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2016-02-14 20:07:30翟云英
淄博师专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子饮食

翟云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老子养生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翟云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130)

《老子》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哲学宝典,其中零零散散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彰显出老子非凡的养生智慧。这些古老的保健理念,犹如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特别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具有更现实的指导作用。

老子;养生;顺其自然;知足常乐;科学饮食;平衡心态;运动保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有句名言:人最大的成功,是事业成功了,自己还健康的活着!没错,健康长寿,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幸事,是人类恒久的终极目标。人活一世,最大的财富,不是官高位显,也不是房舍豪华,而是身心康泰、乐享平安。要想实现这个愿望,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保障。1992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召开的国际心脏健康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百姓健康科学的养生意识也渐趋增强,总结出诸如:“管住嘴,迈开腿”“基本吃素,每天散步,保持糊涂”等养生要诀。其实,这些被现代人奉为时尚的科学健康的保健理念,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会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那里毫不费力地找到答案。

老子,洞悉千年智慧的大哲人,其哲学宝典《老子》充满了丰厚的人生智慧。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邃智慧比起来,养生智慧或许局促一些,但吉光片羽,却字字珠玑。老子的养生智慧犹如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润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尤其值得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借鉴体会。现择要列举论述。

一、顺其自然,无为养生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把道描绘成一种永不停息运行的状态,天地人都寓于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体也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顺乎自然的本性,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追求,不违背规律而强行加入人为之力,这是老子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老子·第十六章》指出:“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符合自然,便是符合天地之道,终身不会遭遇危险。意在启发人们,遵循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反之,则会染病折寿。这就道出了养生的基本法则:顺其自然,无为而养。

那么,顺其自然的无为养生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启迪呢?

第一,顺其自然,当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每个人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方式、方法,健康状况,体质强弱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锻炼活动方式,都应因人而异,不可一味盲目地效仿跟风。也不必非要刻意追求健康保健,而给自己的日常生活设置许多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制定名目繁多的清规戒律。甚至为了健康,强迫自己一定要去遵守养生专家见仁见智的五花八门的养生主张。

第二,顺其自然,当起居有常、作息有度。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1](P340 )按照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顺应其寒暑变化,调和七情,安定内心。比如,夏日不可一味贪凉而长期窝在空调房内,严冬不可一味追求美丽而忽视厚衣保暖等。顺应昼夜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刚柔相济、形神融合,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反之就会给人体造成损害。例如有些年轻人晚不睡早不醒,习惯于“夜猫子”生活,长期不睡子时觉(中医以为,子夜时分如不安睡,人的灵魂就会从身体里跑出来,所谓魂不守舍就是这个理),久之体能和精力都会明显下降。

第三,顺其自然,当依照四季寒暑,适时而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我们的祖先已有“四季食单”之说。即不同时节应有适宜自己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食单,要顺应体内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因为动物在不同生长期,肉质会有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营养口味也有差异,所谓“夏至鲫鱼空壳子,端午螃蟹虚架子。”“五月萝卜空心菜,六月韭菜老驴草”。这些,并非随口说说。孔子在《论语·乡党第十》中也有“不时不食”之论,大概暗含饮食当遵守时令的原则。反观当下,反季节蔬果眼花缭乱铺天盖地,特别告诫那些年轻的家长们,在安排孩子的日常饮食时,应以进食时令蔬菜水果为主,莫要被商家种种冠冕堂皇的促销手段所迷惑,也不能毫无限制地满足孩子日益挑剔刁钻的口腹之欲,尽量少吃或不吃鲜美诱人的反季蔬果(临床上业已发现,男孩乳房发育、女孩月经来潮过早的病例,医生怀疑可能与过食含有较多雌激素的冬季草莓有关),尽最大可能地保障孩子身体正常健康的发育。

二、知足常乐,少私寡欲

民间流传一个知足常乐的故事:明朝人胡九韶,家境贫困,尽管教书、耕作两不误,也仅温饱而已。每天黄昏时分,胡九韶都要焚香祭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三餐菜粥,何谈清福?胡九韶说,第一庆幸生在太平盛世,第二庆幸全家吃饱穿暖,第三庆幸床上无病人,监狱无犯人。知足常乐,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掬诚相告:知足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就会杜绝很多危险,自然会长生久安,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基于这种认识,老子在《第四十六章》中又强调:“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能止贪欲之念,能守清净之道。在《第十九章》《第三十七章》中,老子还分别提出:“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主张。在老子看来,心地纯静、少私寡欲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世人只有减少思虑欲望,或者把违背道德的欲望和私心降低到最低状态,祛除非分之想,才能减少烦恼,活得轻松自如。

