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

2016-02-14 03:21:22Vague集的新模糊熵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云计算

Vague集的新模糊熵

范平,梁家荣,李天志



计算机科学技术

Vague集的新模糊熵

范平,梁家荣,李天志

摘要:对于Vague集模糊熵应该既有Vague集的未知性又有Fuzzy集的不确定性。首先在给出了反例证实,现有方法在某些情况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结论不一致情况下,提出了一个真正考虑了两种因素的改进的Vague集模糊熵公理化定义,然后给出一种Vague集模糊熵的新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定理证明和实例分析,指出它确实同时考虑到Vague集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证明所给出Vague集模糊熵的定义是更加合理的。 混合蛙跳算法(SFLA)是一种全新的后启发式群体进化算法,具有高效的计算性能和优良的全局搜索能力。对混合蛙跳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针对算法局部更新策略引起的更新操作前后个体空间位置变化较大,降低收敛速度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阈值选择策略的改进混合蛙跳算法。通过不满足阈值条件的个体分量不予更新的策略,减小了个体空间差异,从而改善了算法性能。数值实验证明了该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并对改进算法的阈值参数进行了率定。 在P-集合定义的基础上研究了P-集合的动态特性。提出了P-集合的动态识别-P-距离,P-距离可以将P-集合的动态变化程度进行量化,进而得到集成P-集合的过滤-剩余定理,利用这一定理可以进行药效识别、信息检索等。 针对使用UDP协议实现网络实时音视频数据传输时的丢包问题,在对基于UDP的数据可靠传输协议-UDT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时间和数据包数目相结合的确认机制和改进的AIMD(加性增加乘性减少)拥塞控制算法,由此实现网络音视频数据的高质量实时传输。实验证明,使用改进的UDT协议,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很多应用领域,要求图像配准的精度达到亚像素级。对现有的亚像素级图像配准算法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几种最主要的亚像素级精度的配准方法,包括基于插值的方法、扩展的相位相关法、解最优化问题法,并对这些算法的思路、性能特点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几个评价标准对各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影响性能的因素和性能提升的空间。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和多视角信息融合的步态识别方法。应用背景差分和阴影消除获得人体步态轮廓,对人体轮廓使用伪Zernike矩、小波描述子和Procrustes形状分析法进行了特征提取。通过多特征和多视角步态信息融合,完成了基于人体步态特征的身份识别。该方法在CASIA步态数据库上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高的正确识别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 针对帧差和背景减相结合的运动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以下3个方面的改进:1)利用灰度拉伸变换和结合了灰度值信息的邻域相关系数计算方法,解决了背景的误判问题;2)通过在帧差和背景减相结合的策略中加入运动分析,解决了缓慢运动目标的漏检问题;3)采用运行期更新法更新背景模型,避免了复杂场景下背景模型的退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显著改善了帧差和背景减相结合的运动检测方法在背景误判、缓慢运动目标漏检以及背景模型退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利用电子稳像技术实现抖动视频序列稳定是现代稳像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电子稳像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然后从各模块功能出发,对电子稳像的运动估计、运动校正和图像补偿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给出了稳像性能评估的常用方法;最后总结和分析了电子稳像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电子稳像技术的研究已经逐渐进入工程应用的新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为解决背景模型的更新问题,提高视频运动目标检测性能,通过定义像素样本对模型更新的有效因子,提出一种自适应学习的混合高斯模型检测算法。用样本有效因子的历史累加量反映背景模型的质量,并用于动态调整模型更新速度。同时,对检测出的前景区域进行目标分析,由分析结果间接控制模型更新,保证更新的准确性和模型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快速适应背景变化,同时保证目标检测的完整性。算法性能已在不同监控场景中得到验证。 提出一种基于张量代数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来进行特征提取。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维数过高导致计算消耗过大,并合理利用已知训练样本的类别信息。算法先对每一类目标使用核主成分分析手段以形成其各自的特征空间;再通过张量积将所有的特征映射到一高维线性空间;随后直接在此空间上进行线性的主成分分析,即可构造出了适宜的特征空间。其既能有效反映各类样本特征,又能比直接使用核主成分的方法极大降低计算所需的消耗。目标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与直接使用核主成分方法构造特征空间的方法进行比较,在保持识别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明显降低计算的消耗与存储的需求。 谱聚类算法在模式识别和图像分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谱聚类算法能在任意形状的样本空间上聚类且收敛于全局最优解。