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2016-02-15 03:32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北方牧业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临储玉米价格玉米

□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临储政策改革元年玉米市场变化明显

□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2016年是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国内外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加之,多年来形成的政策惯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冬季,正如近期全国大部地区受早早来袭的寒流一样,作为上市一个多月的国内新玉米整体表现亦像冬天般寒冷,而在临储收购“退出”市场的首个改革元年,新玉米市场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后期行情走势如何?颇受业界关注。

临储政策取消,玉米价位走低

对于全国玉米市场而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玉米市场出现了很大变化。因为继棉花、大豆取消“托市收购”后,今年3月我国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如今,玉米“托市”政策取消,意味着从今年起玉米将回归市场化调节。据调查,随着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库存压力进一步加剧,今秋以来,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

事实上,自2015年3月份以来,国内玉米购销就一直面临价格下跌和需求不振的双重压力,今年以来更延续疲软走势,始终看不到尽头,目前已经跌回十年前的水平。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价格为1678元/吨,较9月上旬的1825元/吨下跌8%。“十一”期间,华北阴雨天气较多,加之9月中下旬华北玉米价格迅速下跌,农户及贸易商惜售,华北企业门前收购量急剧减少,主流报价反弹至1700元/吨左右。但随着天气转晴,目前玉米上市量再度增加,华北玉米价格再次回落至1600元/吨左右,局部地区甚至已经跌至1500~1550元/吨区间。

据了解,近期不仅华北玉米价格下滑,南方销区玉米呈现下跌趋势,随着东北地区新玉米上市,价格比去年同期也大幅走低。来自黑龙江省粮食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黑龙江现货玉米购销依然清淡,烘干后的三等新玉米上车价格仅为1520~1540元/吨。据监测数据,目前东北、内蒙古深加工企业已陆续开秤收购新玉米,其中吉林燃料乙醇企业收购价为 1450元/吨,辽宁开原企业收购价为1570元/吨,内蒙古扎兰屯企业收购价为1400元/吨,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有关市场人士预计,东北地区玉米大量上市后,干粮价位应在1350~1450元/吨。这就意味着新玉米价格可能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在哈尔滨举行的2016中国秋季粮油市场分析暨贸易洽谈会上,与会专家分析认为,在临储政策取消的第一年,玉米市场价格必然面临下跌,而国内外增产预期更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当前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产区玉米大规模上市时节,这些因素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玉米价格仍然会维持下行走势,而在市场无其他利好因素的背景下,预计玉米价格将有可能跌破农民的心理价位。

库存“粮满为患”,流通步入“阵痛期”

长期以来,为了备战备荒,我国实行了多年粮食储备政策,并从2008年开始,国家又开始实行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由于种植玉米收益比较稳定,主产区农民纷纷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导致近年来国内玉米产量随之飙升,玉米库存“粮满为患”。然而,从今年起国家取消收储政策,玉米市场瞬间失去“托底”价格支撑,过剩问题愈演愈烈,导致市场流通步入“阵痛期”。

据了解,自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推出以来,国内东北主生区玉米价格由每吨1300多元一路上涨到2014年的2200多元。虽说2015年玉米临储价首次调整到2000元/吨,但与进口价格相比,临储价格仍处于高位。因此,在玉米临储时代的“托市”政策影响下,我国玉米产量、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吨增长至2.25亿吨,增长35.5%;播种面积由4.48亿亩增长至5.72亿亩,增长27.6%。其中,从2012年起市场出现供大于求,2015年玉米总产量又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25亿吨,较上年增加893.4万吨。由于“托市”临储,大部分玉米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进入了国储库,成为“政策粮”,这是导致“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粮食库存高企”玉米产业链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仅2015/ 2016年度临储收购总量就达到1.2543亿吨,较上个年度增加4000多万吨,同比增长50%,也创下历史最高记录。据测算,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总量高达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远远超过国内一年的玉米消费量。这种“堰塞湖”式的庞大国储库存,不仅带来库容严重不足的压力,而且还需要负担巨额的财政资金支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高达250元左右,按此计算,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50亿元。因此,促改革、去库存形势非常严峻。

截至10月中旬,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2015/2016年度临储量尚剩余约8300万吨,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5亿吨,目前国内玉米临储结余量仍在2.3亿吨以上,这将在未来数年内对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制作用。总体来看,我国玉米市场供求失衡状态还比较严重,未来玉米价格弱势运行仍然是大趋势。

