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思想与光辉实践

2016-02-14 18:56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8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8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思想与光辉实践

彭大成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筹全局、决胜千里的军事天才发挥到极致。他不仅正确地部署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先后次序,制定了三大战役各自不同的作战方针与战役重心,而且注意了三大战役之间的相互协同与相互衔接。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民主精神发扬得最好,既能虚心采纳下属的正确意见与建议,更能够从亿万人民群众中吸取无穷无尽的支持、智慧与力量。同时,他也非常善于运用战与和的两种手段,充分发挥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因而迅速地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思想,对我们今天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启迪作用。关键词:毛泽东;统筹决胜;发扬民主;战和兼用;现实启迪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是一座智慧丰富的思想宝库,毛泽东军事思想更是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一座光芒万丈的奇峰。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统筹全局、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更是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最精彩的一段华章。重温这一时期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思想与伟大实践,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毛泽东卓越超群的个人才华,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长期英勇奋斗、用鲜血与生命凝成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思想瑰宝。以下就是我重温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统筹决胜战略思想与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统筹全局、决胜千里的光辉典范

“统筹决胜”,是指善于从战争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抓住关系全局的关键地方与要害环节,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敢于与敌人一决胜负,从而取得全局性胜利。毛泽东从1927年秋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时期起,在粉碎国民党多次围剿的残酷战争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人民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也形成了他的统筹决胜思想。他在1936年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土地战争)经验教训而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他说:“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1]P175从中不难看到毛泽东对战争全局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把握。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红军本身力量的弱小,还处在死中求生的发展成长时期,毛泽东与红军将领们尽管指挥了不少精彩的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从全国范围来说,那还只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战略决战。只有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这种统筹全局、决胜千里的军事才华,才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三年时间内就消灭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及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上的巨大优势,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扬言要在三个月至半年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面对敌人来势汹汹的猖狂进攻,毛泽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出了这样经典试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并指出:“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2]P1195毛泽东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这样的作战方针:“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2]P1187这就是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诱敌深入,各个击破。他进一步指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是我军从开始建军起十余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在抗日时期,我军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在现在的内战时期,情况改变了,作战方法也应该改变,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而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2]P1199在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英勇反击战,至1947年6月,已经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伪军、保安队等杂部34万人,共计112万人,为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时机与战略态势。为此,毛泽东及时提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的部分作战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恢复失地。”[2]P1230

那么,战略反攻的主要矛头应当指向哪里呢?毛泽东放眼全局,敏锐地将战略反攻的方向选择在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经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广大群众,多年来一直有我们的游击队坚持斗争,我们容易立足生根。我军占有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3]P205可以说,占据了大别山,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国民党的心脏。在毛泽东这一英明决策部署下,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纵横驰骋,逐鹿中原,揭开了推翻蒋家王朝的战略序幕。

到1948年8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6月的120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其中用于第一线的只有170余万人。而且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攻坚经验、作战能力已得到很大增强。解放区的面积与人口也大大增加,各大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使我军后方更加巩固,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支援。虽然我军在数量上还少于敌军,但在质量上已大大超过敌军。这种力量对比的形势表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毛泽东根据对战争形势的科学分析,毅然决然地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时机,先后组织实施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毛泽东在及时抓住战略决战时机的同时,还面临着战略决战方向的选择与各大战役发起的先后次序问题。毛泽东历来提倡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制定战役计划及各个战役的先后次序。他早就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1]P176为此他还提出了“慎重初战”的原则。他指出:“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1]P221

正是从这种战略全局观出发,毛泽东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选择在东北战场,果断发起了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对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决策,叶剑英元帅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作了这样精辟的阐释:“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然在不同程度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傅作义(华北)、卫立煌(东北)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4]P229而且,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又特别有利:敌军已被孤立困守在几个大中城市之内,地区狭小,补给困难;特别是长春长期被围,或撤或守,举棋不定。我军方面,兵力占优,装备较好;土改完成,后方巩固,广大地区,联成一片,得到广大人民的强大支持与支援。首先发起辽沈战役,一举解放东北全境,不仅粉碎了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而且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一个广阔的战略总后方,有利于后来开展的华北、华东决战。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这是毛泽东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高明棋子。辽沈战役按照毛泽东的战略部署,迅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即将举行的淮海、平津两大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不仅从全国性的宏观战略上制定了三大战役先后发起的顺序与周密部署,而且针对东北、华北、华东三大战场的不同特点与敌我态势,制定了三大战役的不同作战方针,明确指出了各大战役的主攻方向、关键环节与作战部署。