知足常乐、少私寡欲,是老子养生之道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老子还对物欲膨胀而产生的恶果加以剖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在警告世人,贵重物品太多,不一定能够守护。固守自己应该拥有的,不贪求尚未得到的。不然,可能会连已有的也会丢失。要懂得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克制那些不能满足的欲念,才能巩固拥有、循序渐进,逐渐达到预期目的。司马迁也有类似的论述:“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只要知足知止,挣脱名利得失的纠缠,就能身心轻松愉悦,免祸自保,自然有助于延年益寿。

当然,每个人都有正常的物质需求,都希望过得舒服富足,老子推崇“知足”“寡欲”,并非引导人们放弃对物质的合理追求。他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给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严重灾难的现实。老子见多了为争权夺利而伤身,甚至家破人亡的事例,诚恳地从保护身家性命这个常人容易接受的视角,对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发出严重抗议和警告。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老子知足常乐、少私寡欲的生活方式,特别适合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君不见,无数的富人显贵,竭尽所能追求感官享乐,对物质的占有欲永无止境。他们耳朵要听最美的乐曲,嘴巴要尝人间至味,屁股要坐豪车宝座,因而逐利不息、贪权不舍、费心劳神。结果是轻则平添烦恼,有损健康;重则身陷囹圄,自毁长城。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提醒党员干部,绝不能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自己,即使物欲横流,也要不贪不占,洁身自好、清廉自律。即使身居高位,也要知足知止,不生非分之想,不要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更不能突破党纪法规的底线,最终不仅毁了自己、害了家人。

三、去甚去奢,倡行节俭

如前所述,心怀满足,适可而止是老子修身养生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足知止呢?《老子·第二十九章》云:“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去甚,去奢”的主张,旨在告诫人们,做事不可过分,不要奢侈。他希望人们要保持中和心态,放弃物欲的外在诱惑,追求恬淡简约、内心安静,如此可以安命无灾、长保不辱、延年益寿。

反对奢侈,就要爱惜物力、倡行节俭。《老子·第六十九章》进一步指出:“我恒有三葆,持而葆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中的“俭”,指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在《老子·第五十九章》里,有一个与“俭’意思相近的“啬”: “治人事天,莫若啬。”老子认为,修身治国,侍奉天帝,没有比节俭更重要的了。显然,“啬”在这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谓的“小气”“吝啬”之意。“俭”“啬”根植于“少私寡欲”,少欲则简约,简约则自守无欲之体而无为,无为则甘于恬淡。恬淡,才可以忘记繁华富丽而心宁神静,从而达到一种高品质享受人生的境界。所以说,“俭”便因其能够持守无欲之体而成为老子所宝的一种“德”。

老子的简约节俭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治国齐家还是修身正心,曾产生过积极良好的影响:“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不幸的是,放眼当今中国社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已成过眼云、耳旁风,奢侈成性,浪费成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是伴随“舌尖上的中国”这道迷人的魅力风景,渐次出现了一种丑陋可怕的现象:“舌尖上的浪费”。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项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据保守数字得知,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达到3000亿元,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尽了粮食生产的艰辛不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标志着对公共资源的珍惜,还意味着对别人劳动的起码尊重。2014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可喜的是,吃净盘中餐的“光盘”行动,渐趋成为一种大气从容的消费时尚,更多的个人和团体,都自觉加入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列之中。

四、合理搭配,科学饮食

饮食的重要意义在于,为躯体提供充足营养,以实现精气饱满、精神旺盛。因此,饮食是一切养生活动的起点,不可小视。老子非常看重饮食的保健作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一)味无味

《老子·第六十三章》指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中“味无味”是老子饮食观的精髓之处,可以理解为饮食要清淡,不能过咸、过酸、过辣、过甜、过苦,所谓“大味必淡”就是这个道理。除此,还应怎样体会老子的“味无味”呢?

首先,把美味当成无味来品尝。

中医文化学者张成博先生认为:“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2](P22)即不能一味迷恋美食、追求美味,应把山珍海味当成无味来品尝。因为如果吃东西的时候,只想着享受美食,品尝味道,往往会好吃的来者不拒,味差的不愿张口。久之,一则容易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二则一味满足口腹之欲,心智就会慢慢被美食侵蚀、俘获,自然会味蕾迟钝,随之而来的烦恼也不请自到。而且,因美食而产生的其他贪欲也会与日俱增,甚至滑向违法乱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老子关于视美味为无味的主张,对我们今天提倡的粗细相杂、荤素搭配等平衡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次,从无味中品尝出美味。