采用一个新的谱聚类算法Dcut进行图像分割。Dcut完全满足聚类算法的一般准则:类内样本间的相似度大,类间样本的相似度小,因此Dcut在图像分割方面比Ncut具有更好的分组性能。为了克服Dcut分割速度慢,提出基于子空间的Dcut(SDcut)和基于分块的SDcut(BSDcut)两种快速算法。SDcut和BSDcut这两种快速算法具有Dcut的分组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分book=42,ebook=46割图像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对纹理图像和真实图像的分割,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 通过多个分类器的组合来提升分类精度是机器学习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弱学习定理保证了这种研究的可行性。分类器的线性组合,也即加权投票。是最常用的组合方法,其中广泛使用的AdaBoost算法和Bagging算法就是采取的加权投票。分类器组合的有效性问题以及最佳组合问题均需要解决。在各单个分类器互不相关和分类器数量较多条件下,得到了分类器组合有效的组合系数选取条件以及最佳组合系数公式,给出了组合分类器的误差分析。结论表明,当各分类器分类错误率有统一的边界时,即使采取简单投票,也能确保组合分类器分类错误率随分类器个数增加而以指数级降低。在此基础上,仿照AdaBoost算法,提出了一些新的集成学习算法。特别是提出了直接面向组合分类器分类精度快速提升这一目标的集成学习算法。分析并指出了这种算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它是对传统的以错误率最低为目标的分类器训练与选取方法的延伸和扩展。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AdaBoost算法中采用的组合不仅有效。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等效于最佳组合。针对多分类问题。得到了与二分类问题类似的分类器组合理论与结论。包括组合有效条件、最佳组合、误差估计等。还对AdaBoost算法进行了一定的扩展。 均值滤波能较好的平滑图像的噪声,自适应中值滤波能较好的保存原始图像的细节和边缘。为了恢复被高密度脉冲噪声污染的图像,提出了改进的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新算法结合了均值滤波和自适应中值滤波两者的优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被污染图像中的高密度脉冲噪声,并较好地保留原始图像细节和边缘。 影像分割是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的基础步骤,而分割尺度又是影像分割的核心问题。研究针对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最优分割尺度选择问题,以分割后影像区域对象矢量边界线与欲分类目标对象真实矢量边界的吻合程度为标准,通过两者多向距离量化吻合程度,提出了一种最优分割尺度定量选择的新方法-矢量距离指数法。通过两种实验。同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适用性,实验1将基于矢量距离指数法选择的最优分割尺度结果与较为成熟的人为试错法的选择结果比较,结果表明针对7种地类的矢量距离指数均可以正确反映最优分割尺度;实验2挖掘了矢量距离指数法选择的结果与分类精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其中5种地类在矢量距离指数法选择的最优分割尺度上均达到了最大的分类精度,另外2种地类的分类结果最符合实地情况,与欲分类目标最为接近。基于矢量距离指数法基本原理,研究针对分割过程中的“淹没”与“破碎”现象,进一步提出了能够反映两者矛盾程度的尺度指数,该指数能够真实反映针对某种特定地物类型分割尺度的大小状况,为衡量“破碎”与“淹没”的矛盾程度提供了一种定量工具,在分割尺度选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数字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信号的采样速率、传输速度和存储空间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何在保持信号信息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信号的采样数量?Candès在2006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介绍了一种称为压缩感知的新book=43,ebook=47颖信号采样理论,指出:只要远少于传统Nyquist采样定理所要求的采样数即可精确或高概率精确重建原始信号。围绕压缩感知的稀疏字典设计、测量矩阵设计、重建算法设计这3个核心问题,对其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指出了压缩感知有待解决的若干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 纹理是一种重要的视觉线索,是图像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以描述的特征。纹理分类与分割是图像处理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研究领域,纹理特征提取作为纹理分类与分割的首要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层出不穷。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回顾了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对纹理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对其进行分类和比较,最后给出了纹理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协同过滤是目前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最成功的推荐技术,但面临严峻的用户评分数据稀疏性和推荐实时性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领域最近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以用户评分项并集作为用户相似性计算基础,将并集中的非目标用户区分为无推荐能力和有推荐能力两种类型;对于前一类用户不再计算用户相似性以改善推荐实时性,对于后一类用户则提出“领域最近邻”方法对并集中的未评分项进行评分预测,从而降低数据稀疏性和提高最近邻寻找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荐质量。