商鞅变法在机构设置、政府职能发挥上的积极意义,发人所未发。他十分推崇“秦法,唯农与战,始得入官”,推崇汉代设“孝悌力田、贤良方正之科”,主张从实践中识拔人才、考核人才。他赞赏秦汉之官员可以在中央与地方上随宜调遣,而且考核精审,“责以成效,寄委斯重,酬奖亦崇”。他要求把重心放在全面养育人才、全面考核人才上,真是卓识。
四、礼典,一百卷,其中记载历代礼制六十五卷,唐代三十五卷。
五、乐典,七卷。礼乐制度是全面调动社会法治因素以安定民生、稳定政权的法宝。
六、兵刑典,其中甲兵十五卷,五刑八卷,记载历代兵刑沿革。古代军警一体,政刑不分,兵典与刑典可以合并论述;但杜佑实际上又是将其分开的。
七、州郡典,十四卷,记载历代政区沿革、风土人情之突出情况。杜佑有“重农”、“重民”思想,各地有关国计民生的物产与产业,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用大量统计数据、对比数据来说明问题,很富有科学精神。
八、边防典,十六卷,记载周边民族区域情况,以及周边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事件。杜佑从国家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出发来关注边防,不仅仅是考虑边防戍守之类,而是着眼于民族区域的建设和中外关系的调整,很有卓见。
《通典》是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分门类记载历朝历代典章制度的专史,开创了史书的又一体例。后世史学家纷纷起而效仿,遂有南宋郑樵《通志》二百卷之作,那是一种带通史性质的专科史。元初马端临又作《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更加系统而周详。以上三本书合称“三通”。清乾隆年间,将“三通”合刊为武英殿本,政府又下令编成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及《大清通典》《大清通志》《大清文献通考》等六部书,与前“三通”合并为“九通”;后来又加上民国初年的刘锦藻编的《续大清文献通考》,便成为“十通”了。
(本文节选自《中华法治史话》,群众出版社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