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系,北京 100089)
钓鱼岛购岛事件后日本主流传统媒体中国报道研究
——以《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对比为例
宋 刚1
(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系,北京 100089)
在2012年“购岛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两国关系进一步降入冰点,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在成功举办奥运、GDP超越日本之后,通过“他者之眼”获得自我认知的需求较为活跃的时期。本文力求通过梳理《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所代表的日本主流传统媒体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的涉华报道,采用定量分析与重点领域定性分析的方法,找到当代日本媒体眼中的当代中国形象。
钓鱼岛;购岛事件;日本媒体;中国形象;《读卖新闻》;《朝日新闻》
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国北京举办,这是继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及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之后,在亚洲地区成功举办的第三次盛会①。2012年8月6日,伦敦奥运会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时任我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接受了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奥运主题专访时表示,奥运会的举办使中国在全球聚焦下日益自信,大国心态和风范亦得到塑造和锤炼,他这样说道:“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推动了中国社会迅速成熟进步,为中国发展进程树起了新的界标。”②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提升了国家形象,也使我国在心理层面重拾了古代“天下观念”以来的大国信心,那么在2010年,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数据显示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在物理层面,我国也应该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无独有偶,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超过当时的西德,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世界之林,无论是国家地位还是国家正面影响力,日本都达到了空前高度。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日本产生了大量的日本论与日本人论,根据日本最大咨询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1978年的统计,从1970年至1978年,日本共出版了四百余部该领域的著作,其中不乏在今天依然被当作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③。比日本学者稍晚一些,基于文化对比的日本形象研究以及外部视域中的日本研究也呈现出井喷之势④。这一势头大约持续到了日本经济进入停滞期,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叶。
通过梳理日本论研究史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研究的密切关系。伴随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重新迈入超级大国之列,以学术界为首,我国社会各界近年来已经逐渐出现了从对象国眼中全方位探究我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与著作⑤。在以往的研究之中,从分析对象的文本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周宁任总主编的“跨文化研究丛书”所代表的,以典型性人物、文学作品及游记等为题材,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以如何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为目的的定性分析;另一类是以当代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着重采集对华报道的新闻热点、论调论据、报道篇章等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二者相比,前者从时间坐标出发,使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展现得更为透彻,后者则从空间坐标出发,将中国形象的地理分布勾勒得更为清晰。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对当代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研究中,以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及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为首的欧美国家媒体言论研究文本似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⑥,这一倾向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植根于冷战结束以来欧美话语体系构建的世界秩序之中;二是我国认为美国是美日同盟关系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⑦,在外交及国家安全领域可以或多或少地忽略日本。