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据融合的同时加入隐私保护机制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隐私保护与安全的手段之一。文中针对现有SMART隐私保护方案的一些性能缺陷,加入多类优化因子,形成新的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隐私保护算法。这些算法的重点是提高数据融合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其中加入局部优化因子的算法在保证高精确度的同时,构成了新的隐私保护方案,有效地降低了通信量,从而减少节点能量支出,间接地延长了网络存活时间。仿真结果显示,吸收这些优化因子的P-SMART-CLPNT算法是一种具有精确度高、通信量小的隐私保护数据融合算法。 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为云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调度选择:一个作业不再只能分配到一台物理机上,而是可将一台或多台物理机的计算资源虚拟化成一台虚拟机来运行该作业。根据作业需要,高效分配定量的物理资源放置虚拟机,是决定云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即云资源调度问题实质就是一个虚拟机和物理机之间的映射问题。文中借鉴网络效用最大化模型,提出了一种云资源调度模型——云效用最大化(Cloud Utility Maximization,CUM)模型,与传统调度模型相比,目标函数不再是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而是以达到效用最大为调度目标,可以充分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通过求解CUM优化问题得到最优的虚拟机和物理机映射关系。设计了针对该模型的分解优化算法——简化次梯度算法求解拉格朗日对偶问题,证明了该算法可以获得原始模型问题的最优解。仿真实验表明算法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收敛特性,并给出了CUM模型在真实云环境下的应用场景。 将Molodtsov于1999年提出的软集理论应用到格论中,提出了软格和软子格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相关的性质。另外,基于-软集和q-软集的概念,讨论了理想软格和滤子软格的一些性质。 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学术界、工业界及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给予极大关注。物联网被认为是可以将数以亿计的物理对象连接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的网络,在延伸人类的感知控制能力方面潜力巨大。大量物联网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许多物联网示范系统也被开发,并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但同时,物联网当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物联网有什么特殊需求必须满足?当前物联网技术处于什么阶段?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回顾了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并根据互联网发展经验,分析物联网的现状,提出物联网当前处于“物-机”相连的局部小规模物网阶段,其发展方向应是相连众多小规模“物网”的开放大网——“物联网”。基于这一思路,提出称之为WInternet的物联网设计,并介绍了其总体架构、工作模式和协议体系,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其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大数据的规模效应给数据存储、管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数据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正在酝酿和发生。对大数据的基本概念进行剖析,并对大数据的主要应用作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阐述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框架,并就云计算技术对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管理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 行为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如智能监控、人机交互、运动员辅助训练、视频编码等等。近年来,在这些应用的驱动之下,行为分析已经成为图像分析、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概述了图像领域行为分析相关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行为分析的相关研究起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有了初步的进展,90年代是行为分析的逐步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提出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方法。2000年之后,由于智能监控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行为分析的描述方法和识别算法以及行为理解都取得了快速而深入的发展。行为分析最基本的两个问题是行为的捕述和识别,行为的描述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低层图像信息的方法,一类是基于高层人体结构的方法。行为的识别算法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模板匹配的算法,一类是基于状态空间的算法。