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始终高度强调:“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2]P1337这是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打下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就等于关上东北的大门,使东北几十万敌军成为“瓮中之鳖。”东北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这一作战方针,一举歼敌47万余人,从而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指出:“(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2]P1361“(二)第二个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四)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2]P1352在毛泽东的这一作战方针指导下,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其地方部队协同作战,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灵活巧妙地实施了一系列战役战斗,全歼敌军55万5千多人,使蒋介石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着重指出:“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并具体指示:“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2]P1365在毛泽东这一极其高明的作战方针指引下,平津战役共歼灭与和平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取得了华北决战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天才,不仅表现在正确制定了各大战役的作战方针,而且从“全国一盘棋”出发,统筹兼顾了各大战场的战略配合,各大战役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衔接。这也是他所说的:“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正当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毛泽东又果断发起平津战役。当时平津守敌傅作义集团在我辽沈、淮海两大战役胜利的震撼下,已成惊弓之鸟。为了不使蒋介石这个战略上唯一可以机动的军事集团迅速南逃江南或西撤绥远,把它们稳住在华北就地歼灭,毛泽东首先利用了傅作义认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后必然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不能迅速入关的错觉,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不要休整,迅速秘密入关,配合华北的两个兵团,出其不意地对华北敌军实施分隔、包围。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毛泽东又命令正在指挥淮海战役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2]P1365他同时还命令正在进攻太原的徐向前、周士第兵团在“占领太原外围一些重要阵地,并以火力控制机场,十二月初起对太原停止攻击,转入长围久困。”[5]P391这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的作战部署,保证了把傅作义几十万大军稳住在平津地区,加以就地全歼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在集中精力指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同时,对全国其他战场甚至南方的游击队都给予了精心指导与关照,例如,他在1948年12月1日致电指挥西北战场的彭德怀等人说:庆贺你们歼敌二万余人的伟大胜利。你们进行整训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提出整个冬季的整训计划。“我们的目的是你们既能整训,又能不失有利的作战时机,借以拖住胡宗南使不能调至他处。”“我们现在所要竭力争取的:一是尽可能不使傅作义部(四十个师)向江南撤退,因此东北我军仅休息二十天即已令其出动,以便早日抓住平、津敌人;二是希望你们抓住胡宗南,使他的兵力不能调至泸、宁一带。”[5]P407-408这一系列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统筹全局的“全国一盘棋”思想。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古今中外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决胜的光辉典范!

二、博采众智,发扬民主的广阔胸怀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到极致的高峰时期,也是毛泽东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威望最高的时期。我们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的领导风格与指挥艺术,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也是毛泽东的民主精神与民主作风发扬得最好,最能博采众智,进行民主科学决策的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漫长征程中,涌现出众多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革命英雄人物,他们像灿烂的群星闪耀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无疑是灿烂群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人们把他称颂为“北斗星”、“红太阳”,确实并不为过。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中所公正指出:“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6]P148-149从前面所述的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决策中,就可以清楚看到毛泽东具有多么卓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我们党的众多高级将帅、军事家中,毛泽东无疑是最卓绝超群的。实践也已证明,他的大多数军事决策无疑是各种选择中最高明、最具远见卓识的。但是,即使是如此高明的军事家,作为我军最高统帅的毛泽东,也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下达的命令就是丝毫不许改变的,下属必须绝对执行的。他每次作出重大决策之前,不仅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下属意见,而且经过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的集体讨论,即使在作出决定、下达命令之后,仍能采纳下级的合理建议,对自己的决策作出及时调整甚至改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1948 年1月,毛泽东为打破中原战场的僵持局面,决定派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十余万人挺进江南,以“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5]P272,以减轻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压力。当时作为身经百战,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年轻将领粟裕,在准备渡江作战的过程中,一方面派出小分队到预定渡江地段先期侦察,一方面密切注视中原战局的变化,并结合红军时期他在苏浙皖赣地区的作战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后,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了暂缓渡江以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几个大仗的建议。粟裕在电报中称:我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得不到群众较好配合,行动不易保密,伤病员难安插,补给困难,重装备不能发挥作战能力,变成拖累。五军及整编十一师系美械重装备可能留中原以发挥其作用,蒋对桂顽两个主力师不至放虎归山,可能仍留大别山,如我军南进未能调动这四个最强的整编师南下,会使中原地区遭到摧残而难于恢复。建议中原三军依托后方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等补给,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求得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津浦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5]P302粟裕的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把华东野战军正、副司令员陈毅、粟裕召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当面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在5月5日城南庄会议上做出了这样新的决定:“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5]P307毛泽东虚怀若谷地听取下属建议所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著名学者金冲及先生在其主编的《毛泽东传(1893-1949)》中所指出:“这是对重大战略决策所作的关键性的变动。它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皆为粟裕指挥,共歼敌19万多人——引者)、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第一线高级指挥员的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敢于实事求是地大胆对中央重大战略行动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勇气。对需要高度集中的军事指挥来说,这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典范。”[7]P880

