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军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
刘兆军
社会科学研究以其探究本质规律、启民资政等特有价值,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重视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但社科成果难以量化、难以转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从社会形成共识到合力推动改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标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全社会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推动社科成果转化形成了有利契机。面对黑龙江的特殊省情,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需形成能够真正落地的成果。特别是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和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所做的重要讲话已为本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成为研究成果转化的明确方向。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推动成果有效转化、充分体现研究价值,亟须全面地反思。讨论这一问题,首要考虑的因素即为参与主体,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研究者、应用者和管理者,因此下面谈谈从这三类主体出发的若干思考。
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是成果的提供者,主要是具备一定学术基础、科研条件的高校、院所、机构等单位的科研力量。研究者身处“学院”环境之中,如果没有将研究视野扩展至“社会”,只从单纯的增加科研成果目的出发开展研究,难免导致最终形成的论文、专著等成果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有效转化成果,实现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对接,需要精准研究。此意义上的精准,是研究者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特定需求、创设具有极强适用性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本省的重要讲话,包含了方式转变、制度创新、法制保障、服务民生等诸多内容,指出我省各项事业建设的短板,更为破除障碍形成了准备。这些与我省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的精准问题,应是研究即刻跟进的重点议题,有关本省模式选择、制度完善、法制规范、民生福祉等方面的精准研究应得到强化,并演变为导向明确的新学术增长点。因此,在龙江发展转型的特殊阶段,从理念到内涵、从思路到措施都将发生转变,社会需求已经向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黑龙江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立足于本省历史和现实、服务于区域发展,研究者应形成“将论文写在龙江大地上”的良好意识,围绕本省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等核心,将“学术”与“社会”相结合,开展精准研究,以此奠定成果转化的良好基础。
精准研究离不开未来的应用者。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者较为广泛,作为能够实施管理、制定决策的政府实务部门更是典型代表。因社会治理环境和民众诉求的日益变化,实务部门需积极解决各类社会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治理措施和制度。各职能部门虽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但此过程如有更多的智力支撑,则会取得超越“从实践到实践”的更好成效。实务部门作为可能的应用者,将自身需要解决的实务问题向具有相应条件的研究者公布,与其联合共同分析症结、调查现实、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各自在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特长,由此形成应用者与研究者的精准对接,进而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精准研究才能被落实。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市诸多部门结合职责明确了未来的工作重点和改进方向,其中既有可做大的优势,更包含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经长期积累、衍化分异后形成的难以解决的瓶颈难题。问题已凸显,如各部门在封闭的权力范围内保持传统研判,则难以取得更大突破,这便需要理论界的及时回应。实务部门可将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公开,以开放的姿态吸引部门外的主体参与研究,通过委托、联合、第三方评估等不同方式整合研究力量。在精准对接下,符合要求的研究者与实务部门成为寻求改进良策的共同体,社科研究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务,相关部门可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方案制定中,为影响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随着实际效用的愈发明显,应用者更加接受,还可促进智库的建立和完善。
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社科研究管理的具体职能,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者的科研项目在申报、评审、检查、验收等方面均需科研管理部门审批,该部门具有掌握成果信息的优越条件,强化其作用可拓展成果获取和转化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完善管理尤为重要。如科研管理部门不能有效联系成果的提供者与需求者,那么确定研究方向、集结研究成果等工作就不能为后续转化形成良好基础;如管理部门只注重形式上的监管,而对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应用管理不足,则会陷入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因此,从源头到结果需要全过程的精准管理。
通过与实务部门的联合,科研管理部门依据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设立选题,与大局工作衔接,可为研究与应用者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双方的精准对接提供服务。除沟通科研信息、进行社科研究过程监管等基础工作外,科研管理部门应继续延伸对社科研究成果的管理,根据成果的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程度等,将常规的数量管理转变为注重质量的管理,将转化价值评价作为完成研究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确定的成果,需经由管理部门建立社会科学成果信息库,对具有转化价值和已经转化的成果分类、入库,及时发布、更新、展示新成果,并从已转化成果中形成借鉴。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激励机制,可参照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推广应用激励模式设立社科成果转化应用的专项奖励。成果能够得到认可,会有更多的人才展露,优秀研究者的专家库便可不断得到充实,应用者可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智力资源。
综上所述,成果转化的三类主体均需更新固有观念、建立互通关系,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新机遇,在习总书记为黑龙江省发展谋划新思路的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发挥关键的作用。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