该文基于行为描述和行为识别这两个基本问题,综述了目前行为分析主要研究算法,并比较了各类算法的优缺点。该文在研究了各类算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行为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全盲水印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将文字按照book=45,ebook=49字符编码方式直接转化为二进制位的水印信息生成方式。基于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定位特性,研究了水印嵌入与提取中坐标映射机制和映射函数构造原则。利用提出的水印生成和坐标映射方法,建立了一种矢量地理空间数据全盲水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抵抗矢量数据中常见的数据压缩、增点、删点、编辑、裁剪以及平移等攻击,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模糊聚类算法是近年来图像分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研究,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测度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单分辨率、多分辨率以及与其他算法结合3个方面,评述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优缺点。最后,讨论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可分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部分。随着全球计算机系统大量而广泛的使用,对环境日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绿色计算(Green Computing)是一种以环境为中心的计算模式,通过努力消除计算机系统的环境不友好方面,使得计算机系统、人、社会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实现节能、环保和节约的目标。通过与绿色化学的比较研究,作者采取了一种更加统一和抽象的方式定义绿色计算的概念,并探讨了其主要研究内容,从而明确了绿色计算的界限和范围,理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任务和关系。然后,提出了绿色汁算的一些基本思路和一般性方法,为下一步研究各种条件下绿色计算的具体模型、方法与工具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作为自然计算的新分支,膜计算是当前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概述膜计算的最新动态,以一个简单膜系统为例介绍膜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细胞型、组织型和神经型三类膜系统以及它们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方面介绍膜计算理论研究进展,通过概括膜计算国内外应用研究成果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方向,并从软硬件发展历程分析膜系统软硬实现研究现状。最后给出有关膜计算研究的重要网络资源、热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提供详细的地面信息,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特征。有效地描述和建模这种结构特征对实现影像解译、目标识别与提取以及场景理解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介绍了高分影像结构特征的概念和内涵,将结构特征划分为像元结构、目标结构和场景结构3个层次;然后对高分影像结构特征描述与建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给出了总结和展望。 利用视觉信息了解世界是人类视觉和计算机视觉的共同目标。充分利用客观的时空信息,对场景中感兴趣目标的行为进行理解是近年计算机视觉的一个前沿研究内容。本文对该领域的基本情况、主要概念、研究book=46,ebook=50焦点、典型技术、发展情况给予介绍,以期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共同参与相关工作,推动计算机视觉的进展。 Gabor小波是一种重要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利用其基函数的正交性,Gabor小波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取纹理特征,而且可以消除冗余信息。然而,采用Gabor小波方法计算得到的纹理特征向量具有较高的维数,因此,提出一种采用Gabor小波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采用Gabor小波方法计算不同尺度和方向的能量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了显著峰集合。根据显著峰集合,确定了纹理特征向量,并且把显著性作为权重引入到相似性度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的系统具有和采用直接Gabor小波变换方法的系统近似相同的检索性能,而纹理特征向量的维数仅为采用直接Gabor小波变换方法计算得到的纹理特征向量维数的6.1%。 为了提高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瓦斯涌出量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该方法应用结构化风险最小化准则且具有在全局意义上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特性的SVM,建立了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瓦斯涌出量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通过样本学习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最小原则确定预测模型的参数,对双曲线回归、指数回归和灰色预测方法得到的3个不同的单项预测数据进行非线性组合作为最终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为6.92%,均方根误差为0.93 m3/t,其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各个单项预测结果,大幅降低了预测风险,为提高瓦斯涌出量预测精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技术能用于低成本、安全、高效回收“三下”压煤和煤柱资源,具有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循环利用矿区固体废弃物,保护矿区土地、水资源和环境等优点。