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实习记者丨陈鑫胤
2016年媒体趋势:修炼从量变到质变的道路
本刊实习记者丨陈鑫胤
2015年,用户阅读兴趣变了:年轻用户的喜好正在重塑媒体的表达,热门话题引爆了社区;用户消费场景变了:晚间场景成为媒体争夺的“黄金时段”,习大大也告诉年轻人要早点睡;内容生产方式变了:内容分发渠道重塑,小微生产团队以自媒体之名崛起;内容服务方式变了:基于社交平台的内容传播和服务引发更紧密的互动,在客厅效应下,微信逐步成为人们整合生活和信息的社交服务平台……媒体至此迎来了一场全产业链的变革。接下来,媒体将发生哪些新变局?量变的道路将怎样开启质变的未来?
1、拉好“4R”“无人机”“人工智能”三驾马车
2015年有很多媒体App生存艰难,2016年与其强推安装此类鸡肋App,不如把握好4R(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CR影像现实、MR混合现实)无人机和人工智能这三驾马车,在用技术拉动媒体质量。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巨头,对技术的敏感度是很高的。从桌面时代的网站,到移动时代的两微一端,传统媒体基本上没有落下过。
机器人写作在2015年已见端倪,2016年定会有更多的传统媒体采用机器人写作,写作的范围也将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步扩大。2016年6月16日,新华网推出首个全国性无人机队,对国内无人机新闻报道领域进行布局,采制的内容将成为新华网新闻报道中的亮点。
作为2016年互联网八大猜想之一的虚拟现实技术,有望在游戏、影视、动漫、体育等大娱乐领域率先提速,提早投资布局的企业可能有更多发展前景。风口之下,国内VR企业迅猛发展。除了3Glasses、蚁视、暴风魔镜、乐相等国内熟知的VR厂商外,以BAT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开始在VR领域展开探索,乐视、小米等公司也不甘落后。戴上眼镜、耳机,沉浸在幻想之中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专家预测,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的爆发元年。
在内容制造方面,拉好这三驾马车的同时,更要避免陷入新闻报道的“行为艺术”,将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再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
2、静心回归专业精深内容
时下人们的新闻阅读已失去了以往的感觉,呼唤“新闻回归”的声音不断提高。原有的新闻标准和新闻原则被媒体上的新闻娱乐化、游戏化挑战着;“标题党们”吸引眼球、过渡花哨的新闻制作和呈现方式,又使得新闻价值碎片化;电视新闻直播中,日趋减少的实地采访和越来越多的微博观察一方面体现了用户生产内容方式的流行,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专业新闻人的懒惰,而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则在拷问着媒体的新闻良知和新闻伦理。新闻需要创新,但创新之后还是新闻。在喧嚣的背景下,充分尊重并认真践行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将是“新闻回归”的观念前提。
依靠七张互联网电视牌照,体制帮助电视业建立了一道防火墙:原先主要做数字传播渠道的网络视频公司被迫转向内容生产,同时,也阻挡了数字商业力量向客厅的攻城拔寨。制播控传四个广电关键字,政策倾向依然会牢牢控制住“播控”。
相较纸媒行业,电视行业算是得到一口喘气的时间。它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制”上。对于几十年搞电视的人来说,内容生产比互联网公司可能还略有优势。有鉴于一剧两星的政策,各种综艺节目在2015年层出不穷,不乏火爆荧屏的,连以剧立台的安徽卫视都推出了30多部综艺节目。2016年此类节目将在规范中不断得到发展。
2015年多台一网的播出模式或许会成为很多地面频道的选择。无论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甚至包括央视,2016年都有可能和网络视频公司展开较多的内容制造方面的合作。可是无论合作方式怎样变化,内容精良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3、积极建设“新媒体大本营”
为了深入发展各自的技术,2014到2015年,各媒体巨头报业集团纷纷投资建立了众多新媒体研究中心。2016年1月15日,在珠海举行的首届“今日头条”未来媒体峰会上,自主研发第一代生物传感智能分析系统Star机器人的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获得“2016未来媒体践行者”大奖。这是继1月4日在“搜狐传媒影响力致敬盛典”上获得“年度技术团队”后,该团队获得的又一殊荣。