目前新玉米价格已跌至10年前的水平,在没有明显利空因素作用下,预计玉米价格未来再度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不排除优质玉米出现区域性、阶段性的反弹行情。

加快供给侧改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业界专家认为,由于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前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加之农民缺乏足够的存粮设施,玉米流通或将步入“阵痛期”。当前,要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粮企入市信心,推动消费和加工转化,促进市场流通;从长远上讲,只有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家不收储就是玉米市场的最大利空,因而与往年收购市场“热闹”的景象相比,今年市场显得有些冷清。据调查,由于“市场化收购”今年刚开始实行,农民一时不太适应,因而在今年新粮上市之初,许多人纠结于卖与不卖之间;同时由于失去政策支撑,大部分农户只能随行就市,但用粮企业趁机压价收购,农户议价能力较低,导致农民惜售心理加重。另一方面,因临储政策取消,玉米销路不畅,贸易商不敢贸然收购。这样由于市场收购主体入市动力不足,大多在观望等看,收购态度谨慎,导致玉米购销清淡,甚至出现阶段性“僵局”。因此,今年玉米流通不仅是价格低的问题,而且有可能面临“卖难”问题,在阶段性、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下,农民卖粮将出现一定时期的“阵痛期”。

据了解,目前东北地区仍有部分农民仍然采取的是“地趴粮”式储粮方式,若遇到冷暖天气交替,水分较大的玉米极易出现霉烂等“坏粮”风险,而玉米卖不掉则可能出现大面积“憋粮”现象。因此,东北地区的玉米购销政策调整,将直接影响全国粮价走势和购销流通,甚至影响到储粮安全和下年的农业生产。

据悉,为了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近日,国家发革委、粮食局、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在联合下发的 《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今年是改革第一年,要做好新机制下的玉米收购工作,并从保证收购信贷资金、引导市场化收购、提前安排仓容、加强产销对接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国家粮食局也发布公告,决定暂停国家政策性玉米销售,待2017年5月玉米收购期结束后,届时将根据市场供求等情况,按照不打压市场原则确定销售底价,合理把握销售时机和节奏,尽量为市场消化新玉米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今年玉米新政实施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动态、新问题,为防范玉米价格再出现断崖式下跌风险和大范围 “卖粮难”现象,专家建议:一是激活市场主体,增强粮企入市信心。通过加大信贷支持、补贴加工收购等方式,引导市场价格预期,建立玉米价格下跌“缓冲带”。国家要支持建立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收购体系,加快粮食轮换速度,腾仓倒库扩大库容,确保应收尽收;同时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支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入市,民营粮企也要创新收购方式,开拓市场。二是加大对市场化收购玉米政策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舆论氛围。澄清一些地方还存在的可能启动应急收储传闻,避免因为市场价格低、农民等着启动“应急”收储,而错过利好时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加强“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通过科学储粮,合理规划卖粮时间,从而保证顺利售粮,减低坏粮风险。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玉米产业链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市场化是唯一出路。有专家预计,临储收购取消导致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走低,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需求增加和进口下降,因此,从长远来看,通过改革使玉米重新回归至供需基本面,摆脱完全由政策主宰的运行格局,除利用价格手段,引导无优势产区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外,还须从饲料和深加工两大主要出口及加快流通等方面作文章。

一是饲料行业。虽然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量相对稳定,但目前国产玉米质量不及进口玉米,还时常存在舍近求远情况,这些亟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优质玉米生产、供应上下功夫。二是在深加工方面。要采取措施提升玉米加工转化能力,扶持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增加有效供给,刺激下游产品消费需求,逐步补齐加工转化短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北粮南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粮食接发设施,支持建设一批中转仓、铁路专用线、内河沿海码头,并在粮食南运上加大补贴力度,重点解决“北粮南运”面临的物流成本过高等难题。

总之,2016年是我国取消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第一年,当前市场购销形势前景仍不明朗,各方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要解决玉米市场面临的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尽快走出流通“阵痛期”,必须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农民合理收益,在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增加优质玉米有效供给,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确保产品适销对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下功夫。而要完全理顺玉米产业链条,必须将市场化方向坚定不疑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临储玉米价格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我的玉米送给你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或提前公布
2014年临储油菜子价格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