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娜,周元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基于期望理论的高职通识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
匡娜,周元雄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摘 要:从期望理论出发,探讨通识教育师资建设,一是要提高通识教育改革的目标价值,包括对通识教育自身的价值发现及通识教育对教师而言的价值塑造;二是要提高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即要明确通识教育师资标准、提供多种学习机会、营造通识教育氛围以及加强监督评价。
关键词:师资建设;通识教育
自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逐渐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合作办学的创新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在这过程中,我国高职教育也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是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把学生当做“产品”的工具理性问题,造成了一大批有知识、高技能而人格、心智不甚完整的片面人[1],未能充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针对此问题,加强文理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一股潮流。
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困难重重。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与学习的动力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难以适应通识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学制问题与专业的短线性等等[2],都严重制约着高职通识教育的开展。其中,以师资问题最为重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教师缺乏开展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教师缺少进行通识教育的能力;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3]即教师不愿意教,不善于教,通识教育氛围尚未形成等。
如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改革?可以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罗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中寻找灵感。
伟人毛泽东同志早在1964年就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也即通识教育改革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是如何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去培养高素质高、有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
具体到如何调动积极性,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弗罗姆(Victor H.Vroom)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与目标价值、个人期望值成正相关[4],即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的动机的力量就会很强烈,他去实现这个目标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这就是著名的期望理论。从整个行为过程来看,期望理论表现为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励——个人目标的逻辑链条,具体可分解为三种关系:第一,努力——绩效关系;第二,绩效——奖励关系;第三,奖励——个人目标关系[5]46。即:一是个人认为通过努力会带来绩效提高的可能性;二是绩效越高越有可能被奖励;三是奖励的目标是员工需求的相关性。
虽然期望理论还存在忽视社会表现机会因素、个人能力因素等问题,但在总体上比其它激励理论更为合理和科学[5]47。通识教育师资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充分凸显高职现有师资对通识教育期望的不足。从期望理论出发,开展通识教育师资培养,一是要提高通识教育改革的目标价值,即要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价值的认识和挖掘通识教育对教师自身的价值;二是要提高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期望值,即提高教师实现目标的把握程度。
(一)高职通识教育师资匮乏,多数教师缺乏积极性
通识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在本科院校开展以来,高职教育界偶尔有反思的声音。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促使高职教育进入了内涵建设阶段,同时也促成通识教育的实践、反思进入新的阶段。然而通识教育对高职师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通识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又要对真理和学生有真挚的感情,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既要把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又要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学生;既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6]。虽然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水平与前些年相比已经有很大提高,但对通识教育而言,高职院校受过于强调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理念刚刚树立等的影响,真正适合的教师仍非常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面对通识教育艰巨的挑战,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工作的挑战上,大多都有一定抵触心理。从情感上说,教师对正在进行的课程已经熟悉,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果参与通识教育改革,就需重头再来,沉没成本非常大。从精力、工作压力讲,开展新的课程,打破旧体系,需要教师高度的付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去把自己的课程与时俱进,使之更加适合通识教育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建设需要有强力的激励。
(二)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通识教育本身的价值
实施通识教育,需要教师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对通识教育本身有精准的认识,目标认识越清晰,激发动力越强大。但当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尚不够,众多老师往往认为通识教育与己无关,甚至还有许多学校尚未把通识教育作为其教育理念。
高职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7]。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要求,是对当前高职教育过于功利性、过于重视技能技术而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的一种纠正。作为新世纪的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高校管理者,与时俱进,更新其教育教学理念,是当前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首要事情。只有当高职院校教师及高校管理者充分认同通识教育理念,他们才有充分的动力去实施通识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把高职教育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理清,分清通识与非通识的界限,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及其价值。
(三)激发教师的通识教育“大师梦”,提高通识教育对教师的价值
要激发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提高通识教育对教师的吸引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要在人事安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上精心安排,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兴趣与追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只有当激励的内容恰是教师所需要时,积极性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起来。
通识教育师资,其要求一般要比专业教师更高更博。现在众多教师都是专业教育出身,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原来的师资建设强调的是“双师型”,对教师的通识素质考虑不多。因此,今天要在高职院校内实施通识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高职教师不断充电,自主学习。真正持久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梦想”等深层次内在动机之上的。要激励高职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还是能保持昂扬的热情投入教学研究学习中,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做“通识大师”梦的平台,在高职教师的终身发展上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服务。目标越明确,激励越明显。因此可以在目前已有的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教师分类中,教学型教师下细分“专业教学”“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等类型教师,以便在职称评审、荣誉奖励、薪酬等方面引导激励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教学。