这些观点似乎无可厚非,但又对于我国的主要邻国之一、世界经济排名第三的国家——日本的媒体主动性有评价过低之嫌。同时,考虑到日本文化中的「建前」与「本音」⑧以及2012年发生的“购岛事件”以来中日关系的复杂局面,笔者认为,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难以达成一致,政府间交流止步不前,并且在短期内这种状况很难有突破的迹象。在其后的一段时期,研究日本媒体如何宣传中国,对此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将会对我国的对日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报纸业从上世纪初就实行有效的专卖制度,保证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报纸销量最高,发行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陈莹 吕萍,2009∶83)。但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之下,近年来,日本报纸销量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根据日本ABC协会2016年对于2015年1-6月平均每天报纸发行量的调查,日本五大报纸的排名及销售量分别是:第一位《读卖新闻》9,124,189份;第二位《朝日新闻》6,797,693份;第三位《每日新闻》3,278,625份;第四位《日本经济新闻》2,736,381份;第五位《产经新闻》1,614,516份(日本ABC协会,2016∶1)。另一方面,日本互联网个人普及率于2015年底达到了82.8%,虽然如此,但通过互联网阅览新闻网站的网民比例一直在30%左右的低位徘徊⑨。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因特网、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等新媒体,传统纸媒在媒体道德与可信度上依然具有明显优势,日本民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依然较高。因此,在我国对日国家形象研究之中,将日本传统媒体的报道作为客观全面的研究对象之一,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从销量与发行范围来看,在日本传统媒体之中,《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新闻报道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并且,两家报纸的报道倾向也具有相对互补性,例如作为自身报道基本政策的《读卖信条》与《朝日新闻纲领》之中,除二者共同拥有的“自由”、“和平”、“人本主义(人道)”、“公正”、“繁荣(幸福)”等关键词以外,最大互补之处要属《读卖新闻》的“勇气”与《朝日新闻》的“宽容”了。
另一方面,从政治立场及意识形态上的角色对立这一角度来说,对于《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互补性研究也算由来已久。例如Akuto(1996∶313-337)及朝仓(2010∶79-106)均认为《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为保守派,《朝日新闻》与《每日新闻》为革新派或自由派。当然,也有欧美学者认为《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二者在政治见解上或许有些许不同,但从对于日本政府所持有的非批判性这一观点来看,二者实质上是站在同一政治立场上的,如W’olferen(1990∶98-115)及Freeman(2000∶188-210)便持有类似观点。具体到我国,张玉(2007∶83)曾以1995年至2005年为时间节点,从“政治”、“经济”、“国防军事”、“外交”、“社会发展”、“教科文体”、“灾难事故”、“台湾”、“在日华人华裔”、“涉华新闻总体印象”等十个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中国报道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清楚地发现两份报纸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大同小异的”。但是,由于时间跨越十年,张玉仅依照Riffe(1998)的结构周调查方法,从每一年的两份报纸中抽取相同的两个结构周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上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覆盖性与代表性,但考虑到这一期间在中日两国之间曾经接连发生过诸如东海油气田开采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因此结构周调查方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将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大化与细致化也成为了必然。
表1 《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涉华报道一览(2013-2014年)⑩单位:篇
那么,在近年来中日关系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购岛事件”(蒋立峰,2012∶32)之后,《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对华报道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呢?如表1所列,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时间节点限定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这两年期间,以这一期间内在两份报纸缩印版上刊登的全部涉华报道为第一手材料和研究对象,共分为“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历史问题”及“军事”等八个领域进行统计,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中仅通过报道数量、报道天数及关键词数量统计分析,力求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期待从中找到日本媒体构建下的全面立体的当代中国形象。