在简述固体充填采煤方法及其岩层控制效果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该方法与一般长壁综采在采场矿压控制原理和支架设计理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完善了用于分析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等规律的固体充填采煤的等价采高矿压模型;基于提出的固体充填采煤液压支架设计理念,给出了用于分析支架主动加载对顶板变形移动控制的采场矿山压力力学模型,根据半无限平面上作用集中力的经典弹性力学Flamant解,推导得到了计算支架主动力作用引起的采场顶板变形位移曲线的解析解,对完善固体充填采煤基础理论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为了解低渗透煤体的瓦斯渗流机理,开展了低渗透煤体的变形与瓦斯渗流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根据低渗透煤体的瓦斯渗流特性,确定了煤体渗透率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建立煤层瓦斯渗流方程与煤体的变形场方程,引入煤体孔隙率的动态变化模型,定义了研究问题的初始及边界条件,推导得到了低渗透煤与瓦斯的固-气动态耦合模型。针时含瓦斯煤体试件的定解条件和模型参数,进行了耦合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预测的瓦斯渗透速度,与试验的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且随着煤体渗透率减小,模拟结果更逼近实测结果,其最小误差为0.9%。 针对瓦斯抽采后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利用自主研发的外液侵入条件下瓦斯解吸实验装置,首次实验研究了有、无渗透剂溶液侵入条件下含瓦斯煤体的瓦斯解吸速度变化规律,探讨了利用水锁防止工作面瓦斯超限的可行性与实施途径。结果表明:渗透剂溶液侵入后对瓦斯解吸具有水锁损害作用,在其作用下能够降低和延缓含瓦斯煤的瓦斯解吸速度;水锁对瓦斯解吸的阻碍作用随瓦斯压力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尤其在瓦斯压力水平为1.0 MPa及以下时表现最为明显;在前1 h之内,瓦斯解吸速度降低7%~26%;在12 h时除压力水平为1.0 MPa的含瓦斯煤体其瓦斯解吸速度降低26%外,其余各压力水平的瓦斯解吸速度均能够降低40%以上,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也越明显;在前20 min以内存在液置气现象。 根据充填采煤液压支架结构原理及控顶作用,建立了支架顶梁的力学模型,分析得出了顶梁受力情况及3排立柱受力之间的关系;运用Pro/E软件对支架进行三维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分析,模拟出主要部件的运动过程,得出各主要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曲线,并对支架参数进行了校核。基于以上分析结果设计制造了ZZC8800/20/38型充填采煤液压支架,支架前、后排立柱受力分别是中立柱支架受力的4.1倍、4.6倍。该支架在平煤十二矿成功应用表明受力分析及设计是科学合理的。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与煤炭生产相关的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以及生产事故现象十分突出,因而我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框架,继而又提出了实现科学采矿的学术观点。该文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框架、采动岩体结构理论和采动岩体渗流理论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以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和矸石直接充填采煤等技术开发成果,综述了在突破传统采煤技术理念上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从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应重视的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技术攻关、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以及国家立法等方面对今后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作了简单展望。 总结了矸石直接充填采煤的技术框架,系统地介绍了综采矸石充填技术、普采矸石充填技术和掘巷充填技术的充填开采系统布置、关键设备及充填开采工艺;研发了矸石直接充填采煤技术中矸石自地表向井下运输的大垂深投料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以综采矸石充填技术为例,分析矸石直接充填开采矿压规律的等价采高模型,得到了充填综采采场所需支护强度,以及充填综采与传统综采支护强度修正系数η,并对充填开采后的地表沉陷进行了预计和实测分析,得出了充填开采较传统综采采场矿压显现减弱、地表变形等级仅为轻微的结论;从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应重视的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技术攻关等方面对今后矸石(固体废物)直接充填采煤技术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水平构造应力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水平应力作用下锚杆支护巷道以及无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物理模拟较好的反映了巷道项板的冒落和底板的鼓起状况,数值模拟反映巷道周围塑性范围和应力分布。