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挑战与路径选择

2016-02-14 09:06:36谈志林
中国民政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区制度服务

谈志林

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挑战与路径选择

谈志林

社会乃国之基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治理创新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必须科学应对挑战,把握好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路径。

一、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2015年,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民政、卫生、司法等部门合力探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许多新成效。

(一)社会组织治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正式启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取消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审批和对全国性社会团体筹备成立的行政审批,改进了网上受理制度。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顿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清理有偿中介服务和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任职问题。出台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定,推进了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

(二)基层治理创新逐步拓展。出台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文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推进村(居)委会选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北京等地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参加居委会选举,引导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基层自治。开展社区减负,全面试点农村社区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战略整体部署,智慧社区建设开始试点,全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2.1%。

(三)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加快发展。推动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改革,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由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50万人,已成为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新兴力量。全面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确立了志愿服务记录证明责任机制。全国共有1401县(市、区)、43872个单位开展了志愿服务记录工作。

(四)应急管理有效强化。妥善处置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和天津港火灾爆炸、深圳滑坡等重大事故,有效应对了云南沧源地震、新疆皮山地震以及暴雨洪涝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制度,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90个。圆满完成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援非抗疫任务,成功阻击了首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赴尼泊尔抗震救灾卫生应急援外工作出色,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社会综合治理有序深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对金融、劳资关系、专车管理等领域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全国81万个调解组织全年共化解纠纷749.4万件。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强化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服务,推进法律服务向村(居)延伸。推行阳光信访新模式和诉访分离改革,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开展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试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

(六)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伪基站、金融诈骗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极端宗教活动。深化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实现连续下降。颁布新的“食品安全法”,启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日益活跃,国家关键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国家域名保有量达到1249万,位居全球第二。

二、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治理创新任重而道远。

(一)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明显,但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开启了推进社会治理的大幕,掀起了创新社会治理的热潮,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中央层面推进了社会组织、社区、社工、信访、应急、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的系列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各地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更是千帆竞发,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样本,收获了许多鲜活经验。但总体而言,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尚处于探索前进阶段,制度总量明显不足,现有创新性制度安排存在一定的稀缺性和零散性,还缺少纲领性的顶层制度设计,社会治理的宏观战略规划尚不明晰。地方的社会治理创新零散而庞杂,可复制的模式较少,可推广的经验不多。同时,政府传统管理思维定式还比较明显,社会和市场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还比较弱小,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不多。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是大国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积极适应大国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补好社会发展的短板,以社会善治彰显大国魅力。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既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的综合发展形态,是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开阖有常、交替变迁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将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将为发展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治理打下更为扎实稳健的经济基础,也将为国家治理社会腾挪更大的新空间。依靠创新驱动,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必然使创新战略传导到社会领域,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形成社会治理领域活力迸发的新局面。特别是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能促使反思并改进社会治理领域的制度、服务等有效供给问题,有利于推进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热潮。但新常态也会带给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受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地区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减弱,劳资、医疗、环保等领域矛盾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处置“僵尸企业”,难免会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容易催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经济新常态必然会波及社会领域,形成社会治理的新状态,这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治理创新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社会发展进入更加关注社会质量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社会服务、共谋社会善治的愿望更加强烈,社会治理创新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演化加速,社会各要素碰撞加剧,社会矛盾和问题复杂多样,社会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今后几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如果应对不好,就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而当前不少领域的社会治理不容乐观,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不深入、不扎实,有的地方社会治理要素不清、情况不明问题比较突出,治理空白不少。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前瞻性,以社会治理创新适应社会演化,破解社会难题,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四)公共安全问题凸显,创新公共安全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受国际恐怖主义进入新一轮活跃期的影响,我国面临的恐怖袭击风险上升:暴恐分子呈现出由过去主要使用冷兵器向现在寻求使用热兵器对抗国家、冲击社会、残害人民的新动向,反恐斗争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在加剧;暴恐活动境外指挥、网上勾连、境内行动的特点明显,反恐斗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也在上升。在社会治安方面,尽管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总体稳定,但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流动,新型犯罪动态化、智能化特征突出。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网络已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国家主权的新疆域。但在网络世界,我们的网络话语权还不够强大,网络违法犯罪的防范水平不够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还不够强,网络治理创新的任务非常繁重。同时,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也易成为安全事故高发期。此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大。创新公共安全治理,保证公民安居乐业,任务非常艰巨。

三、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路径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坚持多元治理和协作治理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谋社会善治。

(一)推进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治理创新,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地制宜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推进村委会和居委会换届选举统一届期,健全村(居)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城乡社区协商的方式方法,建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开展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建好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为全国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创新乡镇(街道)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作治理作用,推进多元治理。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推进各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培育和规范社会智库、网络社团,鼓励在优势领域成立国际性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走出去”。强化社会组织主体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社会组织自我治理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强化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和活动的监管。探索年度报告制度、公益类社会组织认定和监管制度。

(三)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服务全民共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医养结合、金融支持等政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建设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健全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区划、地名、婚姻、殡葬等项服务。完善与《慈善法》对接的政策,创新慈善载体,探索新型捐赠方式,发展慈善服务。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发展专业社工服务。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发展志愿服务。

(四)增强社会风险的防范与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治理。 健全应急制度,整合民政、卫生、地震、气象等部门力量,健全救助体制,完善启动标准。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治理,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启动陆海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倡导卫生应急社会参与。评估供给侧改革等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建立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和重大风险应急处理机制,防止行业性、区域性风险累积和对社会的传导感染。

(五)创新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注重发挥好“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邻里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动员公民参与社会共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纠纷。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推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深化社区矫正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等创建活动。健全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和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源头预防和服务。

(六)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优化流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提升交通、物流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风险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应对动态化、智能化的新型犯罪。健全区域和国际合作机制,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在促进全社会信息互联共享的同时,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发展网络攻防技术,引导动员网企和网民,全力维护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社区制度服务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