《读卖新闻》两年涉华报道总计810篇,其中2013年367篇,占总量的45.3%⑪;2014年443篇,占总量的54.7%。与2013年相比,《读卖新闻》在2014年更加重视对于中国的报道。
从各个领域来看,政治领域233篇,占总量的28.7%;外交领域136篇,占总量的16.8%;经济领域139篇,占总量的17.2%;社会领域160篇,占总量的19.8%;文化领域25篇,占总量的3.1%;环境领域27篇,占总量的3.3%;历史问题领域20篇,占总量的2.5%;军事领域70篇,占总量的8.6%。由此可以看出,《读卖新闻》的涉华报道按照篇数比重排列各领域的顺序为:1.政治;2.社会;3.经济;4.外交;5.军事;6.环境;7.文化;8.历史问题。其中,政治、社会和经济三项的报道数量相加在当年所占比重分别为63.2%(2013年)和60.9%(2014年),由此可以看出,《读卖新闻》对于我国这三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在关注度最高的政治领域,2013年对于新一届政府的报道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此同时,民主制度建设、人权问题也是这一领域的重点。2013年1月3日是《读卖新闻》当年第一次刊登涉及我国政治领域的报道,共有三篇,题目分别是『改革開放を推進 習近平主席が強調/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改革开放』、『香港で大規模デモ 行政長官辞任求め/香港举行大规模游行要求行政长官辞职』、『平和賞、劉氏妻の映像公開 軟禁下、友人ら訪問/和平奖得主刘氏妻子影像公开,软禁下访友』,由此可以看出2013年政治报道的大致方针。另外,关于薄熙来问题的报道在2013年及2014年合计也高达11次之多。政治领域的整体印象是对于习、李新政持观望姿态,但负面报道居多。
从报道天数的增减上来看,与2013年相比,增加的领域有外交(↑77.6%)、经济(↑78%)、社会(↑7.8%)、历史问题(从无到有)和军事(↑45%),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历史问题,月度报道天数分布见表2,报道标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以及较为敏感的关键词是∶南京(8次);慰安(5次);国家哀悼日(3次);卢沟桥(2次);靖国(1次),但从整体来说,历史问题领域所占比重仅达到2014年总量的4.5%。增幅占据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经济和外交领域无论是绝对数量上,还是增加幅度上均具有相似性,并且,2014年这两个领域的报道数量排名政治之后,分别占当年总量的20.1%和19.6%。外交领域中,直接涉及到钓鱼岛(日本所谓尖阁诸岛)的报道数量是2013年7篇和2014年5篇,在当年外交领域报道中所占比重分别是14.3%和5.7%,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购岛问题甚嚣尘上之后,钓鱼岛问题本身似乎逐渐离开了《读卖新闻》的视野,但是对于中国外交报道的大幅度增加显示了其对于我过外交政策及动向的关注,这或许与上文提到的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建前」与「本音」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报道天数呈减少趋势的领域有政治(↓24.8%)、文化(↓21.4%)、环境(↓65%),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环境领域,报道标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是大气或空气(两年合计10次);PM2.5(两年合计6次);浓雾(两年合计3次);河流污染、水质恶化或水质污染(两年合计3次)。
表2 《读卖新闻》(2013-2014年)各领域月度报道天数分布 单位:天
对于《读卖新闻》的涉华报道进行综合考量后可以发现,其对于中国的内政及环境报道有所减少,但是对于经济、外交及军事领域均有大幅度增加,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引起了《读卖新闻》的注意。同时,军事及社会领域在绝对数量上稳中有升,但负面报道仍然居多。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读卖新闻》似乎在有意持续中国威胁的论调,另一方面其对于中国社会持有一种“居高临下而轻之”与“不求甚解而审之”的矛盾心理。
《朝日新闻》两年涉华报道总计1,586篇,其中2013年825篇,占总量的52%; 2014年761篇,占总量的48%。与《读卖新闻》不同,《朝日新闻》在2014年的涉华报道比2013年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7.8%。
从各个领域来看,政治领域篇,占总量的23.3%,比《读卖新闻》低约5个百分点;外交领域390篇,占总量的24.6%,比《读卖新闻》高约8个百分点;经济领域322篇,占总量的20.3%,比《读卖新闻》高约3个百分点;社会领域330篇,占总量的20.8%,比《读卖新闻》高1个百分点;文化领域4篇,占总量的0.3%,此项与《读卖新闻》的3.1%有加大差距;环境领域60篇,占总量的3.7%,与《读卖新闻》的比重相仿;历史问题领域30篇,占总量的1.2%,绝对数量与《读卖新闻》相仿;军事领域80篇,占总量的5%,绝对数量也与《读卖新闻》相仿。由此可以看出,《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按照篇数比重排列各领域的顺序为:1.外交;2.政治;3.社会;4.经济;5.军事;6.环境;7.历史问题;8.文化。其中,外交、政治和社会三项的报道数量相加在当年所占比重分别为67.5(2013年)和70%(2014年)。
表3 《朝日新闻》(2013-2014年)各领域月度报道数量分布 单位:天
与《读卖新闻》不同之处是,《朝日新闻》对于我国外交领域具有极高关注度。并且在外交领域之中,直接涉及钓鱼岛的报道多达29篇,占该领域两年总量的7.4%。除外交领域,其他领域也涉及到了钓鱼岛问题,分别为政治领域1篇;军事领域8篇;经济领域4篇;社会领域3篇。在外交领域,《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的报道倾向形成了巨大反差,对待钓鱼岛问题的报道尤其明显。并且,尽管二者在报道立场上均与日本政府相同,但内容与手法上有明显不同之处,相较于《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会对购岛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我国的立场与主张加以介绍。例如:2013年1月13日的报道中提到受钓鱼岛问题影响,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受挫;2013年6月3日的报道则以《中国强调志在和平,谈及暂时搁置尖阁问题》为题,对我方的言论加以介绍。