毛泽东这种海纳百川、博采众智的事例,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不胜枚举的。即以在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淮海战役来说,也是毛泽东首先采纳粟裕的建议为发端的。在济南战役即将胜利结束之际,粟裕就向中央发出了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的电报,内称:“攻济战斗日内即可结束,如敌停止北援;我们下步行动,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北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5]P347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5]P347并对淮海战役做出了分前后三个作战阶段的具体部署。这就从最初计划的小淮海战役在后来实际进行过程中发展成为规模空前的大淮海战役,给了国民党反动派致命的一击。

又如,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新式整军运动,就是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最先创造的。1947年冬至1948年初,西北野战军在冬季整训中,创造与总结了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鲜办法,并在随后展开的练兵中推行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官兵互教运动,以及“采取民主推荐,组织批准的办法”[8]P251来选任军队的基层干部,解决了军队干部缺乏的问题。毛泽东及时抓住了这一典型经验,迅速在全军加以推广。他在《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对这种新式整军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由于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运动的正确进行,大大提高了全军指战员为解放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为全国的土地改革,为消灭人民公敌蒋介石匪帮而战的觉悟性;同时就大大加强了全体指战员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坚强的团结。在这个基础上,部队的纯洁性提高了,纪律整顿了,群众性的练兵运动开展了,完全有领导地有秩序地在部队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民主发扬了。这样就使部队万众一心,大家想办法,大家出力量,不怕牺牲,克服物质条件的困难,群威群胆,英勇杀敌。这样的军队,将是无敌于天下的。”[2]P1294这个新式整军运动是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和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当时全国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和整党运动在军队中的反映。这个运动大大提高了全军官兵的政治觉悟、纪律性和战斗力,同时也极其有效地加速了把大批被俘虏国民党军队士兵改造成为解放军战士的过程,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巩固扩大和作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P1291毛泽东在推行新式整军运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推行“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他提出:“部队内部政治工作方针,是放手发动士兵群众、指挥员和一切工作人员,通过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运动,达到政治上高度团结、生活上获得改善、军事上提高技术和战术的三大目的。目前在我军部队中热烈进行的三查、三整,就是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的方法,达到前两项目的。”[2]P1275在需要高度集中统一,强调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军队里提倡发动士兵群众开展军内的民主运动,在古今中外的军队中都是罕见的,这的确是作为大军事家的毛泽东的一个新创造。