由今日头条发起的“未来媒体践行者”评选活动,根据2015年内专业媒体在媒体融合、跨平台分发以及项目、技术、内容形态等方面的创新表现,由评审委员会初步提名24个候选项目,最终根据22位资深媒体人与专家学者的投票意见,评选出十大“2016未来媒体践行者”。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是24个候选项目中唯一一个与技术前沿相关的团队。
和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一起获得该殊荣的,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团队、澎湃新闻等9家专业媒体团队。这些团队背后所在的媒体集团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团队巨大的支持,建立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浪潮下做出的一步战略决策,在2016年,此类研究院的数量将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并在技术的催化下,帮助传统媒体从量变实现质的飞跃。
1、“大IP”时代的来临
“大IP”源自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即“IP”,其本意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而就新媒体影视行业而言,“大IP”则更倾向于文化资源的互通性对于产品价值链的延伸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影视的深入发展,依靠自身的增长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整体的爆发式飞跃以及完善的生态圈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融合,互通有无,互惠双赢,成为包括文学、影视、游戏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共识。由此,大IP运营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多领域联结交互的桥梁纽带,通过与电商合作、网台联动、收费以及境外输出等形式,大IP下的自制剧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不乏如《灵魂摆渡》《心理罪》《盗墓笔记》《丝男士》《他来了请闭眼》等口碑良好的剧作。
目前,IP已经为互联网公司竞相争夺的重要资源,大IP也成为今年业内提及度最高的关键词。我们看到,百度成立百度文学,从源头上把控大量的IP;乐视表示已囊括大量热门IP资源,将完善“生态型IP商业模式”;腾讯的泛娱乐战略以IP授权为核心,进行跨平台的商业拓展。行业大佬们认为,未来互联网行业,将会以IP为核心,形成大IP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利用大IP的高度延展性,在更多行业内引发蝴蝶效应,吸纳新力量加入这一系统之中,无疑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家的工作重点。
大IP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几个领域的简单融合,更在于融合之后,所衍生出的新的生命力。如何玩转大IP,将其蕴含的诸多可能性更加深入的挖掘,也将决定此IP的生命周期能否为公司的生产力扩张加足马力。
2、下好“收费”这盘棋
作为全球十大视频网站中唯一收费的站点,Netflix CEO里德·哈斯廷斯在2016年初表示,Netflix计划在中国推出流媒体视频服务,对于Netflix来说,全付费模式能在中国走通并非不可能,此时的入华恰逢中国消费主义的崛起,中产阶级对于优质内容的付费意愿节节升高,用户付费习惯正在培养起来,Netflix的定位应该是服务商,而非版权商,这会成为Netflix入华最大的契机。
中国互联网的免费思潮在小米崛起后一度甚嚣尘上,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甚至拓展到了硬件领域,但那一拨潮流并没有带动硬件消费,前不久魅族李楠还说要克制对量的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用户的需求和免费并没有多大关系,免费只是推广手段,用户留存下来的原因还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需求满足的越好,哪怕产品收费很贵,用户也是买单的。在数字内容消费方面,用户开始认可花钱购买好的数字内容服务。
