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晓一 陈小艳 刘付森(陕西省镇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张江红(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镇巴分校)
汉中麻鸭四季放牧技术
文│胡晓一 陈小艳 刘付森(陕西省镇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张江红(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镇巴分校)
陕西省汉中市平均海拔550米,位于东经105°30′~108°24′37″,北纬32°15′15″~33°56′07″,面积3600平方千米。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特有的生态环境,为养鸭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也选育形成了蛋肉兼用型地方优良鸭种——汉中麻鸭。汉中麻鸭历史悠久,在汉中市勉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文物有许多陶鸭,其与现代汉中麻鸭体型十分相似。
成年公母鸭体重分别为1.172千克和1.238千克,年产蛋220枚。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能适应高寒气候,适宜于放牧。主要分布于水田较多的陕西省汉江两岸的城固、汉台、南郑、勉县、洋县、西乡、汉阴等县,2014年存栏15.86万只。
鸭篷养鸭在汉中市各县区较为普遍,已有上千年历史,一个鸭篷一般养殖成年母鸭400~500只。一般只在立秋前40~60天,往母鸭群中放入约10%的公鸭,其他时间不再养殖公鸭。鸭篷内有“把式”(俗称“鸭子客”)1人,“二把式”1人,“攒篷”1人。“把式”任鸭篷的技术总指挥,负责围场选址、饲喂次数及饲喂量、转移、雏鸭训练和鸭病防治等技术工作。“二把式”为技术助理,负责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攒篷”负责移篷、煮饭、开围场、捡螺蛳等工作。无论是天晴下雨,这些人终年都随着鸭篷露天生活。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鸭篷养鸭逐渐减少。
雏鸭从孵化坊购回后,为帮助公鸭提高性记忆,首先以5只公鸭配1只母鸭的比例放入育雏圈,这些母鸭被称为盖印母鸭,剩余母鸭以450~500只为单元放入栏圈内。所有雏鸭都先饮水,方法是放鸭时可将每个雏鸭鸭喙放入5%葡萄糖凉开水中浸一下,以后饮水中添加多维和抗生素。饮水后3~4小时开食,饲料可用七成熟的碎米或碎玉米均匀撒布于开食盘。
如果是采用农村的“灶式孵化法”,应选择立秋前5天孵出的雏鸭(农民称为“假头水”),以立秋孵出的雏鸭(称为“头水”)为最好,育雏成活率在95%以上。幼雏圈饲3天后就要训练雏鸭下水。方法是先用竹篾在水面上围成一个鸭围,大小以鸭的数量而定,鸭围上搭荫篷,朝向岸边开1~1.5米宽的门。岸上设一鸭围,内铺设稻草,上面也要搭荫篷。雏鸭在岸上饲喂后,驱赶雏鸭进入水浅处1~2分钟,然后呼唤上岸,这时羽毛多被水打湿,此时在岸上尽量驱赶雏鸭活动2小时左右,待羽毛干而蓬松即可停止,之后让雏鸭休息。依此办法,每日3次。
在夜间,驱赶拥挤的雏鸭3~5次,以防“烧香”(热中暑)。3日内忌直射阳光和淋雨,做到夜不积食、下水不湿毛为最佳。到雏鸭出生15~20天后,可以照射阳光,可以走泥地,可以经雨淋,这时又要训练雏鸭“告口”,方法是将雏鸭圈在围内,从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8~9点不喂食,直到全圈雏鸭乱鸣,将雏鸭赶到田中,撒稻谷,雏鸭随意采食即行分离。如果有不采食的雏鸭,则推迟1~2小时再赶入田中,按以上方法训练,直到能吃稻谷为止。雏鸭100日龄时,淘汰公鸭,将母鸭编入鸭群。