毛泽东不仅在军事问题上听取下级的正确建议,在政治问题上也同样如此。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党的中心工作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华中局在华中新解放区的实际工作中却感到,在新解放区的最初一段时期仍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他们在向中央的请示报告中说:“拟这样来规定华中工作方针:贯彻七届二中全会以城市工作为中心的正确的总方针,根据华中有别于东北、华北(皆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了乡村的反封建斗争,而大城市人口及工业又均大)的实际情况,应经过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的总精神是:先创造发展城市的前提条件,然后直接发展城市。第一步,接管城市,特别要接收好城市,这一步所需时间是比较短促的。第二步,在党的全部工作中是以最大力量进行乡村改革,从反匪、反霸直至完成土改,这一步的任务须用两三年的时间。第三步,是直接以最大力量发展城市,同时也兼顾乡村。”[5]P521毛泽东收到来电不久,即为中共中央起草复致华中局,并告华东局、二野及西北局电:“你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你们即可以按照你们所设计的三个步骤去部署城乡工作,这样做并不违背二中全会总方针的正确的执行。”[5]P521这实际上是把华中局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的正确做法作为经验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毛泽东正是这样从全国各地党、政、军负责人的创造性实践中广泛地吸收新鲜经验与办法,去推广至全国各地参照执行。由于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大批大中小城市获得解放,如何管理新解放的城市,特别是过去从未管理过的大工业城市,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崭新课题。这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1948年12月,陈云同志在接收最先解放的东北大工业城市沈阳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接收管理大工业城市的办法,并写了一份《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上报中央。简报中说:(一)军管会在出发前即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二)迅速恢复秩序,要首先恢复电力供应,迅速解决金融物价问题……稳定人心,传布政策,主要靠报纸;工资问题需妥善解决。(三)迅速处理俘虏与疏散弹药。(四)军管会内部各负责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制止争房子、汽车、工厂等纠纷。(五)对于重大事件容易出乱子的问题,必须预有充分准备。(六)最重要的还必须是入城部队有良好的纪律教育。(七)接收一个大城市,需要有充分准备和各方面能称职的干部。依目前形势看,中央和各战略野战军均需准备有专门办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待工作告一段落后,即可移交给固定的市委等机关,积累经验,依次接收各大城市。[5]P418毛泽东当即将陈云的简报分发给各中央局、各分局、各前委:“兹将陈云同志‘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转发如下。此报告甚好,可供你处接收城市时参考。”[5]P417-418正因为有陈云接收沈阳的经验作参考,为我党其后接收并管理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等大城市提供了经验与借鉴。毛泽东正是这样不断地从下属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吸取宝贵的智慧与新鲜经验,以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来指导全国的工作。他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对此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各中央局、各前委处理问题的时候,除军事情况紧急和事情已经弄清楚者外,都应该这样办。”[2]P1441这也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为了管理好新解放的城市,毛泽东还大力提倡召开城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发动城市各阶层、各业界的力量来管好城市,恢复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1949年8月,刚解放不久的太原,率先做出了榜样。毛泽东立即抓住了这个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他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各中央局、分局电中指出:“太原解放至今不到三个月,开了五次各界代表会议,成绩极好。各地除石家庄、上海、北平已报告开会外,尚未据报开会,这是很不好的。兹规定:(一)三万以上人口城市均须开各界代表会。(二)会期,中小城市至少每月一次,每次一天,至多两天。大城市每月或每两月一次,每次一两天,至多三天……(三)代表会毕,有向人民传达和解释会议报告和决定的任务。(四)此指示转达所属三万人口以上的一切城市勿误。(五)你们应重视此事,总结经验,报告中央为要。”[5]P5528月26日,毛泽东为此事再次电告华东局并告各中央局、各分局、各野战军前委,对华东局过去不重视此事,没有及时在上海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出了批评,并对他们最近已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已取得良好效果,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并再次指示:“现在请你们严催所属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务于九月份一律开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一律将开会情形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在广播上公开广播……借此以使所属三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党的组织和各界人民代表亲密结合,经过他们去团结各界人民,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克服党的领导机关中的许多人只相信少数人的党内干部会议,不相信人民代表会议的官僚主义作风。”[2]P1441他在此电中再次强调:“各县要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其办法照中央最近致华中局并告各局的电报办理。要各省委、区党委、地委负责领导办理,一改过去长期不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不良作风。此项全县各界人民会议,不论新区老区一律举行,新区在占领两三星期后即可举行,无须待乡村农会建立然后举行。举行此项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经过此种会议去发动农民群众。”[5]P557-5589月4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各中央局、各分局、各野战军前委,转发察哈尔省关于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报告,并指出:“经验证明,凡未注意召开各界代表会,仍然束缚于党内小圈子的,就走了弯路。”“必须反对形式主义,每次会议要有充分准备,要有中心内容,要切切实实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为人民所关心的问题,要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当作一件大事去办,否则将损害党的政治威信。”“无论是各界代表会议,或是人民代表会,党员均不要太多,以能保证通过决议为原则。大体上,党员及可靠左翼分子略为超过二分之一即够,以便吸收大批中间分子及少数不反动的右翼分子,争取他们向我们靠拢。”“会议之前由党委(市委、县委等)召集代表中的党员开会一次,决定方针。”[5]P564这些重要决定,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发扬人民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反对官僚主义,克服形式主义的高度重视。这种召开各界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的做法,为我国后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最高领袖、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其本人具有无可争议、卓越超群的文韬武略、智慧才华,但他并不是予智予雄、刚愎自用,而是非常善于听取下属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吸取自己所见不及或考虑不周的重大战略战术或方针政策方面的良谋善策,以作出最佳抉择。更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从他所创立并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出发,始终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解放战争时期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军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特别是在军队内部广泛推行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的民主运动;在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中提出普遍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从而最广泛地激发了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亿万人民群众支持人民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的战斗意志与革命热情,从人民群众中得到无穷无尽的支持与力量,因而极大地推进了全国革命胜利的早日到来。这一切也充分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也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在近百年来三大社会实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中所创造的宝贵经验与聪明才华,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之树上所结出的最宝贵的思想成果。