当高职教师树立了通识教育理念、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之后,下一步就要提高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改革的期望值,即提高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一)明确通识教育师资标准,树立高职通识教育教师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职教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我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调节”树立榜样,从而达到“不为而成”的育人效果,所以在高职院校通识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有榜样的出现。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已经纷纷开展,不少院校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淑女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小通识”教育模式,但高职院校通识教师标准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仍未形成。从高职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来看,在已有的探索中树立通识教育教师典型,是极具价值需要深挖的下一步工作。
(二)提供多种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高职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其主要矛盾在于通识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与教师已有的通识素养储备不匹配。通识教育是启迪心智、培养“全人“的教育,它对通识教师的要求很高,一个好的通识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格魅力,具有渊博精深的知识以及较高的演讲水平和高超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何培养具有以上条件的通识教育师资,借鉴台湾做法,各高职院校可以成立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并在组织上统一安排管理,定期交流讨论、观摩学习;可以举办通识教育论坛,学习国内外通识教育教学者、研究者的经验等等;另外,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在考虑高职办学学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本科院校经验。尤其是在人文、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通识教育。
此外,高职院校往往立足于地方行业,其通识教育的开展要需要具有各自院校的特色。这种基于地方的经济历史背景,可以由地方、行业统一组织对通识教育的师资进行培训,由此,形成多种培养高职通识师资的方法,提升高职通识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而且,这样的通识教育也有助于服务地方行业,使各地通识教育更加具有特色。
(三)注重环境建设,营造通识教育氛围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才快速的成长。在培养学生通识教育素质上,“有时候营造一种教育气氛和适宜的环境可能比上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更有效果”。[8]同样,建设好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也需要营造好通识教育的氛围。
营造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氛围,如前所述,打造“通识大师”梦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要在学校中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在教师中形成上通识教育光荣的观念。让广大师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承担起中华复兴、民族腾飞的责任,树立起迎接时代挑战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形成人人参加通识教育教学的态势。
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家长,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今通识教育在学术界、教育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对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而言,仍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听都没听过。要形成通识教育氛围,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家长社会对通识教育的认同认可,都需要加强引导宣传。这样才有利于通识教师的成长,更加坚定他们的选择,全身心投入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中。
(四)加强监督评价,助推通识教师成长
通识教育活动是研究型教学,通识教育师资需要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完善成长。从通识教育师资成长的角度,需要有教学评价反馈来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对通识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监督评价的展开,可以由相关行业的专家、同行展开,也需要从通识教育的对象获得反馈;甚至可以由第三方调查评价机构,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对通识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
总之,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尽早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为教师参与通识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通识大师”梦,高职教师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变化,主动承担起通识教育培育“全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7(4):53-54.
[3]孙秀玲.通识教育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4-07-18.
[4]V·H·Vroom.Work and Motiv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4:18.
[5]袁勇志,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6-47
[6]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4-195
[7]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12.
[8]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42.
(责任编辑:邱旭光)
中图分类号:G714.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2-0105(2016)02-0012-04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6.02.004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实验课程开发项目“走读浙江民俗”(GMTS-2015A07)
作者简介:匡娜,法学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区域文化。
Reflection on the Teachers'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Theory
KUANG Na,ZHOU Yuan-xiong
(Zhejiang I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theory,the first point to train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to improve the target value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including its own value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the teachers modeling;second is to improv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namely to clear standards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offer a variety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general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teachers'construction;gene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