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王爱玲
让乡土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山东 王爱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根据这一要求,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以丰富作文内容,拓宽作文教学的天地。
一是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参观名胜古迹,挖掘家乡文化,能有效地丰富作文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例如,带领学生参观了龙山文化遗址和西周齐都营丘故城遗址后,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家乡奥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还接受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教育。
二是搜集家乡的传闻。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些生动有趣的传闻,搜集这些传闻,将之应用于作文中,有利于丰富作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因为其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使文章增添了的神秘色彩,进一步说明了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因而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增强了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家乡流传着许多历史传闻,为了便于学生搜集,我把本村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利用夏日傍晚人们聚集在村子的十字路口乘凉的机会,邀请老人口头讲述,然后加以整理,积累保存。
例如昌乐方山庙会的传说。方山位于昌乐县城东南五公里处,海拔不高,但层峦绵延,风光旖旎。传说有一位法力高强的道士,行走江湖,捉妖除害,游至昌乐地界时,闻说此地有一大妖魔,身居山中一个枯井之中,时常出来祸害人间。道士闻后愤恨不已,便约战妖怪,大战三天三夜,斗得日月无辉,星辰隐匿,战得大地震颤,河流沸腾。妖怪眼见要落败,便逃回枯井中。道士仰望了一下山顶,发现山顶虽是尖顶,但最上面的顶却是分离的,仿佛一座尖顶放在了一个底座上。他毫不犹豫,用尽气力把方山的尖顶巨石背了下来,倒塞在枯井之上,把枯井压住,并盘坐在巨石之上,化作了一尊石像。从此,妖魔再也不能出来了。
为了纪念这位道士,人们便将这块巨石称为方山爷,并以巨石为中心,修建起祠庙供后世拜谒供奉,如今每年一度的方山山会便由此而来。
实践证明,把这些传闻根据作文要求适时插入习作,可使作文充满地方特色,增加吸引力,从而更加注重观察生活,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三是体会家乡的风俗乡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是的,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风俗乡情,在其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例如,过年时走亲访友、元宵时观灯吃汤、清明时扫墓踏青、中秋时举家团圆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无尽的资源。指导学生体会这些风俗乡情,有利于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的现象,发展学生善于用发现的眼睛捕捉资源的能力,增强生活真情的感受。
四是鼓励学生参加适量的生产劳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对生产劳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体验,因而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以引起共鸣。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适量的田间劳动,以丰富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例如,把如何洗碗、如何给作物施肥、如何给果树剪枝等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作为素材保存,作文时进行参考,就有内容可写了,再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难事。
情感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是作文的血脉。一篇优秀的文章,无论是爱还是恨,无论是喜还是忧,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只有充满丰富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百读不厌。例如,鲁迅、朱自清、老舍等一些大家的文章,之所以让人爱不释手,关键就是情真意切,富有浓郁的情感之美。因此,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材料,而且还能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学生在作文时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情感涌动,消除内容空洞的弊端,最终写出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只有掌握丰富的词语,才能在表达时灵活运用,准确地表达出写作内容和思想情感。尤其是方言土语的应用,更是让文章充满地方色彩和亲切感,增加文章的魅力。例如, 鲁迅的文章中就有不少绍兴方言,如《孔乙己》中的“荐头”;《社戏》中的“罗汉豆”;《故乡》中的“伊”等。这些方言的应用,不但丰富了语言文字,而且使作者的语言风格更加鲜明。
每个地方都会有丰富的方言,如“拔腚-离开,滚开”、“杌撑子-马扎”、“不迭当-来不及、不值得”、“苍洋-苍蝇”、“豁子-缺口”等。搜集和整理这些方言,作文时合理应用,就会为作文增光添彩。
总之,农村中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乡土资源,关键是如何发掘和利用,只要思想上重视,方法上善于挖掘和提炼,应用时善于提醒和引导,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乐县竞技体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