从报道天数的增减上来看,与2013年相比,在《朝日新闻》的报道中增加的领域仅有外交(↑60%)和历史问题(↑400%)两项。除文化领域报道数量保持在2篇以外,其余政治(↓21.3%)、经济(↓10.6%)、社会(↓35%)、环境(↓75%)和军事(↓14%)等领域的报道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领域与《读卖新闻》相同,同为历史问题,月度报道天数分布见表3,报道标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以及较为敏感的关键词是∶南京(7次);慰安(3次);卢沟桥(3次);靖国(2次)。与《读卖新闻》不同的是,《朝日新闻》并未在标题中提及国家哀悼日,另一方面于2014年3月9日、同年7月6日、7日共计三次引用习近平讲话内容,提及日本“美化侵略”一词。
对于《朝日新闻》的涉华报道进行综合考量后可以发现,相较于《读卖新闻》,其最大特点是每年对特定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报道,如2013年的政治与社会领域,2014年的外交领域,当年数量均达到200篇以上,并且会直接引用我国政要的重要发言。而《读卖新闻》对于各个领域的报道相对均衡,其中政治领域一直是其关注的热点。尽管如此,2013年一枝独秀的政治领域,在2014年比数量排在第二位的经济领域仅多11篇。由于《读卖新闻》的涉华报道篇数相对较少,因此其全面性会有所欠缺,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所限,在报道选择及角度上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在此,有必要从相同时期或相似主题的代表性报道进行更为详尽的文本分析,以期找到两家媒体涉华报道各自的特点。
(一)2013年1月1日涉华报道对比
每年1月1日的“元日”,是日本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一天,这一天的报道可以说对全年具有一定指向性。在2013年1月1日,《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均刊登了涉华报道。前者的两篇报道的标题是『昨年の反日デモ拘束200人か/去年反日游行拘留200人?』与『日系百貨店にぎわい再び 中国/中国日系百货重新顾客盈门』,后者的标题是『習氏、まるで黄門さま?/习氏,宛如黄门大人?』。
两家媒体在1月1日不约而同刊登了涉华报道,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我国的重视程度,但通过上述标题,似乎也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读卖新闻》的两篇报道看似属于“社会”领域。但细读两篇报道的文本,可以发现其中都不约而同涉及到了“购岛事件”。特别是『日系百貨店にぎわい再び 中国/中国日系百货重新顾客盈门』的开篇就是『2012年9月の反日デモで大きな被害を受けた日系百貨店「平和堂」/2012年9月的反日游行使日资百货商场‘平和堂’遭到了巨大损失』(田村充,2013∶14)。但《读卖新闻》的两篇报道并非一味强调反日游行对日本在华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昨年の反日デモ拘束200人か/去年反日游行拘留200人?』中,不光叙述了反日游行的规模之大,同时还援引在日中国学者朱建荣的观点,分析“被拘捕的200人中有74人有伤害他人的前科”,从而对我国当局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加剧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如实的报道。《读卖新闻》的两篇报道虽然从标题上来看,均属于社会领域问题,覆盖面较广,但其内涵均涉及到了“购岛事件”,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内在导向。
与之相对,《朝日新闻》在『元日』这一天的涉华报道中,着重针对政治领域进行了报道。除大标题『習氏、まるで黄門さま?/习氏,宛如黄门大人?』以外还有两个副标题,分别是粗体字的『不正戒め貧村行脚/走穷困乡村戒除不法行为』与一般字体的『パフォーマンスと批判も/另有声音批评其为作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水户黄门的形象与我国的包公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均为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惩恶扬善的代名词。行文一方面强调了我国领导人走访贫困地区,关注民生的一面,又借助我国国内的一些非主流的声音,质疑我国领导人走访基层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在2013年1月1日的报道中,《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均刊登了涉华报道,前者涉及的是社会领域,但其内在导向均与“购岛事件”有关;后者尽管并未直接谈及“购岛事件”,但无论从报道题目来看,还是从内容来看,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负面色彩。
(二)2014年9月27日涉华报道对比
在这一天,《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均多版面、大篇幅刊登了涉华报道,其背景是访问纽约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于美国当地时间25日晚(日本时间26日上午),先后与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及韩国外相尹炳世举行了双边会谈,这使因“购岛事件”中断已久的三国首脑会谈又出现了一丝曙光。