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水平应力增加,水平应力向巷道顶底板深部传递的趋势明显,导致巷道底鼓及褶皱形破坏,顶板剪切变形及楔形冒落。顶底板变形破坏大于巷道两帮的变形破坏。因此,高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顶底板是巷道控制的重点。锚网索喷一次支护配合长环形U钢支架二次支护是解决高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支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为研究复杂采空区的稳定性,在前期现场调查、现场原岩应力测定、室内力学试验及岩体力学参数工程处理的研究基础上,应用现代仿真技术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采用FLAC3D方法对龙桥铁矿空区形成过程及采空区稳定性进行模拟计算和预测分析,研究表明:采空区形成后,空区四周各角隅处首先达到极限剪切破坏状态,随着采空区的增大,角隅处破坏区域逐步延深扩大,顶板中央拉应力分布逐渐明显,最终变为拉应力破坏;采场周边围岩位移最大,往外距离开挖边界越远,围岩位移就越小,且采场上盘围岩位移比下盘围岩要大得多,围岩移动方向均指向采空区;在采场项板以上形成围岩移动位移等值拱;采空区顶顶中央点下沉量最大,向空区侧面急剧降低,空区以外点的下沉量变化较小,且距空区越远下沉量越小;采空区一半高度的水平断面上围岩以垂直向下位移为主。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钻孔窥视等方法研究分析了采动巷道底板变形破坏特征,揭示了浅部鼓起、深部下沉的底鼓机理,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深度底板岩层的位移规律,发现了底鼓的“两点三区”特征:即采动巷道底板存在零位移点、零应变点,由这两个点将采动巷道底板分为拉应变上升区、拉应变压缩区、压应变压缩区。研究得到了底板岩性、水平应力对底鼓特征的影响规律,据此提出采动巷道底鼓控制重点是加固破碎底板,增大其峰后强度和残余强度,以加固的方法实现改良底板岩性,同时尽量减小底板自由面积,控制水平应力对底鼓的影响。提出了采动巷道底鼓控制技术:1)优化巷道布置以降低围岩应力环境;2)采用全长锚固的水力膨胀锚杆加固底板。并在一条典型的煤柱采动巷道进行工程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控制底鼓效果显著。 以地面矸石、粉煤灰、黄土等固体废弃物为充填材料的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为“三下”压煤的安全高效回收创造了条件。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并根据等价采高的概念,分析了不同矸石与粉煤灰充填体压实率对等价采高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矸石与粉煤灰充填体不同压实率条件下对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岩层移动控制与地表沉陷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保持地表沉陷在允许范围之内的充填体压实率为15%;最后通过工程实践得出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工作面的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控制效果良好,基本没有影响到地表的建筑和设施的正常使用,研究成果可为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Vague集;Fuzzy集;隶属函数;模糊熵;不确定性 进化算法;混合蛙跳算法;优化 P-集合;动态特性;P-距离;药效识别 可靠传输;确认机制;拥塞控制;视频监控 图像配准;亚像素;相位相关;内插;最优化 步态识别;伪Zernike;矩小波描述子;Procrustesbook=41,ebook=45形状分析;信息融合 运动检测;帧差;背景减;邻域相关系数;运动分析 电子稳像;运动估计;运动校正;图像补偿;性能评估 混合高斯模型;智能视频监控;自适应学习 核主成分分析;张量代数;目标识别;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谱聚类;Dcut;SDcut;BSDcut;子空间;图像分割 分类器;线性组合;最佳组合;弱学习定理;AdaBoost 脉冲噪声;均值滤波;中值滤波;自适应窗口 面向对象分类;遥感影像;分割;尺度;矢量距离指数 压缩感知;稀疏逼近;非相干性;测量矩阵;稀疏最优化 图像纹理;纹理特征提取;灰度共生矩阵;马尔可夫随机场;分形;小波;Gabor滤波器;自回归模型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领域最近邻;用户相似性;平均绝对误差 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隐私保护 软集;软格;软子格;理想软格;滤子软格 物联网;WInternet;管道协议;网件计算 大数据;数据分析;云计算 行为分析;行为描述;行为识别;状态空间算法;模板匹配算法 数字水印;矢量数据;全盲水印;映射 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目标函数;隶属度 绿色计算;感功计算;可持续计算;环境相关计算 自然计算;膜计算;细胞;膜系统;计算能力;计算效率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空间结构特征;特征描述;特征建模 时空技术;动作基元;动作;活动;事件;行为;图像理解 Gabor小波;纹理特征;提取;图像检索 瓦斯涌出量;非线性组合预测;支持向量机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固体充填采煤;六柱支撑式液压支架;矿压模型 采矿工程;低渗透煤体;煤体变形;瓦斯渗流;book=47,ebook=51动态耦合 瓦斯抽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瓦斯解吸速度;渗透剂溶液;水锁 充填采煤液压支架;双顶梁六柱支撑式;受力分析;运动学仿真 中国煤矿;绿色开采;关键层理论;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矸石直接充填采煤 矸石直接充填采煤方法;绿色开采;充填开采矿压规律;等价采高模型 水平应力;巷道稳定性;模拟试验;长环形U钢支架 采矿工程;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分析;FLAC3D;数值模拟 采动巷道;底鼓;两点三区;巷道布置;水力膨胀锚杆 充填体;压实率;岩层移动;等价采高;数值模拟

