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晋霞
幼儿园他编课程准入审查与创造性使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晋霞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介,幼儿园教育质量关键取决于课程的质量。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幼儿园实际实施的课程既有本园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简称自编课程,也有部分选自他人编制出版的课程,简称他编课程。在不同的幼儿园中,自编课程与他编课程的比例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自编与他编仅是编写主体的区分,并非有质量高低之别。自编课程不一定比他编课程好,一味追求原创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误区;同样,他编课程也不一定比自编课程好,由于我国并无幼儿园课程用书审定制度,当前幼儿园课程用书市场虽然版本繁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会选择并用好他编课程应是我国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一套他编课程可否进入幼儿园,应经过慎重科学的准入审查。一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准入审查:
(一)课程理念审查
古今中外,不同幼儿园课程方案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课程理念不同,课程目标、内容、手段及评价等方面的差异均因理念不同而致。因此,对他编课程的准入审查应首先评判其课程理念。在他编课程用书中,有关课程理念的陈述往往被放在具体活动方案之前的“导言”“序言”“概述”等之中,国外一些经典课程方案会通过一本或几本书来详细阐述其课程理念。课程使用者切不可拿到一套课程用书后直接跳过理念陈述部分,仅盯着具体的活动方案,而应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他编课程的编制理念,以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对课程理念的审查,可考虑以下方面:(1)理念阐述的清晰度。编制者是否充分清晰地阐述了其编制课程的主要理念。缺少理念阐述或理念阐述不清的课程,往往不会是优质课程。(2)理念的正确性。课程理念是否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分别简称《规程》《纲要》《指南》)所倡导的观念一致。(3)理念的落实度。要检视课程理念是否在课程具体活动方案中得到落实和体现。每套课程均包含很多活动,课程使用者可采取抽样法,从课程方案中随机选择数个活动进行文本分析,以判断课程理念的落实度。
(二)课程目标审查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仰赖于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质量的优劣不能仅看其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有效实现教育目标。每套课程都应有清晰完整的目标体系,且目标体系应符合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对3~6岁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期待。目标体系是课程编制的导引,也是课程准入审查的重要方面。
对课程目标的审查,可考虑以下方面:(1)目标体系的有无。即编制者是否清晰呈现了该套课程的目标体系。当前,无目标体系呈现的课程用书占绝大多数。现行诸多他编课程均是在对课程理念进行阐述之后,紧跟着列出具体活动方案。课程编写者未呈现目标体系,有两种可能:其一,在编制课程时,编写者确实没有对目标体系的总体考虑,编写较为随意;其二,编写者考虑过目标体系,但未在课程用书中加以呈现。缺少清晰的目标体系,易使教师在使用他编课程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方案,而看不见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只关注活动内容本身,而忽略内容所服务的人的整体发展。(2)目标体系的全面性和适宜性。对于列有自定目标体系的课程方案,使用者可以《指南》为依据,结合《规程》和《纲要》中有关教育目标的陈述,审查该套课程自定目标体系的全面性和适宜性,即该套课程目标是否能涵盖幼儿身心发展的所有方面及国家对幼儿园教育的期待。
(三)课程内容审查
由于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主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因此,我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幼儿园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方案中最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方面,对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幼儿园课程内容又不限于直接经验,《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又应超越幼儿的直接经验,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对课程内容的审查,可考虑以下方面:(1)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相关性。即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本地的课程资源,是否与本园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往往不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易导致小学化的现象产生。例如,对南方孩子进行雪的内容和对内陆孩子进行有关台风的内容,都因活动内容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不易引起幼儿的真正兴趣和需要。(2)与幼儿发展水平的相宜性。即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水平,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超越或低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都不具有发展价值。例如,让3岁的幼儿学习双膝着地爬行的动作,让5岁的幼儿学习拼音或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都会让课程低效或增加幼儿的挫败感。(3)对幼儿直接经验的拓展性。即课程内容是否包含与幼儿直接经验相关的间接经验。虽然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只需获得直接经验,拓展和提升直接经验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当幼儿通过跟知了的亲密接触,获得了有关知了的直接经验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关图书、绘本,帮助其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关的艺术作品,提升和拓展其艺术表达表现的经验。只有学习与直接经验紧密相关的间接经验,幼儿才易于理解和接受。(4)目标指向性。即课程内容是否能有效实现目标,避免因课程超载或乏载,而导致幼儿发展失衡及教育目标落空。例如,擅长艺术的课程编制团队所编制的课程易出现较多的艺术内容,而使其他课程缺失。(5)科学性。即课程内容本身是否正确,这是他编课程的基本质量要求。但当前一些他编课程中确实存在错误,对于此类课程,应该坚决摒弃。
(四)课程实施过程方案审查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主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均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因此,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等各类活动方案皆应是课程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根据以学定教的思路,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设计应依据幼儿的学习方式而定。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也是中外经典课程理念和具体课程方案之间差异性最集中的体现。
