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愿写、 想写 、能写、 会写 ”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四部曲

2016-02-14 04:20辽宁国友青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辽宁 国友青

让“ 愿写、 想写 、能写、 会写 ”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四部曲

辽宁 国友青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光是批改作文就占用语文老师大量的宝贵时间,谈起收获却甚微。真可谓事倍功半,正像有的老师说的那样“罪没少受,累没少挨,到最后没落下好”。作文教学落到令人烦恼,令人忧的地步。

那么现在小学生写作能力堪忧的几种现象是什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学生郁郁寡欢。一上习作指导课,学生兴致全无。待到动笔写作时,一副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痛苦状。最后为了应付胡编乱造,东拼西凑,草草了事。因此老师也很少看到令人心头一阵的惊喜之作。

其次是习作枯燥乏味。学生习作内容枯燥,不具体。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是短短的没有生机的几段文字,让人看后不知所云。

第三是习作雷同严重。现在有部分学生的作文或是从网上抄袭、或是从同学那里抄袭。常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第四是习作无病呻吟。现在部分学生习作无真情实感,虚编乱说一气。正如有的笑话所讲的那样:春节那天,圆盘似的月亮挂在天空。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真实体验,怎么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爱读书,腹中无词。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下孩子最缺少的就是潜下心来读书。学生不爱读书一方面是受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影响,学生有闲暇时间动辄玩网络游戏,或使用手机上网聊天。一些家长的一些行为也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每天忙于应付繁重的家庭作业,忙于参加各种补习。书读的少,自然是腹中空空。

第二点是不会观察,眼中无序。因观察不得法,如观察不全面,观察无重点,观察无顺序。致使描述的事物杂乱无章。

第三点:缺乏生活,脑中无物。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谈起童年趣事会滔滔不绝:下河去捉鱼、上山捉“特务”、上树掏鸟窝、田间放风筝等等。今天让孩子再去写童年趣事,真得绞尽脑汁。原因是因安全等方面因素家长、老师不让孩子尽情地玩耍。慢慢地孩子也不会玩耍了。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缺少了童真童趣的生活,孩子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童年的乐趣。

第四点:缺少感悟,心中无情。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家校关怀备至的体贴、让当下的孩子无忧无虑 。在这种无忧无虑,无挫折的境遇下,一些孩子精神麻木,情感空虚。因此也出现极少数情感淡漠的“植物人”。因此一旦抒情,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针对当下习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结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结合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激发兴趣,使学生“愿”写。

习作起步阶段最关键。万事开头难,如果在起步阶段让学生感到习作是一种难事,对它失去兴趣,就难以提高习作能力。因此在习作起步阶段即三年级,怎样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才是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降低要求是关键。习作之初要引领学生体会习作无非是我手写我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口中想说。重要的求“真”务“实”。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感到习作就是生活的演绎。而对于叙事是否具体、观察是否全面不做过高要求。只有踏实打好写作的基础,才能一步步登上习作之峰。

减少限制是前提。习作之初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以前提倡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这样做固然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现状。

鼓励信心是重点。习作起步阶段要时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标点用得恰当,都要充分鼓励,使孩子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成就感,树立习作的信心 。使习作成为学习生活中最为快乐的一项活动。千万不能以成人的思维进行评判。

贴近生活是根本。习作起始阶段,习作题目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写身边发生的事,写身边最近的人。让孩子们有东西可写,有兴趣愿意写。如果三年级学生去写《十年后的我》,这真是难为孩子。

创设情境是手段。根据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少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手段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思维进入生活体验中,激发他们写的欲望。比如,运用声像媒体,创设好的习作情境,在观看过程中,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大脑中那片生活的空白。这样,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写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使写作为乐事。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时时产生习作的欲望,那么一篇一篇精彩之作就会呼之欲出了。

第二方面,引导观察,使学生“想”写。

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就会捕捉的生活之中的精彩,才能产生与人倾诉的愿望。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培养直接观察的能力,又要培养间接观察的能力。学生直接对生活、自然、社会等进行的观察叫直接观察,而从教材、书报、图片、影视中获得自然、社会、生活的信息叫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可以解决写作时选材、组材、构思成篇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形成概念奠定基础。每一篇教材或作品,都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的一个缩影,自然的一个画面,都是对生活、社会、自然加工后的再创造。间接观察是生活的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一些事物,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规律。所以培养学生的间接观察能力不容忽视。

在这里笔者要详细的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

第一,学会观察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留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风霜雨雪。在观察时带着美好的心情,同时要对观察的方法加以指导。观察时一要抓住“仔细”二字:如花草树木或某处景物、春夏秋冬的变化特点,要进行长期地观察,认真地观察。观察时还要抓住“特点”二字,如按由远及近观察时,时时抓住景物变化的特点。观察时,还要抓住“重点”二字。即重点观察某一处或几处,不要面面俱到,笔墨均匀。

第二,学会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真善之美。社会是个多棱镜,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过程中,要善于辨别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学会思考,正面的要模仿学习,负面的要做抵制。如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闯红灯现象、上车时拥挤现象。要引以为戒。反之见到清晨顶着寒冷清扫马路的清洁工、冒着风雨执勤的交警,要心怀感激。时时提示自己,哪些是值得学习、哪些是必须反对的,自己应怎样做。只有学会观察,才能感到习作素材无处不在。