如果能把美味当成无味,对美味不是日思夜想,就有可能从家常便饭中品出大味道、美味道,进而从粗茶淡饭里咀嚼出安然平淡的人生滋味。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品味幸福快乐的味道。正如牟钟鉴先生《老子新说》中的阐释:“从没有滋味中品味出滋味,便会有最大的享受乐趣。”[3](P203)亦如任继愈先生的理解:”把无味当作味。”[4](P139)也就是说,无味是味的特殊表现形式,以无味作为品味的重要参照,对粗劣不可口的食物进行一番审美活动,善于从白开水中品味出陈年老酒的真味,鉴赏出世人难以察觉的味道。

可以说,在老子的视野中,味已不单单是饮食之味,而包涵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之味。人生在世,不必时时渴望大红大紫、鲜花着锦的生活,人生的真谛在于原汁原味,在于淡泊宁静,这是老子饮食之道中最深一层的智慧。在这一点上,孔子堪称榜样。孔子可谓中国饮食精品意识第一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否则“割不正,不食。”甚至“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就是如此讲究饮食艺术,享受美味的孔子,同样能欣赏粗劣饮食。当他吃粗饭,喝冷水时,照样快乐无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折射出的是恬淡平和的人生愉悦和幸福。老子孔子对无味当美味的养生智慧,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

(二)为腹不为目

常言道:“眼馋肚子饱。”明明肚子早已饱涨,眼睛却依旧抵不过美食的诱惑,常用来比喻本已满足却又贪心去求。《红楼梦》里二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享受了贾府极品菜肴茄鲞。在酒足饭饱之后,眼瞅着精致俊俏的松瓤鹅油卷、螃蟹馅的水饺、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禁不住又口水四溢了。

《老子·第十二章》中有个著名论断:“为腹不为目”,强调饮食的最终目的在于果腹,只要满足肚子的需求即可。“腹”,在老子养生思想中,不单指人的肚子,还包括人体脏腑在内的内向的人生修养。“目”指外向的精神追求。可见,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以内御外,以警惕因逐外而伤内的类似“眼馋肚子饱”的事情发生。日常饮食中,从食物中获取必要的滋养,使身体保持健康就行,如果以眼睛看到的为目的,眼见的都想要尝到,很容易像刘姥姥那样饱食之后馋涎欲滴。现代社会的人们,又何尝不是眼睛的欲望、心里的贪念,大大超过实际的需求。贪欲一旦膨胀,就会迷失自我,甚至不惜走向犯罪的深渊。

(三)五味令人口爽

李波在《“吃”垮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中说:“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类似的饮食观点,老子早有论述:“五味令人口爽。”(《老子·第十二章》)“五味”既是我们常说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同时又代表五味俱全调和出来的各种美食。“爽”为差错之意,是指一个人美味佳肴吃得太多,味觉就会发生错乱,辨别不出美味。“爽”还可理解为腐败,指食物不新鲜,变质。老子提倡“甘其食”,(《老子·第八十章》)即食物要鲜美,保持其原汁原味新鲜没有变质的美好状态。食物新鲜,人体才能最大程度吸收其营养。老子告诫世人,迷恋五味,吃得不得当、不新鲜,小则伤味觉,大则损身体。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饮食观,得到后世许多养生家的推崇:医圣张仲景有著名的“两五配四加新鲜”的饮食秘诀,即主食应五谷相兼,副食当五味调和,饮食与四季气候相结合,食物原料要做到新鲜。明代著名养生家王蔡在《修真秘要》中也说:“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则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少促人寿。”强调饮食要五味调和适中,任何一味偏多,就会损害身体健康,尤其是吃盐不可过量。我国第一部心血管病权威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明确提出,与心血管病有关的八个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位居第一。而食盐过量,又是诱发高血压的罪魁。专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不超6克。这些举措其实质正是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要义所在。

饮食合理搭配,对健康意义重大。老子特别痛恨因为吃遍了山珍海味而厌食的达官贵人,甚至把吃腻膏粱厚味而脑满肠肥、财宝丰盈者,戏谑为“大盗”:“厌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 (《老子·第五十三章》)历史上太多因迷恋美食而亡身误国的教训,最著者莫过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由于美味吃得太多,味觉发生混乱,才迷了心窍竟生出吃人肉的邪念,终被活活饿死。如今的国人,未尝不是除了两条腿的眠床、生育自己的爹娘不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诸多奇珍异兽,无不成为饕餮者的口中美餐。久之味蕾迟钝麻木,反而品不出食物原有的美味,这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毫无节制地放纵心志,追逐五味等一切难得之货,致使肠胃不畅、身必遭殃。诸如糖尿病等吃出来的病患,正在悄然蚕食着人们健康的肌体。

(四)饮食适量

关于饮食科学适当,民间储存了很多养生智慧:“饱生众疾。”“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脾胃。”“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每餐八分饱,保你身体好。”“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其实,节制饮食,留下几分饥饿感,也是古代圣贤一贯的养生主张。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二章》中谆谆告诫:“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春秋时期的管子更是不厌其烦地叮嘱:“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曾指出:“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