视频付费用户正在中国崛起,前不久,爱奇艺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网络视频个人付费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视频行业个人付费市场规模突破10亿大关,达到11.9亿,同比增幅达256%,环比增长137%。会员的消费人群从一二线城市扩展到三四线城市,另外,用户的使用时长也在增多,该季度付费视频观看剧集时长由二季度的0.9小时增至1.2小时。爱奇艺CEO龚宇在2015年6月份就预言:“视频付费业务的风口已经到来”。
可以说,一大批视频网站将从用户习惯变迁中受益,那么谁将会受益最大?从产品角度讲,Netflix的内容无疑会成为它吸引用户的杀手锏。在利益链条的催动下,国内视频网站逐渐成熟起来的会员付费模式预计在2016年更加完善。
3、移动包揽你的生活圈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
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可以想见,在未来,移动在逐步包揽人们生活圈的同时,将吞噬一切媒体行业,深入到各个环节中,成为360度触点的媒体属性。移动支付,打车软件,娱乐方式以及电商购物在过去的几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在新的一年里,移动将掌握更基础的用户生活。一将功成万骨枯,在2015年O2O大战中迅速成长成名的平台在2016年里需要一步步回笼资本,稳住市场。
IMS新媒体商业集团CEO李檬认为2016自媒体发展呈现三个趋势。
一是自媒体将迎来价值爆发季,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价值提升、风投的青睐以及变现方式的多样化。二是网红将引领社交营销新趋势,淘宝模特、游戏竞技解说、Showgirl等一大波具有网红潜力的职业,将会在2016年涌入网红+电商蓝海。三是自媒体版权将受到保护。随着IP版权时代的来临,超万亿的庞大市场,有待挖掘。目前,电影、游戏、音乐版权已经被推高,而自媒体内容变现被严重低估,随着各大互联网平台内容竞争的加剧,自媒体版权必将受到普遍的追捧和关注。
据了解,IMS新媒体商业集团已决定拿出6000万扶植自媒体成长,其中1000万用作为自媒体版权进行免费诉讼及经济追偿,2000万用于优秀自媒体的投资,剩余3000万作为优先分成款,激励符合微博自媒体扶持条件的自媒体或者达人。
越来越多专业媒体人离开“组织”,加入自媒体浪潮,这股潮流很好地提升了自媒体的内容专业度,信息门槛不断消解,柴静的《穹顶之下》即为案例。随着自媒体间竞争加剧,专业媒体人带给业余“选手”的压力增加,也促进了草根自媒体的自我升级和细分运营。
自媒体的兴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超过半数的用户将自媒体内容放在了和原创新闻报道同等重要甚至更喜欢的位置上。鉴于此,粉丝经济的价值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调查显示,46%的90后表示“即使价格比较贵,我也愿意买偶像使用或者代言的产品”,这项数据和80后的43%以及70后的40%相差无几,相信在2016年有更多类似《罗辑思维》以及《一条》等自媒体的后浪打上众媒体的岸边。
经过2014、2015年花样百出的App装机诱惑浪潮,在新的一年中,用户在各类媒体上的使用碎片化将日趋平稳。调查显示,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日均接触的媒体种类数为2.99个,三四线城市为2.46个;在使用人群中,80后的2.70个较70后的2.67个以及90后的2.57个都高,中年族群消费者可挖掘的价值很是可观。
互动为王,场景为皇,虽然90后是户外媒介互动的主力,他们本身拥抱变化,期望个性化的媒体呈现,在手机与户外媒体互动的渗透率方面,90后占34%,80后和70后只占到了26%和14%,但与国外部分社交媒体抵触者不同的是,国内40岁以上接受调查的用户表示,关注传统媒体渠道和表达形式的同时,对新媒体的内容持“尝试和接受”态度,而20~39岁的主力更多被潮流引导前行,对多种媒体趋势都有所关注和好奇,愿意进行尝试,特别是微信在70后、60后甚至50后人群中都埋藏着巨大的潜力。
随着父母辈不断加入微信,年轻人的微信使用有所减少,从2014年的平均1.77h/天下降至1.68h/天。另一方面,移动端的粘性只增不减,46.8%的用户使用移动端的时常不低于3小时,这就表明,媒体要提供真正适合分众人群的内容和产品,中年市场潜力巨大,新锐的年轻用户的兴趣点更要深入发掘。
在新闻方面,年轻人更倾向于有趣的资讯,轻松娱乐类、图片视频类以及明星综艺类更受19岁以下的用户欢迎,年轻人他们不仅对互动和个性化推荐更感兴趣,在新闻app的选择上也更为专一,接近三分之二的95后只有一个新闻类应用。
2016年,碎片化的阅读浏览方式将走到顶峰并逐渐趋于平稳,全媒介在互联网+下走下融合,BAT面临新一轮的企业战略调整,传统媒体在经过了多个“掌门人出走”以及休刊停刊后,是否能重新焕发出生机,发生质的转变?我们拭目以待。
Cover: Focus 封面·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