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自语式独白——以《变形记》为例
张九莎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的话语方式深刻地表现出人物自身复杂的意识和心理变化,主人公自语式独白以心理困惑、内心诉求、心绪抒发三方面展开,从触发者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就必然涉及内外两个方面,由此揭示出主人公格里高尔认知状态上的发展规律,从而更真实地了解卡夫卡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格里高尔;自言自语;话语方式;触发机制
语言和文学,如鱼和水般亲密无间。文学创作需要语言文字,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式又是许多学者的研究素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分为对话和独白: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之间话语交流;独白则是人物的自言自语,由人物自主操作,并且依赖于语言的一种话语行为。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中认为:“甚至一个人的内心矛盾和内心发展阶段,他(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空间里加以戏剧化了,让作品主人公同自己的替身,同灵魂,同自己的‘a lter ego’(另一个‘我’),同自己的漫画相交谈。”[1]p60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言自语是一种真实反应人物内心活动的交流形式,是发话者和受话者合二为一进行话语表述。
正是基于自语式独白的这种特点,意识流小说家才惯用它进行创作。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典范。主人公格里高尔被荒诞地异化为甲壳虫,遭遇厌恶、抛弃,因为言语交流不通,无人可诉,只能进行自我交流,缓解愁苦。作品除了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情淡漠外,还反映出因忙碌追求利益,缺少日常的交流,导致人们内心产生一种语言焦虑的情绪。笔者将继续探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的话语方式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这种话语方式的触发机制,以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描述主人公自语式独白的语言魅力和心理特点。
话语表达内容是话题的中心,是人物说话的出发点和围绕点。《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话语方式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既是适应生理突变的结果(甲壳虫),也有受到家人冷漠态度的影响。文中反映主人公自言自语式话语行为的内容共49处,围绕着心理困惑、内心诉求、心绪抒发三方面呈现。
(一)心理困惑
格里高尔变形后,因无法与正常人沟通,只好借助自言自语式的话语方式表达内心心理。从开头荒诞地变形困惑到最后卑微的生存困惑,疑问句形式出现较多,可分为对身体感知的困惑、对周围人物或事件的困惑和对自身行动计划的困惑。
1.身体困惑
(1)“我出什么事啦?”他想。[2]p121
(2)他的伤肯定是好了,他没有再觉得什么不便,对此他感到吃惊……“难道现在我不那么灵敏了?”他一边想……[2]p137
(1)是格里高尔某一天早上突然发现自己身体异样后困惑,疑问句式反映了他的惊讶和恐慌。(2)则是在格里高尔适应虫形身体的过程中发出的疑问和困惑,因为身体知觉上的反应不如以前灵敏。
2.人事困惑
(1)……难道他真要把让人把这间温暖的、配备着舒适的祖传家具的房间变成一个洞窟,他在这个洞窟虽然可以向四面八方不受阻拦地爬行,可是同时也得迅速完全忘记自己以往的人性?[2]p144
(2)他确实没有想到父亲会是这样,会是他现在站在这的这幅模样……但是,但是,这还是父亲吗?这还是同一个男子吗?[2]p147
(1)体现格里高尔反省家具对自己的重要性,采用了反问句式“难道……”,到底搬不搬走家具?搬走家具格里高尔能自由爬行,但会遗忘人性?格里高尔出现了纠结情绪。(2)是格里高尔变虫后与父亲第二次碰面,穿着工作制服的父亲与格里高尔记忆中慵懒的形象不符,由此他大感惊讶,“但是”重复和双疑问句式的重叠表明了格里高尔内心的困惑之重。
3.行动困惑
可是现在他该怎么办?下一班车七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他就得拼命赶,可是货样还没包装好,他自己则觉得精神不佳。而且即使他赶上这班车,他也是免不了要受到老板的一顿训斥,因为公司听差等候他上那班五点钟开的火车并早已就他的误车做过汇报了。[2]p122
行动困惑是格里高尔对于自己的行为计划提出的疑问,“可是现在该怎么办?”就是困惑自己接下来怎么样做才能逃脱老板的责骂?如何搭乘下一班车赶回公司?这里以设问句式,提出困惑后,又做了解答。
(二)内心诉求
通过对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话语内容分析,这种诉求可分为三个方面:对未来人生的诉求、对现在工作的诉求以及对当下现实的诉求。因三次与人沟通失败后,格里高尔意识到自己已成为家人的累赘,自我价值感不断降低。