三、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巧妙结合

人民解放战争主要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要方式来进行的。但是,作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大师,毛泽东也非常善于用非军事的政治斗争方式来与之配合,以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与破坏,从而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早日到来。正是在三大战役特别是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创造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解决敌人的方式。天津方式就是“用战斗去解决敌人”,即对拒不投降的天津守敌用战斗加以歼灭。北平方式“就是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彻底地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反革命遗迹的迅速扫除和反革命政治影响的迅速肃清,比较用战争方法解决问题是要差一些的。但是,这方法是在敌军主力被消灭以后必然要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于我军于人民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因此,各野战军领导同志都应该注意和学会这样一种斗争方式。”[2]P1425绥远方式,“是有意识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2]P1425而这种式对于反革命的遗迹与影响,比北平方式将保留得要较多较久一些。“但是这种反革命遗迹和反革命政治影响,归根到底要被肃清,这是毫无疑问的。”[2]P1425毛泽东在运用这三种方式时,充分表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战与和两种手段的巧妙结合。

例如,在1949年1月初发起平津战役并开始与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时,由于傅作义过去长期追随蒋介石积极打内战,毛泽东对傅的印象很不好,曾指示具体负责谈判的林彪等人要对傅采取颇为强硬的方针。他在给林彪的电报中说:“我们基本方针是:只要傅能让我们和平接收平津,允许傅部编为一个军,他本人可以赦免战争犯罪,保存私人财产,住在北平或出外边由他自定。他的部属的生命家财不予侵犯。除此以外,不能再允许给他什么东西,亦不能称为起义。”[5]P430-431可见,那时连“起义人员”的待遇也不肯给傅,更不用说其他更高的政治待遇。但是,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一方面是迫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毛泽东与其他中共高级领导人对傅的耐心教育与帮助,傅作义的立场与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愿意帮助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毛泽东对傅的看法与使用也有了很大改变,并给予了很高的礼遇与政治待遇。1949年8月,毛泽东在给指挥西北战场的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的电报中说:“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甚广,民族甚复杂,我党有威信的回民干部又甚少,欲求彻底而又健全又迅速的解决,必须采用政治方式,以为战斗方式的辅助。现在我军占优势,兼用政治方式利多害少。其办法即为利用靠拢我们的国民党人和我们的人一道组织军政委员会,以为临时过渡机构。这样的国民党人就是张治中、傅作义、邓宝珊。”“关于绥远和宁夏问题,我们准备和傅作义合作去解决。”“故我们决定组织绥远军政委员会,以傅为主席,我们的高克林为副主席;委员十余人,傅部占多数,我们的人占少数。以傅部五万人,我军姚喆、王平两部二万人合编为两个军,以傅部董其武等为军长,我们的人为副军长。实行人民解放军的军政制度,汰坏留好,逐步改造,两个绥远省政府合而为一,以傅部董其武为主席,我们的杨植森为副主席,省府委员亦用双方的人作适当配备。此项方法对双方都有利益,可以经过一个工作过程,达到彻底改造之目的。傅作义对此项办法表示满意,拟于数日后,即令傅去绥远和我们的人一道解决绥远问题。”[5]P544由于采取了这一正确的决策,促成了绥远问题的顺利和平解决。傅作义不仅在当时当任了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傅作义先后当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部长、水利电力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对新疆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即充分发挥原国民党政府派赴北平和平谈判的首席代表、以对共产党颇为友好的“和平将军”而著称的张治中的作用,提出“利用张治中组织新疆军政委员会,以张治中为主席,我们的人(是否王震去新疆)为副主席,再加伊犁方面一人为副主席,以为过度机关”。[5]P545同时还提出:“整个西北亦可考虑在将来组织军政委员会,以彭(德怀)为正,张治中为副。”[5]P540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正确决策,从而促使了绥远、新疆问题的和平解决。