鸭群的放牧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农历3月份,天气转暖,可将鸭群转到平原坝田。农历4月~5月15日,正是水稻插秧期时节,此时应将鸭群赶到堰塘或河岸边饲养。农历5月15日~6月15日,可将鸭群转移到坝田放牧,鸭群对坝田起到薅秧、松土、防虫、施肥的作用。农历6月15日~7月15日,此时属于水稻抽穗及成熟期,此时需要将鸭群重新转移到河岸或堰塘边喂养。从农历7月15日~10月底,待水稻收割完成后再将鸭群转移到稻田中放牧。农历11月初~来年3月,将鸭群转入山谷地或泡水田放牧。如此周而复始,形成规律放牧。
按照放牧规律进行放养,鸭群在农历2月初便可开产。经10~20天后,全群日产蛋量可达80%~90%,产蛋高峰期可维持到农历6月20日,到换羽期时产蛋锐减。为缩短换羽期,一般采用人工拔毛止卵法,即在立秋时将全群母鸭主尾羽、主副羽等翅羽拔去,人工缩短换羽时间。农历7月15日以后,鸭群又开始在稻田里放牧,饮食充足,到农历8月初又开始产蛋,直至农历10月底天气变冷停止。
鸭群的饲料在放牧时主要是稻田中的螺蛳、小鱼、青蛙、草籽、虫子、掉在田里的谷子、案板草(眼子菜)、鸭舌子(鸭跖草)等,在堰塘或河岸边放牧时饲料是胡豆、大麦、玉米等。农历2~6月是产蛋高峰期,此时应做好鸭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如果是在水田放牧,鸭群每日喂食5次,正午前吃3次,午后吃2次,每日定时;如果是在河坝或堰塘放牧,每日喂3次,分“早上”“半晌”“日偏西”,每次给胡豆或大麦、玉米50克,螺蛳60克。放牧时,随鸭子缓缓而行,不能过快,以免影响产蛋量。农历8~10月也是产蛋季节,此时为防止夜间鸭群饥饿,可调整给食时间,下午增加1次,上午减少1次。
看田技术体现在放牧环境的选择上,也是显示“把式”技术高低的关键。田中饲料多少与好坏主要看泥色,青泥中螺蛳、鱼、虾、青草必多,黄泥则少。在冬天,注意观察田口流水处的死螺蛳及田中杂草,这些东西多则鸭群可食用的东西就多,即使螺蛳陷入土中6~10厘米深,也可被鸭子翻出吞食。另外,还要注意田边的道路,以鸭群出入方便为原则。在产蛋季节,鸭群每天行走不应超过1 千米。一般一群鸭要有20亩的水田进行轮牧,放牧的田中水深以10~13厘米为最适宜。在看田时,如果发现水面油腻、皮厚坚硬的“铁螺蛳”、有生活生产垃圾等现象,则这些区域不适宜放牧。
在水田放牧,以距离当日最后一次放牧田块最近之处为宜。在堰塘或河坝喂养,以离水边15米为宜。应选平坦、干燥地面。最好选择有良好草皮的地面,如果地面泥泞,应铺稻草或树叶。
鸭围以竹篾为材料,用木桩固定在地下,作成围场。围场直径5.2米,周长16.5米,鸭围高1.05米。围场的1/4用高0.55米的短竹篾围成,该区域正对“把式”居住的帐篷,以便观察围场内的动静。靠近水域或水田的方向,开约2米宽的门,仅供开围时鸭群进出。每天早晨开围前先捡蛋,初产母鸭产蛋多在前半夜,经产母鸭产蛋推迟到后半夜,甚至到早晨8∶00~9∶00。
长距离转移多选在鸭子停产期。由“把式”勘查道路,尽量避免穿城过村,应以沿途有良好食物的道路为最好,以早晨、半晌、日偏西三个时段最为适宜。赶路时,“把式”手执竹竿邀20~30只鸭子为前导,根据道路宽窄排成3~5行纵队,“二把式”手持竹竿在后督察。赶放中,如发现有迎头狗或异禽异兽,“把式”将竹竿端绑上木勺挖泥投掷,以便驱逐,保护前行。
点评:稻田养鸭可以治虫、除草、施肥、活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能生产鸭肉、鸭蛋、鸭绒等优质禽产品,是农牧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的好路子,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