《朝日新闻》在第一面刊登专栏,题为『世界新秩序 米中を追う/世界新秩序 追踪美中』。其中头条标题为『米の大学、群を抜く中国の存在感/美国大学,中国存在感超群』,内容上分为三部分,各部分小标题为『習主席の娘、今春卒業/习主席女儿,今春毕业』、『若手幹部が続々/青年干部频繁进修』、『米も分校を開設/美亦开设分校』。从导向上来看,该报道对我国赴美留学生进行了较为正面的报道,其中还涉及到了钓鱼岛问题,具体叙述为「米国で学ぶ外国人の留学生や研究者のうち、中国人は約3割で最多、米国の大学における『中国』の存在感は、諸外国の中で群を抜く。ハーバード大で尖閣諸島の領有権問題が語られる時、『尖閣』よりは中国名の『釣魚』が使われたり、併用でも先に呼ばれたりすることが多いほどだ。/在美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及研究人员中,中国人数最多,约占三成。在美国大学中,‘中国’的存在感远高于其他各国。在哈佛大学讨论尖阁诸岛归属问题时,中国岛名的‘钓鱼’比‘尖阁’使用得更为广泛。即使二者同时使用,也会先提出前者。」(峯村健司 林望,2014∶1)同时,文章对于习总书记的女儿习明泽也通过“为人低调”、“热衷学业”等描述进行了正面的评价。报道最后提到美国大学纷纷涌入中国建立分校,谋求合作。除此以外,第二面还上接第一面,以『高等教育 広がる米中のパイプ/高等教育,美中合作渠道不断扩大』为题,整版进行了报道。三部分小标题分别是『中国人学生 避ける政治学/中国学生,远离政治学』、『米企業 中国は必修科目/美国企业 中国是必修课』、『ネット講座追走する中国/网络课程 力争前列的中国』。
头版头条左侧,《朝日新闻》还对中日、日韩外长会面进行了较小篇幅的报道,题目是『中韓と相次ぎ外相会談 首脳会談の実現なお溝/与中韩外相相继会谈首脑会谈依然存在鸿沟』。文中提到了中日两国外长会面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发言,并流露出了日本政府希望于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时实现中日首脑会谈的愿望。但文章最后指明,我国政府对这次会谈使用的措辞是“非正式接触”,而非“会见”或“会谈”,因此对中日首脑会谈持谨慎态度。
《朝日新闻》从高等教育这一视角剖析了当今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崛起,同时观察到了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又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中日高层之间缺少交流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读卖新闻》则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涉华报道。
在9月27日《读卖新闻》第三版上,最为醒目的标题是『首相 中韓批判を封印/首相停止批判中韩』,内容是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为主,另有副标题是『関係改善メッセージちりばめ/字里行间流露改善关系意图』。文中提到安倍首相在讲话中强调「中国も韓国も日本の大切な隣国だ。課題があるからこそ、前提条件を付けずに、対話していくべきだと考えている。/中韩两国均是日本的重要邻国,正因为尚存在需要解决的课题,更应该在不附加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对话。」(五十嵐文,20 14)2012年底第二次组阁以来,中日、中韩在两年间未进行过一次首脑会谈,报道认为安倍首相在讲话中已表达出了对于重启首脑会谈的意愿。但在这则报道的左侧,另有一篇名为『常任理事国入り 高い壁/加入常任理事国 高大壁垒』的报道,小标题为『中国は「反対」/中国“反对”』。其内容与上一则报道相通,也是来源于安倍在联大上的讲话。文章引用安倍首相的发言,强调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日本の常任理事国入りに強く反対する中国が『最大の壁』となる構図は05年と同じだ/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最大的反对‘壁垒’就是中国,这一局势与05年相比毫无变化」(吉村健次,2014)。
一方面提出领导人向中韩示好,一方面又提出中国阻碍日本入常,这对日本读者的中国形象构建很难起到积极作用。除此以外,27日还有三篇涉华报道,标题分别是『中露、対テロ国際協調 シリア空爆には距離/中俄参与国际反恐 与叙利亚空袭保持距离』、『教会の十字架 奪う中国/夺走教会十字架的中国』、『上海試験区 外資は低調規制緩和不十分/上海试验区 外资低迷 制度宽松不彻底』。三篇报道分别从国际贡献、宗教信仰自由、上海自贸区试验区这三个领域对我国的最新动向进行了报道。看似覆盖面广,实则负面事例及评价居多。即使在『中露、対テロ国際協調 シリア空爆には距離/ 中俄参与国际反恐 与叙利亚空袭保持距离』中报道了中国「テロ対策強化には積極的な立場だ/在强化恐怖主义对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立场」,但依然与
「シリアへの空爆を始めた米国と距離を置く姿勢を示した/在叙利亚实施空中打击的美国保持距离」(五十嵐文 水野哲野,2014)。
在以上对于2014年9月27日的报道中,《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在中日两国实现首脑会谈出现转机的背景下,均大篇幅多版面刊登了涉华报道。但二者风格与特点截然不同。《朝日新闻》只专注于教育领域,从世界格局、中美合作等不同侧面对我国进行了较为正面的报道;而《读卖新闻》则涉及到国际关系、宗教自由、经济发展等数个领域对我国进行了较为负面的报道。
通过对2013年及2014年《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的全部涉华报道进行的梳理,以这两份报纸为代表的日本主流传统媒体对于我国的报道具有以下相同之处:
1.重视对华报道,报道篇数多,报道频率覆盖到以周为单位,领域涉及较为广泛。
2.重视对政治、外交、经济、社会领域的报道,轻视文化、环境、历史问题等领域,对军事领域的报道与外交领域有一定的联动性。
3.尽管“购岛事件”刚刚结束,但对于该事件的直接报道数量极少。另一方面二者均不同程度提升了对我国外交及军事方面的关注度。
4.在政治、社会、军事等领域的负面评价较多,在外交领域正、负面报道相对均衡,在经济领域,出现不利于日本企业的报道,但对于中国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发展持肯定态度。
《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涉华报道的不同之处是:
1.《读卖新闻》注重各领域报道的均衡性;《朝日新闻》注重重点领域的全面与客观性。
2.从报道总体数量上来看,《朝日新闻》更加重视对华报道,关注我国最新动向,时效性强,但对文化领域关注极少。
3.《读卖新闻》对于历史问题少有涉及,2013年甚至没有一篇报道,在2014年的历史领域报道中,对于我国言论的直接引用较少,体现出主观回避的倾向,但在报道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政治及外交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及报纸缩印版的出版延迟性,本文仅对于《读卖新闻》及《朝日新闻》这两家媒体在2013年至2014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整体及个别领域的定性分析,并未对所有领域及2015年的报道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中日两国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两国在对象国媒体的形象构建。
社会心理学认为,国家对于自我形象以及地位是有认知需求的,其动因在于试图减少不确定性、归属的需求、被包括的欲望和判断的痛苦,而这些需求都可以产生自我的满足感(Peter,2005)。同时,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认为,人的自我满足需要通过在社会群体中的认同实现,群体成员不仅希望自己的群体拥有积极的认同,并且总是将自身群体的成就与平等者或是稍高的群体进行比较(Deborah & Alexei,2010)。日本既是我国的主要邻国,又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我国的评价有其短板,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另一方面,在对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进行摸索的同时,我们似乎也触碰到了日本媒体观察、研究中国的方法与逻辑,笔者也切实产生了“这样的方法或则逻辑是否可以成为我们反过来认识(look back)日本的一种方法或者逻辑呢?”(吴光辉,2013∶130)因此,笔者将继续对于日本主流媒体传递的中国形象进行持续性的研究,以期得出较为客观和引以为鉴的结论。
注释:
① 日本东京曾成功申办1940年第12届夏季奥运会,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停办。
② 请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主页http://www.chinese-embassy.org.uk/chn/dsxx/dshd/2012/ t958853.htm.
③ 代表性著作有:中根千枝.1967年.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M].東京:講談社;作田啓一.1964.恥の文化再考[M]東京:筑摩書房;土居健郎.1971.甘えの構造[M].東京:弘文堂;木村敏.1972年.人と人との間[M].東京:弘文堂;濱口恵俊.1977.「日本らしさ」の再発見[M].東京:講談社。
④ 如Isaiah Ben-Dasan.1970.山本七平訳.日本人とユダヤ人[M].東京:角川書店;F.L.K.Hsu.1971.作田啓一 浜口恵俊訳.比較文明社会論-クラン・カスト・クラブ・家元[M].東京:培風館;Robert Whiting.1977.松井みどり訳.菊とバット[M].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Peter Milward.1978.別宮貞徳訳.イギリス人と日本人[M].東京:講談社;Gregory Clark.1979.竹村健一訳.ユニークな日本人[M].東京:講談社;金容雲.1983.韓国人と日本人 双対文化のプリズム[M].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Johonson Sheila K.1986.鈴木健次訳.アメリカ人の日本観[M].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等。
⑤ 如彭国亮.2009.印象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周宁.2009.天朝遥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光辉.2010.日本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何兆武 柳卸林主编.2011.中国印象: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周宁.2011.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谷口惠主编.2012.我在中国的日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杨栋梁主编.2012.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Colin Patrick Mackerras.2013.我看中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吴光辉.2013.他者之眼与文化交涉——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形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等。
⑥ 笔者于2016年1月18日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纽约时报”与“中国形象”进行搜索,结果获得论文总计31,542篇,输入“泰晤士报”与“中国形象”后获得8,612篇;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输入“读卖新闻”与“中国形象”后,仅获得3,882篇。
⑦ 如吴怀中在2015年5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的“美日同盟关系新变化及其影响”研讨会上就曾针对美日军演提到:“在近来由美国主导的多边演习中,日本海上自卫队将领负责的岗位重要性提升显著,这表明美日同盟由‘美主日从’过渡到‘美主日辅’”。(吴怀中.2015.美日同盟关系新变化及其影响[J].世界知识,12∶23-26.)