对湖南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渊源等原因,毛泽东对愿意举行和平起义的程潜、陈明仁等人给予了更高的礼遇,不仅“答应陈明仁保留兵团司令名义”[5]P542而且还同意程潜、陈明仁二人所提出的设立由程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湖南人民临时军政委员会”和由陈任司令的“中国国民党湖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两项临时机构的建议。他在1949年8月5日复程、陈二人8月4日在长沙所发通电起义的复电中说:“弟等并认为,湖南临时军政委员会不应为空洞名义,应行使必要之职权,除敝军已接收之地方外,其余地方,应由临时军政委员会指挥,庶使秩序易于维持。总之,解放湖南及西南各地需要借重先生及贵方同志之处甚多,只要于人民解放军进军及革命工作有利,各事均可商量办理。此次先生及陈明仁将军毅然脱离伪府参加人民革命,义旗昭著,薄海欢迎。南望湘云,谨致祝贺。”[5]P545他在致华中局并转湘南省委电中说:“争取程潜、陈明仁及其一派站在我们方面,对于分化台湾、广州、广西、昆明、四川等地国民党特别是分化台湾及宋希濂等部,有极大的政治作用。对于顺利地接管湖南及改造程、陈系统则有直接作用。你们对此要当作一件重要工作去做,程潜的临时机构,不忙很快取消,省政府接交可以推延一个月左右,使程潜有时间在其内部进行教育工作,利于将来的改编和改造”。“在将来接收省政府及改编军队时,除陈明仁应任军职外,应给程潜及其一派中的开明分子以位置,并吸收他们参加工作。其办法为组织湖南军政委员会,由两方面的人成立,以程潜为主席,以我们的人为副主席,湖南省政府亦照此方式组织,成为统一战线的临时过渡机构。”[5]P543-5441949年9月7日,程潜乘火车来北平时,毛泽东亲率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李济深、郭沫若等百余人到车站迎接,规格之高,热情之盛,不亚于此前8月28日欢迎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到来。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善于团结各派民主人士,化敌为友,礼贤下士,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这也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运用了极其高明的战略战术给蒋介石反动集团的主要军事力量以毁灭的打击,也充分运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法宝,将战与和的两种手段,即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两种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顺利地实现了北平(北京)、绥远、湖南、新疆、云南、西康(四川西部)以及后来西藏的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重温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统筹全局、决胜千里的战略思想与光辉实战,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与感佩毛泽东的雄才伟略与丰功伟绩,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了我们党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聪明才智与杰出贡献。而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正是毛泽东一生中最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军内民主、人民民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善于从党政军的高级干部中吸取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以制定最佳的战略战术与方针政策;而且更善于从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吸取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获得人民无比巨大的支持与拥护;同时充分发挥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因而在三年时间内就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建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统筹决胜的战略思想,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即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等,我们无疑可以从毛泽东统筹全局的“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决胜思想中吸取宝贵的智慧、坚定的信心与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A].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4]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A].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魏登云)

Mao Zedong’s Decisive Strategic Thought and Practice as a Whole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PENG Da-cheng
(Journal,offi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Mao Zedong’s military genius of commanding the whole scene and gaining a decisive victory a thousand miles away was used to an extreme.He not only correctly deployed the order of the three battles of Liao-Shen,Huai-Hai,Tianjin-Beijing,established different operational guidelines and center of the three big battles,but also paye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ynergies and mutual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hree big battles.This was the period when Mao Zedong could not only carry out best his democratic spirit,adopt modestly correct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ubordinates,but also learn a lot from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draw endless support,wisdom,and strength from them.At the meantime,he was also very good at using the two means of war and peace,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and achieved quickly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War.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Mao Zedong's overall runoff today still has,for us to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with overall consideration as its fundamental method,the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unction.

Key words:Mao Zedong;commanding the whole scene and gaining a decisive victory;carrying out his democratic spirit;using the two means of war and peace;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30-09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彭大成,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