对课程实施过程方案的审查,可考虑以下方面:(1)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即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园外考察、家园合作等是否均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2)与幼儿学习特点的相符性。即活动过程是否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是否符合幼儿在特定内容领域的学习特点等。(3)活动目标的指向性。即审视活动过程方案时,不能就过程而论过程,而应依据活动目标,审视活动环节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与课程理念的相符性。即活动过程设计能否充分体现课程理念。例如,强调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课程一般会选择区域活动作为主要课程实施途径,强调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一般会将方案教学作为主要课程实施方法。
(五)课程评价方案审查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应关注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也应提示课程使用者关注教(学)的实际过程及结果,根据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反应及教(学)的结果来反思方案设计和活动过程的效果,以便课程使用者学会调整课程方案,更有质量地使用他编课程。
对课程评价方案的审查,可考虑以下方面:(1)评价方案的有无。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用书中大都缺少评价部分,这易导致课程使用者照本宣科,不利于提升其课程反思能力及课程调适能力。(2)评价方案的适切性。即评价方案是否有效针对活动计划,是否存在小学化的倾向等。
幼儿园不存在普适性课程,没有哪套课程可以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幼儿园。《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因此,创造性地使用他编课程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
当前教师在使用他编课程时,存在碎片化和刻板化倾向。碎片化倾向表现在,教师往往无意了解或不能理解每套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完整结构,使用时从各套课程中抽选出某些主题或活动方案加以拼凑形成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碎片化地使用他编课程,不仅使他编课程原本完整的课程结构支离破碎,而且教师拼凑而成的新课程方案也是碎片化的,各个活动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幼儿园课程内容也具有结构性,因此,碎片化地使用他编课程,纵然可能使幼儿经历的课程活动丰富多彩,但却无法使课程目标全部实现。刻板化倾向表现在,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地完全按照每套课程中的活动方案开展活动,毫不顾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笔者曾在一个班级蹲点做研究,一天突然看到教师进行“独体字”的教学,惊讶之余向教师请教。教师拿起一本教材,翻到该活动方案所在页,指着活动方案的目标及过程,告诉笔者书上就是这样写的。撇开本套教材的质量不论,仅就教师本人使用教材的态度而言也值得怀疑,这样死用教材,即使是好的教材也会丧失价值。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使用他编课程呢?
(一)应把握所选活动方案在整体课程结构中的位置衔接
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及各园所拥有课程资源的不同,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差异性,这是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差别,是幼儿园课程的独特性体现。但作为正规教育机构和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幼儿园的课程也应具有一致性和规定性的一面。即无论幼儿园课程内容及活动形式等多么不同,所有幼儿园的课程均应能实现国家《规程》《纲要》和《指南》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各领域课程目标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全面性、阶段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活动之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关系,各自均承担着目标体系中某个(某些)目标实现的价值,活动之和应能实现所有的目标。因此,教师在选用他编课程中的活动方案时,应考虑该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属于幼儿身心发展整体结构中的哪个方面,同时应考虑该活动内容属于哪个领域中哪类内容,应避免课程决策“跟着感觉走”的盲目状态,避免因为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和孤岛化而影响幼儿身心的均衡发展。
(二)应根据园情班情灵活处理他编课程中的活动方案
对于他编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教师处理他编课程活动方案的策略包括:(1)舍弃。对于不适合本地本园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活动,教师可以果断舍弃。(2)改编。对于设计意图佳,但与本园课程资源不符的活动,教师可以替换课程资源,改编活动内容。对于活动目标高于或低于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活动,教师可以调整活动目标,并相应地修改活动过程。对于他编课程活动方案,如果教师有更绝妙的设计,也可对活动方案进行丰富、简化或调整。(3)在活动过程中加以调整。即便活动前教师已对他编课程进行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依然应根据幼儿的真实表现适时调整他编活动方案。
(三)把握或创造使用他编课程的时机
教师在使用他编课程时,除了要选择或改编适宜的活动方案,活动开展的时机亦十分重要。幼儿是否愿意学习教师安排的内容,关键看教师是否在合适的时机安排了合适的内容,时机不当或内容不符合意愿,幼儿都不会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希望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保护牙齿,如果该内容是在毫无铺垫或启发的情况下进行,幼儿会当作无意义的内容而被动学习。幼儿愿意学习的内容既可能是幼儿自发感兴趣的内容,也可能是教师引发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自发兴趣和引发兴趣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是幼儿的确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仍以保护牙齿的活动为例,保护牙齿的活动既可以安排在幼儿对龋齿的偶发兴趣之时,也可以安排在体检后教师发现班级患龋齿人数增多,进而引发幼儿对牙齿健康的关注时,重要的是幼儿的确想知道人为什么会患龋齿,该如何保护牙齿,所学内容对于解决幼儿自身关心的问题有意义。
有时课程实施的时机会自然出现,这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然后从他编课程中选择可以呼应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活动进行。有时,一些活动的确很有价值,却找不到实施的良机,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创设情境,以激起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例如陈鹤琴先生当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课程试验时,想让幼儿认识鸡,他并没有突然开始有关鸡的活动,而是让他的儿子陈一鸣先抱了一只鸡到幼儿园,当孩子们注意到鸡,并自发地观察和谈论他们对鸡的发现及疑问一段时间后,陈先生才开始进行有关鸡的活动内容。正如论语中提出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原则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同样适用,幼儿园课程实施也应把握火候。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EHA11035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