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电影对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6-02-14 06:51侯胤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科人文素养

侯胤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论英语电影对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侯胤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在现今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相对薄弱。因此探讨如何利用英语电影教学培养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非常必要。

英语电影教学;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英语电影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窗户。在现今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又相对薄弱,所以如何提高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紧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利用英语电影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来培养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伴随着多元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所以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大学英语教学应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和知识,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的浓缩与升华。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校就已将电影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旨在促进高校大学生掌握电影多维度的视听模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大学生鉴赏电影、认知和理解电影文化的能力。同样,我国高校大学生通过欣赏英语电影,不仅可置身于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还可浸润在丰富鲜活的文化氛围中,有助于培养自身理解和习得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力。

1 英语电影教学对培养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2]高校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僵化的职业培训教育,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提升,而应立足于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形式将其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养和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具有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的人。目前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普遍低下,这是因为工科高校大学生一般只注重理工科专业学习,而忽视了对人文社科课程的学习。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贫乏、道德意识模糊、审美情趣缺失等现象,所以提高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对南京工业大学选修英语影视赏析课的工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后了解到,当前工科大学生对英语电影的审美欣赏水平普遍偏低,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地观看水平”而非“理性地鉴赏水平”。例如当笔者在问卷调查中问到“你看过的最喜欢的英文电影”时,80%的学生的回答都集中在《黑客帝国》、《速度与激情》、《阿凡达》等视觉冲击力强而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科幻、战争或动作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英语电影在吸引大量中国大学生观众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追逐高票房等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英语电影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低俗趣味,致使电影中充斥着虚幻、暴力、血腥和色情等场面。如果大学生经常观看这些影片,会降低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笔者在英语影视赏析课上与学生讨论影片话题时还发现,学生对影片的欣赏和理解普遍肤浅,大多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到观点和对影片深层意义的理解。因此,大学英语电影教学应选取一些内容充实健康、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高上的影片,课堂上采用多种文化导入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从被动地观看电影升华到主动地鉴赏电影,培养其对电影的审美意识和赏鉴能力,达到和影片的情感共鸣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2 如何利用英语电影教学培养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1 英语电影教学的影片选择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3]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使人们在触及心灵的震撼中达到审美的领悟和理解,在精神上与艺术品创作的深刻内涵产生共鸣。大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包括正直诚信、自尊自信、乐观协作、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等。教师应把能够培养学生这些价值取向作为选择英语电影的首要依据,充分发挥电影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英语电影教学中对影片的选择要有精品意识,多选取经典影片,因为这些影片获过多种奖项,又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人文魅力。同时从故事情节、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精选那些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和感染学生的热情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影片。

例如,笔者在教授英语影视赏析课时,为学生精选了《女王》、《阿甘正传》、《喜福会》、《特洛伊》、《穿普拉达的女王》和《死亡诗社》这六部优秀影片。其中,《女王》这部影片对英国历史与文化给予了充分的阐释,让学生通过女王在戴安娜王妃之死事件中的矛盾与挣扎对英国历史传统与政治革新、权利与责任进行了重新认识;《阿甘正传》是反映美国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一部史诗级巨作,影片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美国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喜福会》一片讲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代沟和中美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冲突;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洛伊》一片将古老的特洛伊战争贯穿其中,围绕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彰显了人类对于永恒、传奇的向往与追求;《穿普拉达的女王》揭示了重金堆砌、优雅时尚和光鲜亮丽的名利场背后的虚幻与无奈;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死亡诗社》,让学生在观看影片后能够反思教育和人生。这些影片分别从英美历史、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渊源、贴近和反映学生生活的职场和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文化视野,有所摒弃地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学生能够对于影片中所折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批判态度,汲取影片所传递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2.2 英语电影教学的课程设计

2.2.1 文化导入阶段

英语电影的语言环境真实,文化内容丰富,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理想工具,也是学生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精华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料。由于英语电影的词汇丰富、内容广泛,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审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放映电影前,教师应广泛查阅资料,将英语电影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文化背景图式来帮助其理解电影所传递的深刻涵义,克服学生在跨文化认知上的障碍。

例如,在英语影视赏析课上讲授《女王》这部电影时,因考虑到学生对影片里所涉及的英国政治体制和皇室礼仪等文化现象不是十分熟悉,笔者在放映影片前特别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体制,让学生了解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下,英女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法律赋予女王的诸如可以任免首相、大臣、法官和总督,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权力,实际上必须要根据议会和内阁的意愿去行使。这样,学生在观看影片时就可以深刻理解影片所体现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政府、民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女王在处理戴安娜葬礼一事上态度从强硬逐步转变成妥协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进退两难的窘境:女王既要保持自身与王室的尊严与权威,又要听从首相和内阁们的建议,同时还要在民众面前树立亲民、开明的良好君主形象。

2.2.2 电影放映阶段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新信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4]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把每部影片中所涵盖的重点词汇、俚语、习惯搭配方式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并进行适度的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为他们即将进行的视听活动扫清语言障碍。同时还可以就影片的故事情节、拍摄背景、演员阵容等方面通过课件的形式用英汉双语为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和艺术信息做好铺垫。

由于英语影视赏析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一般都为选修课,受到课时的限制(按每学期32学时平均每部电影5-6学时计算),教师在课堂上放映每部电影的时间最多也只能一个多小时左右。因此,尽管笔者在问卷和访谈中了解到近95%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完整地欣赏影片,但考虑到每部影片时长都在两个多小时以上,而《特洛伊》更是长达三个多小时,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影片进行剪接,在不影响主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将影片的精华部分呈现给学生。同时笔者认为,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来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分段播放电影并针对每段电影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这样学生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会集中注意力去发现一些与问题相关的线索,深入地感知和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教育功能。

2.2.3 课堂互动阶段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与电影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英语电影教学中,应摒弃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索电影中的艺术和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电影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等形式,开展多种课堂互动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文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水平。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前通过浏览网络、查阅图书馆资料等方式对电影讲述的故事时代背景、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观看和鉴赏影片做准备。例如,《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以主人公阿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对美国这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些重大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现,反映了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由于影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如果学生在观看影片前能够阅读一些关于这些历史事件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乒乓外交、水门事件和历史人物如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猫王和约翰·列农的相关资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影讲述的这段时期美国历史文化的变迁。

英语电影的内容广泛,艺术形式多样,人物语言地道、生活场景逼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平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跟据影片的主题和内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哲学深度或有争议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各抒己见,在对影片进行深人探讨和领悟后,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和进一步讨论。例如,笔者在放映影片《死亡诗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思考题:“你认为谁应为Neil的自杀负责?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是Keating先生?是Neil专制的父亲?还是Neil自己?”通过思考和讨论这样一个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又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可以鼓励学生反思现今的教育体制、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和自身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哲学思维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寓教于乐,布置多种课后练习形式,如角色扮演、电影配音、剧本改编等,让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在深入鉴赏影片和感悟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结语

在现今世界多元文化迅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电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还为学生传播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因此,大学英语电影教学不应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应在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应通过英语电影教学,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电影中的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

[1]陈立新.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J].电影文学,2011,(12):55-58.

[2]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盼.高校美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3-16.

[4]单波,罗以澄.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黄素华】

Teaching English M ovies to Cultivate Humanistic Quality of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U Y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816,China)

Nowadays more weight has been attached to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Given the lower level of humanistic quality among the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humanities of the 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means of English movies.

English movie teaching;students at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istic quality

G642.4

A

1671-9565(2016)04-0044-04

2016-10-28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课题“英语影片对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侯胤(1975-),女,辽宁沈阳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工科人文素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