1.人生诉求
(1)“还好,我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一旦把父母欠他的钱存够了,——大概还得五六年时间吧——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到时候我就会时来运转,不过眼下我必须起床,因为火车五点开。”[2]p122
(2)格里高尔几乎是不眠地度过日日夜夜,有时候他想,等下一次开门的时候,他要完全像以前那样把家里的担子挑起来……[2]p151
(1)通过直接引语的形式将格里高尔在未来的计划展现出来,语气坚定自信,“我一定要”表决心,他希望替父还债后能拥有自我追求和人生自由。(2)也是表决心,但是“要”较上句“一定要”表决心的强度减小。在家人对格里高尔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后,他依旧有对再次执掌家庭领导权的期待。“几乎”、“不眠地”、“完全”这些程度副词强调出格里高尔想要实现愿望的迫切度。
2.工作诉求
格里高尔明白,如果他不想让自己在公司里的职位受到极大的危害,他就决不可以让这位秘书主任怀着这种心情离去……但是,格里高尔估计到了。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格里高尔和他一家人的前途全系在这上面呢![2]p132
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地表达了自己对工作的重视度。“绝不可以”、“必须”体现出他强烈挽留秘书先生的信心,因为秘书先生是关系到格里高尔工作的关键。
3.当下诉求
(1)现在他急于想知道,他今天的幻觉将会怎样渐渐消逝。[2]p124
(2)他决心要一直推进到妹妹跟前,去扯她的衣裙,以此向她暗示,她可以带着她的小提琴到他的房间里来,因为这里谁也不像他那样欣赏她的演奏。[2]p155-156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话语方式涉及的当下诉求较多,一种是生理上的,另一种是行为上的。(1)就属于生理上的,静态的;(2)属于行为诉求,动态的。动词“想知道”、“决心”表达格里高尔对当下现实的意图:一是身体变形的幻觉消失,一是示意妹妹来自己这拉琴。
(三)心绪抒发
从文章开头到格里高尔死亡无不充斥着心绪变化,可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性质。
1.工作发泄
“天啊,”他想,“我选了个多么累人的职业啊!日复一日奔波于旅途之中。生日上烦人的事比在家里坐店多得多,还得忍受旅行带来的苦痛,倒换火车老得提着心,吃饭不定时,饭菜又差,交往的人经常变换,相交时间不长,感情无法深入。让这一切见鬼去吧!”[3]p122
对工作的发泄集中在格里高尔变形初期,这时他对工作岗位还抱有期待。连用了两个感叹句,短语句式并排出现抱怨工作劳累,旅途疲惫、生活颠倒、感情流离等让格里高尔不堪重负,最后一句“让这一切见鬼去吧!”把愤懑引到了高潮。
2.情绪抒发
(1)“一家人过着多么平静的日子啊!”格里高尔暗自思忖……[2]p135
(2)“我有食欲,”格里高尔充满忧愁地暗自思忖,“可是不想吃这些东西。像这几位房客这样吃法,而我会一命呜呼的!”[2]p154
感叹句式,(1)是积极欣慰的,(2)是消极忧愁的。前者总结了格里高尔对目前家庭状态的满意度,“多么”表程度,强调“平静”状态。后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房客和格里高尔对比,沉默地抒发了格里高尔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不满和忧郁。
3.思绪表达
(1)可是他同时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行比一味蛮干强得多。[2]p137
(2)可是格里高尔不得不暗暗对自己说,甚至连这种奔走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父亲跨出一步,他就得完成大量的动作。[2]p148
(1)告诫式陈述句。格里高尔给自己说道理,鼓干劲,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2)则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情绪。充满消极意味,虚弱的身体因父亲的追赶而疲惫,副词“不得不”体现了格里高尔被逼无奈的情绪。
正如上文所言,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式话语行为在《变形记》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内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主人公诸多自我对白呢?“一段完整的自言自语行为应当包括四个部分,即触发者、发话者、发话内容和受话者”[3]p187。在格里高尔自语式独白中,发话者和受话者统一,发话内容明确,那么根据触发者不同,可以把自言自语的产生机制作如下分析。
(一)内在触发式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世界是指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存在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以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以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建立起来的知识。语篇和话语的生成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之上的,确立一个或多个思想主题后用相关语句进行表述。”[4]p360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内心活动颇为丰富,内在触发式就建立在这样一种认知世界上。