第三,,感受家庭的和谐之美。俗话说“家是避风的港湾”,要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苦,体谅父母的辛苦甘甜。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感受父母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来回报。只有时时去留意、感受,才会发现家庭生活中会时时出现令人心动的素材。

第四,学会观察校园,感受师生友爱之美。校园更像是师生的第二个家庭,又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大家园中师爱生,生敬师,生生互助友爱,每天都沐浴团结友爱之情。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只有有所触动,才会有产生诉说的愿望。

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来参与,要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要用心想,用手摸。只有用心观察,才会感到生活处处有素材,只有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做积淀,学生才会有想写的欲望。

第三方面:善于积累,使学生“能”写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做基础,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就像建造楼房一样,只有准备足够的材料,才能建造一栋的楼房。只有准备质量好的材料,才能建造优质楼房。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积累素材呢,我认为三个方面很重要。

1.生活的积累

我们要做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善于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的好习惯。

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游戏,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这就得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

2.语言的积累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新大纲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实“读”是一个借鉴积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辨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积累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文章布局,开启学生创作的智慧之门。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们可以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1)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2)蜻蜓点水法。只有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3)囫囵吞本法。即走马观花。这种读法虽无跳跃,但也不究细节。过后对书有一个整体印象,对书中人物也会有大概印象。

(4)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至。

3.技巧的积累

小学生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但是小学生作文还有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与人交流,这就要求作者有读者意识。语言必须流畅,言之有序,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各种单项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表达技巧。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

4.素材的积累

对于材料的积累要讲究方法,对于书中精美词句的积累要讲究一个“勤”字。首先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过的书要留下痕迹,特别是好词佳句,边读边勾画下来。并及时摘抄到积累本上,做到读、摘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大量的词句储备。长此以往,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而对于观察生活所得的素材积累要讲究一个“细”字。比如一周过去了,可引导学生细细回忆,对一周的事件进行盘点,一周中有哪些最开心的事,最烦恼的事,最甜美的事,最骄傲的事,最失败的事,最马虎的事等等。每件事都用几句话概括下来。再从几周中盘点的事件中选取最为难忘的事件进行详实盘点。只有这样用心盘点,习作之时才会有活水不断涌来。

第四方面,引导悟法,使学生“会”写。

怎样写好一篇文章,光靠空洞的技巧指导收效是不大的。只有注重对课内阅读的学习,由读学写,读写结合,才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么怎样做到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从重理解文章内容的思维中跳出来,转为重语言文字的应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语用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内阅读中,不要一味地去探究“什么意思”,而应重点探究,“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读学写。

(二)要把孤立地读和单独地写结合起来,重视读与写的直接链接。每篇文章在写法方面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如果单一模仿一篇文章的写法去模仿,起步阶段还可以。长此以往,就绝不能单一模仿。如果经常性地模仿某个句式,某个片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开国大典中某个场面,学习《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个片断,也能收到短时高效的效果。

在读与写的直接链接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写读后感。如果写好读后感,一是会加深对文章描述的人和事的认识,二是会对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能力方面也会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写好读后感是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要想写好读后感最重要的是有“读”有“感”,由“读”生“感”,要轻“读”重“感”。“读”“感”相宜。避免出现只有“读”没有“感”,只有“感”没有“读”,重“读”轻“感”,“读”“感”脱离的现象。

(三)要从面面俱到的细究中跳出来,提倡主题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要抓准主题,做到一课一得。如在教学《月光曲》时,要把“写实与联想”作为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链接,使学生对这一写法有更深的体会:

只有根据单元重点,课文重点抓住主题去切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汲取营养,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写作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四)要从单纯孤立的练习写作中跳出来,重视课文本身的创作资源的开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之作,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可以开发利用练笔之处。如果利用得当,一是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二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可运用以下方法。

1.给插图配文。文中的插图,往往反映文章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加入自己的想象,对文中插图加以描述。然后再与原文对照,体会作者哪里写得精妙,自己哪里想象得比较奇特。这样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2.给文章补白。文章有些地方为了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留下一些空白之处,这更需教者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这些空白补上。如《穷人》一课结尾是这样写的“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课文戛然而止,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桑娜此时心情怎样,心里又想些什么,她和丈夫之间又会有哪些对话。让人物的想象根植在学生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3.将古诗改文。古诗凝练、简洁,但其中蕴含的意境却有极大想象的空间。如《赠汪伦》一诗。可引导学生想象展开想象,把李白与汪伦分别之时的语言、动作、神情写具体,特别是小船渐行渐远,李白不忍离开的情景加以合理的想象。通过合理想象,学生更能感受两人的深厚友谊。

4.给文章续尾。有些课文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些悬念,同时也为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故意留下一个伏笔。比如《小摄影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读写,小男孩带来胶卷又是怎样给高尔基拍照的,把这一过程写具体。

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具体特点进行缩写,扩写等等。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按四部曲来进行会有良好的收效。在这之中贯彻“真”“情”两个字,习作内容要真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另外要动情。无论是观察,还是阅读,无论是积累,还是运用,要处处用心体会, 充满感情。

最后还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习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训练,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打下坚实的写作之功。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朝阳街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