⑧ 「建前」与「本音」是日文词汇,前者指场面话,是在公开场合提出的具有一定粉饰性的对外言论,而后者是与前者相对的内心真实想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日本人论中,「建前」与「本音」的研究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研究有:土居健郎.1971.甘えの構造[M].東京:弘文堂;土居健郎.1985.表と裏[M]. 東京:弘文堂等。
⑨ 日本总务省.2016.情報通信白書平成二十七年版[OL].http:// www.soumu.go.jp/johotsusintokei/whitepaper/ja/h27/pdf, 2016-08-15.
⑩ 本文图表均由笔者制作而成。
⑪ 百分比末位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 Akuto, H. 1996. Media and Politics in Japan [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 Freeman, L. 2000. Closing the Shop: Information Cartels and Japans Mass Media [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Peter, H. 2005. 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Identity – Conflict Debate: Is a ‘China Threat’ Inevitable?[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237-241.
[4] Deborah, W. & A,Shevchenko. 2010.Status Seekers: Chinese and Russian Responses to U.S.Primacy[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65-69.
[5] Riffe, D. L. Stephen & F, Frederick. 1998. Media Messages: 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Research [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 W’olferen,K. 1990. 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 People and Politics in a Stateless Nati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7] 朝倉敏夫. 2010. 論説入門[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8] 五十嵐文. 2014. 首相 中韓批判を封印[N].読売新聞,2014-9-27.
[9] 五十嵐文 水野哲也.2014. 中露、対テロ国際協調 シリア空爆には距離[N].読売新聞,2014-9-27.
[10] 田中充.2013. 日系百貨店にぎわい再び 中国[N].読売新聞,2013-1-1.
[11] 日本ABC協会. 2016. 新聞発行社レポート半期(2015年1月-6月平均)[OL]. http://adv.yomiuri.co.jp/yomiuri/download/PDF/ circulation/national03.pdf, 2016-08-14.
[12] 峯村健司 林望. 2014. 米の大学、群を抜く中国の存在感[N].朝日新聞,2014-9-27.
[13] 吉村健次. 2014. 常任理事国入り 高い壁[N].朝日新聞,2014-9-27.
[14] 陈莹 吕萍. 2009. 日本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J].外国问题研究,(3)∶83-87.
[15] 蒋立峰. 2012.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5)∶32-48.
[16] 吴光辉. 2013. 他者之眼与文化交涉——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国形象[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17] 张玉. 2007. 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1995-2005)[J].新闻与传播研究,(4)∶75-84.
Research on the Reports about China of the Mainstream Traditional Media in Japan after the Diaoyu Islands Issue: Focusing on the Comparison of Asahi Shimbun and Yomiuri Shimb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ame to a deadlock after the “Diaoyu islands Issue” in 2012. It was in that year the Olympic Games concluded successfully in Beijing, and GDP of China surpassed that of Japan. In that period China was eager to know more about itself through the eyes of other people. 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imag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n the eyes of Japanese media by analyzing the reports about China from December 2014 to January 2013 in the two representative newspapers of Japan, Yomiuri Shimbun and Asahi Shimbun.
Diaoyu Island issue; Japanese media; China’s image; Asahi Shimbun; Yomiuri Shimbun
I106
A
2095-4948(2016)04-0034-08
本文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日本民众与媒体的的当代中国形象研究”(YETP0844)、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系自主项目“钓鱼岛购岛事件后日本主流传统媒体的中国报道研究——以《朝日新闻》与《读卖新闻》的对比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宋刚,男,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