1.表抱怨
“天啊”,他想,“我选了个多么累人的职业啊!日复一日奔波于旅途之中。生意上烦人的事比在家里坐店多得多,还得忍受旅行带来的苦痛,倒换火车老得提着心,吃饭不定时,饭菜又差,交往的人经常变换,相交时间不长,感情无法深入。让这一切见鬼去吧!”[2]p122
在格里高尔认知世界中旅行推销员是一个非常劳累的工作:连续奔波、吃饭不定时,提心吊胆、不稳定等,这些知识在脑中被激活后,通过语言表述抱怨。他特意用感叹句式加强语气,引导话题;之后短语句式连用,说明工作的繁苦,当这一切抱怨到达顶点时,心理情绪也达到顶点,顺势推出感叹句来反映极度厌恶的情绪。
2.表困惑
她会不会看到,他没有喝那牛奶,而且并非是因为不饿,他会不会送另外一种比较合他口味的食物进来?[2]p136
在格里高尔认知世界中,自己变形后的处境是不在其理想的认知状态中的,只是一种临时加入的补充知识,因而对于妹妹行为的设想多是建立在假设和推理的基础上的。“会不会”表达了一种不确定的疑问语气。
3.表决心
唔,让她来试试看!他趴在他的画像上,绝不松开它。他还想扑倒格蕾特的脸上去呢。[2]p146
“趴”表明主人公的昆虫习惯,带有动物意识。他有能力挡住这幅画像来阻止妹妹的搬动行为,这一知识是格里高尔在逐渐虫化的过程中补充完善的。
(二)外在触发式
话语生成不仅受人物内在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这种外在机制通过引起人物内在世界的调整而起作用。
1.环境触发式
环境主要指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格里高尔躺在床上不肯起床:
他竭力凝神把目光投向那扇窗户,但遗憾的是,甚至连这条狭街的对面也都裹在浓雾中,这一片晨雾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信心和乐观的情绪。“已经七点了,”方才闹钟响时他暗自思忖,“已经七点了,可是雾还是那么重。”[2]p125
格里高尔看到环境情况,特别是雾,内心产生了忧郁的情绪,于是才有对雾的自言自语。
2.语境触发式
语境触发式在这里主要是指言辞上下文或非言语性语境(如手势、动作)引发的自言自语话语行为的方式。如:
她早已站直身子等着,然后……她一边转动锁眼里的钥匙,一边朝父母喊了声“终于锁上了!”……“现在怎么办呢”格里高尔自言自语,在黑暗中环顾了一下四周。[2]p159
妹妹转动钥匙的小心翼翼,她大声说“终于锁上了”,引起了格里高尔无奈情绪,无助的他才自言自语。
3.事件触发式
事件触发式是指因为一件事情的影响而使人物有感而发产生自言自语式话语行为的方式。如公司人员来调查时:
正在这时候,寓所大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派什么人来了。”他暗自思忖,几乎惊呆了,而他的细脚们却一个劲的舞动得更猛烈了。[2]P125
寓所的门铃响了这件事件让格里高尔非常慌乱,立马就引起他的自言自语,即公司派人过来调查了。
(三)多种方式混合触发式
实际上,在格里高尔部分自语式话语行为中,触发机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一起作用。事件、环境、语境分别与内在触发式结合,激起格里高尔认知世界的转变和思考,促使人物自言自语表达思维。
1.事件触发式与内在触发式结合
这种混合方式必定是由具体事件所导致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如秘书先生的到来引发全家的紧张,格里高尔依旧不出房间:
(1)左边邻室里顿时出现一片令人难堪的寂静,右边邻室里妹妹开始啜泣起来。[2]P127
(2)妹妹为什么不到其他人那里去呢?她大概现在才起床,根本还没开始穿衣吧。那她为什么哭呢?因为他不起床,不让秘书主任进来;因为他有丢掉这份差事的危险吧……[2]P127
这是两段相邻语篇,首先,妹妹的哭泣这件事件让格里高尔疑惑,他采用了设问形式推理。在格里高尔原有认知经验中妹妹应该和家人在一起,但妹妹在房间哭泣。然后格里高尔根据经验继续进行认知假设。这些假设在脑中思考后便生成了语篇的内容。
2.语境触发式与内在触发式结合
这种混合方式受上下文语境影响很大,是他者的话语刺激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的认知。
(1)“……我以为,最好我们还是设法让这房间完全保持原样……就更容易忘掉期间这段时光。”[2]p143
(2)听到母亲这一席话格里高尔明白了……他在这个洞窟里面虽然可以向四面八方不受阻拦地爬行,可是同时也得迅速地、完全地忘记自己以往的人性……什么东西也别搬走;一切必须保持原样;家具对他的状况的这些良好作用他不能没有;[2]p144
(1)是母亲认为不要搬动房间的家具。虫化意识使格里高尔对家具和房间的意义十分模糊。(2)母亲的话惊醒了格里高尔麻木的人性意识,他开始进行反思和总结,之前做人时关于家具和房间的知识被补充进来,即“这件温暖的、配备着舒适的祖传家具的房间”。人性和爬行相比,在格里高尔深刻认识到房间和家具对其的意义后,他选择了前者。
3.环境触发式与内在触发式结合
这种混合方式中自然环境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内心占主导作用,但外在环境能通过引起人物认知改变让话语产生和延续。