一种基于阈值选择策略的改进混合蛙跳算法

李英海,周建中,杨俊杰,等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35): 19-21

入选年份:2012

P-集合的动态特性

于秀清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46(18): 45-48

入选年份:2012

基于UDP的数据可靠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艳芳,戴永,刘东华,等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46(3): 105-108

入选年份:2013

亚像素级图像配准算法研究

黎俊,彭启民,范植华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 13(11): 2070-2075

入选年份:2013

多特征和多视角信息融合的步态识别

赵永伟,张二虎,鲁继文,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9, 14(3): 388-393

入选年份:2013

一种改进的帧差和背景减相结合的运动检测方法

李毅,孙正兴,远博,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9, 14(6): 1162-1168

入选年份:2013

电子稳像技术综述

王志民,徐晓刚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15(3): 470-480

入选年份:2013

一种自适应学习的混合高斯模型视频目标检测算法

张恒,胡文龙,丁赤飚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15(4): 631-636

入选年份:2013

SAR图像的快速核主成分分析识别方法

于红芸,姜涛,关键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2, 17(1): 137-141

入选年份:2013

判别割(Dcut)的图像分割及其快速分割算法

邹小林,陈伟福,冯国灿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2, 17(2): 222-228

入选年份:2013

分类器线性组合的有效性和最佳组合问题的研究

付忠良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9, 46(7): 1206-1216

入选年份:2013

改进的自适应中值滤波

王晓凯,李锋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 46(3): 175-176

入选年份:2013

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的最优分割尺度选择研究

于欢,张树清,孔博,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15(2): 352-360

入选年份:2013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回顾与展望

邵文泽,韦志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2, 17(1): 1-12

入选年份:2012

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综述

刘丽,匡纲要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2009, 14(4): 622-635

入选年份:2013

基于领域最近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李聪,梁昌勇,马丽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8, 45(9): 1532-1538

入选年份:2013

传感器网络中面向隐私保护的高精确度数据融合算法

杨庚,李森,陈正宇,等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学报, 2013, 36(1): 189-200

入选年份:2013

云虚拟机资源分配的效用最大化模型

师雪霖,徐恪

关键词:云计算;资源调度;虚拟机放置;拉格朗日松弛;次梯度算法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学报, 2013, 36(2): 252-262

入选年份:2013

软集与软格

邵迎超,朱振国,秦克云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3, 49(3): 10-14

入选年份:2013

WInternet:从物网到物联网

武建佳,赵伟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6): 1127-1134

入选年份:2013

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

孟小峰,慈祥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1): 146-169

入选年份:2013

行为分析算法综述

谷军霞,丁晓青,王生进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9, 14(3): 377-387

入选年份:2014

基于坐标映射的矢量地理数据全盲水印算法

杨成松,朱长青,陶大欣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15(4): 684-688

入选年份:2014

图像分割中的模糊聚类方法

李旭超,刘海宽,王飞,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2, 17(4): 447-458

入选年份:2014

绿色计算的重定义与若干探讨

郭兵,沈艳,邵子立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学报, 2009, 32(12): 2311-2319

入选年份:2014

自然计算的新分支——膜计算

张葛祥,潘林强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学报, 2010, 33(2): 208-214

入选年份:2014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空间结构特征建模方法综述

秦昆,陈一祥,甘顺子,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3, 18(9): 1055-1064

入选年份:2013

时空行为理解

章毓晋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3, 18(2): 141-151

入选年份:2013

一种采用Gabor小波的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张刚,马宗民

来源出版物: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15(2): 247-254

入选年份:2014

矿山工程技术

基于SVM的瓦斯涌出量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

黄为勇,童敏明,任子晖

来源出版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9, 38(2): 234-239

入选年份:2014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矿压控制原理与支架受力分析

缪协兴

来源出版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 39(6): 795-801

入选年份:2014

低渗透煤与瓦斯的固—气动态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

胡国忠,许家林,王宏图,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 40(1): 1-6

入选年份:2014

渗透剂溶液侵入对瓦斯解吸速度影响实验研究

张国华,梁冰

来源出版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2, 41(2): 200-204

入选年份:2014

充填采煤液压支架受力分析与运动学仿真研究

周跃进,张吉雄,聂守江,等

来源出版物: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2, 41(3): 366-370

入选年份:2014

中国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研究现状与展望

缪协兴,钱鸣高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 26(1): 1-14

入选年份:2014

矸石(固体废物)直接充填采煤技术发展现状

张吉雄,缪协兴,郭广礼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 26(4): 395-401

入选年份:2014

不同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模拟研究

勾攀峰,韦四江,张盛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0, 27(2): 143-148

入选年份:2014

复杂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张耀平,曹平,袁海平,等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0, 27(2): 233-238

入选年份:2014

采动巷道底鼓机理与控制技术

柏建彪,李文峰,王襄禹,等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 28(1): 1-5

入选年份:2014

充填体压实率对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岩层移动控制作用分析

黄艳利,张吉雄,张强,等

来源出版物: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2, 29(2): 162-167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

来源出版物: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 43(13): 179-181

入选年份:2012

猜你喜欢
云计算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在电信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技术的应用探讨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云计算与虚拟化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ERP教学改革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33:46
基于MapReduce的故障诊断方法
实验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4:03
云计算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