吃得过多不仅会加速衰老,更会影响人的寿命和健康。美国科学家对此做过一个实验:100只猴子顿顿吃饱吃好,100只猴子定量供应,且只七八分饱。长达15年的实验结果:胖猴基本死光,瘦猴健康活下来很多。美国生理学家在《人类长寿秘诀》中也有提醒:“必须牢记切勿饮食过量,只要营养素平衡,足以供给身体需要,使你减缓衰老速度。”可惜,现代社会的人们很难管住自己的嘴,以至于过剩的能量引起体内脂肪沉积,成为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胆石症等“富贵病”“文明病”的元凶。

饮食之于人,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吃七八分饱,留两三分饥感,不仅能获得吃饭的快乐,重要的是能减缓衰老、促进健康。

五、平衡心态,直面福祸病死

医学研究证明,能使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其中心态平衡、情绪积极是重要的一条。这是保证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神经系统协调的基本前提。2010年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长达三年的科学研究结果,对700名100岁以上健康寿星的研究,解开了其长寿的秘诀:性格开朗,心平气和,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再观察我们身边的长寿老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具有良好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

关于心态健康的问题,老子也有重要论述:

(一)福祸相依,超然物外

人生在世,福祸难料。《老子·第五十八章》提出福祸相依的论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世间不存在绝对的福与祸。老子福祸相依的论述,启示我们:虽然无法控制福祸,但可以像圣人一样去积极面对福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不能把握强悍的命运,但可以把握心态。用今天的话说,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无法左右天气,可以调整心情。面对成绩、名誉等得意时,要淡然一点。面对失败,挫折等失意时,更要泰然一些。永葆一颗平常心,待人处事不妨糊涂一点。学会忍怒,懂得宽恕。总之,保持心理平衡,正确对待福祸,保健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二)生老病死,正确对待

人生在世,一方面积极追求生存发展,一方面又时刻面对生老病死的恐惧。生,总能让人倍感欣喜,但在面对衰老,特别是“病”“死”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态度。

《老子·第七章》提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全自身,太关注反而有害健康。换句话是说,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淡生死。《老子·第五十章》进一步强调:“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认为,从出生于世,到死后入地,人的生命和其他事物一样,就是个过程。这种洒脱的生死观,源于他“道法自然”的最高思想体系。在他看来,人的生死,是一种很自然再平常不过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为生命的终结而大惊小怪,更无须谈死色变。他主张清净恬淡地生活,反对一味“厚生” “益生”,反对强作妄为的行为。

老子的生死观,启发我们现代人,不妨保持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的心态,正确面对生与死,正确看待幸福和痛苦。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如果欲求太多,在抉择的迷惑中,就会烦恼也多。

六、运动保健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好方法,生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求得平衡和发展。关于运动养生的话题,老子也有教导:“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橐籥,指风箱。依老子看来,天地的构架犹如一架风箱,在虚空之中充满着元气。元气的流动,成就了一切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万物的运转。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人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有气的冲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气则只有受到合适的引导才能冲动运行起来,也就是“动而愈出”的道理。也就是说,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就出动得越多。精气一旦冲动起来,人体阴阳就会达到平衡状态,身体自然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老子的这种运动养生观,也得到现代医学与生理学的印证。事实上,真正同人们的健康实践相符的,长期有效并且显著的健身方式,就是运动,特别是诸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心肺功能加强,气血循环加速,血管的柔韧性和舒张力增强,骨密度提高,还能有效地减轻体重,缓解精神压力。

除以上论述,老子还有很多可贵的养生智慧。比如,养生首要,贵在持之以恒:“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四十一章》)身体保健,重在未病先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圆满人生莫过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贪恋权位者切记:“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以及养生必先养德,修德愈厚,福寿愈长的道理:“合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等。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罗光乾.黄帝内经[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2]张成博.读老子悟养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3]牟钟鉴.老子新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4]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志红)

Laoziis a philosophical treasure full of life wisdom, and the scattered statements about health care in it highlight Laozi’s extraordinary health wisdom. These ancient concepts of health nourish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like an inexhaustible river, which have more realistic guiding meaning particularly in the fast-paced, high- pressured modern society.

Laozi; health care;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content is happiness; scientific diet; balanced psychology; sports health

2016-06-07

翟云英(1963-),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62

A

(2016)04-0036-05

猜你喜欢
老子饮食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夏季饮食三宜三不宜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20:06
春节饮食有“三要”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0:48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把癌从饮食中赶走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6
何为清淡饮食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4
健康饮食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