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还是再睡一会,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2]p121
这段话语不单单是由环境所引起的,阴暗的天气必定使主人公心绪愁闷。但是格里高尔没有被消极环境所控,主动选择忽略这种天气情绪,企图用睡觉来解决当前发生的“晦气事”。
我们对格里高尔自语式独白进行原因分析,有助于了解其认知状态的变化:第一阶段从格里高尔刚变形到第一次沟通失败。这时候他内心是惊慌失措的和激动不安的,品尝了第一次交流失败后产生了认知挫败感,理想的认知状态被打破,他开始重新反省和定位自己。第二阶段即被关进房间到第二次沟通的失败。这一阶段格是一种半人半虫的状态。一方面他补充了甲壳虫的新图式;另一方面他对家人充满包容。第二次沟通失败,表明家庭正逐渐由以格里高尔为中心发展到以妹妹为中心。第三阶段到主人公格里高尔死亡这部分,格里高尔认知状态十分低落,直到妹妹的琴声勾起他潜伏人性,格里高尔第三次尝试交流,在他的认知世界中又出现幻想思维和主人公意识,但是希望再次被粉碎。至此,妹妹已经完全成为了家庭的主导者,格里高尔走向死亡,认知终结。
综上所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经历了由认知挫折——认知混沌——认知终结三个阶段的变化,他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以自我为主导中心到失去主导地位的变化过程。本文重点介绍分析了格里高尔自言自语的内容,并尝试从话语触发者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从而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在认知的变化规律。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60.
[2]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M].谢莹莹,张荣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21-170.
[3]李军华.汉语修辞学新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80-190.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00-401.
[5]刘淑范,孙力.话语分析中的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 (S2):35-37.
[6]刘伟安,赵学斌.语言的焦虑——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主题新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3-77.
[7]李治翰.论《红楼梦》独白与内心独白[J].红楼梦学刊,1997, (2):23.
[8]梅进文.《变形记》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1,(7):157.
[9]申丹.小说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1):13-18.
[10]张雪.独白语篇的对话性[J].修辞学习,2006,(2):28-31.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the Soliloquy of the Protagonist in Literary Works——A Case Study of The Metamorphosis
ZHANG Jiu-sha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Gregorson's way of soliloquy in The Metamorphosis shows his complex awarenes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The soliloquy of the protagonist is exhibited from three aspects, viz., psychological trouble, inner demands and expression of mood, and the outside and inside relevant to the mechanism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triggers, thus revealing Gregorson's the developing law in the re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in turn, lets us know the linguistic charm used by Kafka to describe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rotagonist.
Key words:Gregorson; soliloquy; discourse way; triggering mechanism
作者简介:张九莎,女,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10-2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